唐朝的詩人都是天才。
駱賓王在七歲那年便寫出了《詠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杜甫同樣是七歲的時候,吟出了鳳凰詩,雖然詩已失傳,但是「神童」之名卻不是虛的;還有王勃,他在九歲的時候便將顏師古注的《漢書》通讀了一遍,還寫了本《《指瑕》》,指出顏師古的錯漏之處……
在這些天才中,最令人惋惜的當屬「詩鬼」李賀。
他和王勃一樣都是年少成名,卻英年早逝,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王勃一生坎坷,先是因為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被皇帝逐出長安;後來又因為殺害官奴,蹲了大獄,還連累了父親。
王勃是個「坑爹」的,而李賀卻是「被爹坑」。
1.李賀其人
李賀的祖先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所以他一直自稱唐朝宗室子弟。
可現實是,李家在他前幾代就已經衰落了,所以他一直以振興家族為己任。
他很早的時候便詩名遠播,原本有希望通過科舉,躋身官場。
可惜在他17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古人至孝,至少要服喪三年。
一直到21歲的時候,李賀才進京趕考。
然而因為他鋒芒畢露,遭到小人的嫉妒,他們以李賀的父親「李晉肅」和「進士」諧音,要求考官取消李賀的考試資格。
儘管當時韓愈等人極力反對,為他辯解,李賀還是被逐出了考場。
後來因為韓愈的再三推薦,再加上他宗室後裔的身份,勉強混了個奉禮郎(從九品)的官職。
在為官的那三年裡,李賀親眼目睹了官場的黑暗,又一直得不到升遷,無法施展心中的抱負,再加上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便辭去了官位。
在返回洛陽的途中,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生平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名為《金銅仙人辭漢歌》。
2.《金銅仙人辭漢歌》
在這首詩前有個序言,交代了金銅仙人的來歷。
金銅仙人最早是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所造,被供奉在建章宮。
魏明帝曹叡命宦官將這仙人遷至洛陽,宮人拆盤時突然發現這銅鑄的仙人竟然流淚了。
後來人們常用這「金銅仙人」指代朝代的興亡更迭,李賀的這首詩便是基於這一歷史背景。
當時的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後每況愈下,而李賀作為宗室後裔,面對家族和王朝的日益衰微,心中自是不平。
他渴望建功立業,「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可惜的是卻屢遭挫折,多年奔走也不過是混了個九品的奉禮郎,他的心中怎能不悲憤?
歷史背景加上唐朝時局,以及李賀自身的遭遇,便有了這首交織著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濃濃的悲憤和哀愁之情,讀來令人淚目。
這首詩大概可以分為三部分,前四句為第一層,主要是感嘆人生的短暫和世事的變遷。
首句中的「劉郎」指的就是漢武帝,他去世後被葬在茂陵,而他生前曾作《秋風辭》,「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所以李賀這裡稱呼他為「茂陵劉郎秋風客」。
前面我們說過漢武帝造金銅仙人是為求長生不老,可是最後的他還是像秋風中的落葉一樣化為塵土,留給後世的也不過是一座荒冢罷了。
即使有人在夜裡聽到他策馬嘶鳴,巡遊漢宮的聲音,可是天亮後一切又都化為烏有。
他固然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偉帝,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過是一朵浪花而已。
而他當時所居漢三十六宮,早已布滿了苔蘚,一片荒蕪。
這開頭四句寫盡了世事滄桑,歲月無常,令人感慨萬千。
接著的四句是詩歌的第二層,以金銅仙人的角度,描寫其離宮時的悽婉情態,令人不忍卒讀。
金銅仙人見證了漢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它的心中本就愁苦不已,而如今它又要離開這承載它大半生記憶的宮殿,亡國之痛和移徙之悲便盈滿了心間。
所以便有了「東關酸風射眸子」和「憶君清淚如鉛水」這一幕。
表面看來是撲面而來的悲風,刺激了它的雙眼,令它酸澀以致流下了淚水,實際是因為想起昔日的君王,不忍離開這漢宮,才會忍不住潸然淚下。
這四句將金銅仙人擬人化,既賦予了它浪漫傳奇的色彩,又蒙上了一層悲傷的面紗,可謂是一箭雙鵰。
最後的四句是詩歌的第三層,寫的是金銅仙人離開漢宮,前往洛陽途中的情景,悽涼悲憤,也是詩人自身的寫照。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千古流傳的名句,營造了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字裡行間溢滿了離愁別恨,尤其是「衰蘭」這一意象,為金銅仙人的「愁」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天若有情」這一句設想新奇,意境高高遠,歷來為人所稱道。
如果上蒼也有情,那麼它一定也會因為這離愁悲苦而衰老。
而這「愁」是金銅仙人的,也是李賀自身的,足見當時李賀心中的愁苦該有多深了。
最後的「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給人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突出了金銅仙人不願卻又不得不離開長安的無奈和悲憤之情。
而這映照了當時李賀報國無門,不得不辭官離開長安的心境,委婉而深沉,令人也不住掬一把淚。
3.後世影響
這首詩是李賀的代表作,後世評價很高,方扶南的《李長吉詩集批註》贊其實「仙筆」,周珽的《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說它是「古今奇語」。
可就是這樣經典的千古名作,卻落選《唐詩三百首》,令很多人迷惑不解。
其實不僅是這首詩,李賀的詩作,沒有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這大概是和李賀的詩風有關吧。
眾所周知,《唐詩三百首》是儒家經典,而且是兒童的啟蒙讀物,而李賀的是是出了名的詭譎奇險。
不是說他的詩歌不好,而是不合適,如此看來李賀倒也不冤。
不過即使落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依然千年傳唱不衰,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曾被後世很多文人引用,最出名的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而且此句一出,唐朝很多人都曾嘗試續上一句,可是一直到了宋朝,才有人對上。
此人名為石延年,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酒鬼」,他當時對的是「月如無恨月常圓」,時人皆以為絕對。
也有搞笑網友對「地若無情地會裂」、「人如無心人自衰」、「人若有情死的早」……
不知你們有何高見?歡迎一起來討論。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