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嘆不已!

2020-12-14 張赫赫的小宇宙

在整個唐朝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著名詩人,也為我們留下了數以百萬計的不朽詩篇。每位詩人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風格,比如「詩仙」李白浪漫無比的超現實風格,杜甫鏗鏘深沉的風格;李商隱在悲慘人生中看透一切的無畏之風,還有著名的「詩鬼」李賀奇怪詭譎的詩風等等。

其中李白、李賀、李商隱被合稱為「三李」,這三位詩人可以說代表著唐朝不同歷史時期的詩詞風格。

如果說李白屬於天才型詩人,那麼李賀絕對屬於「鬼才」型詩人。他年少成名,是典型的「神童」:七歲就會寫詩,尤其擅長快速即興作詩,可以與當年那位五歲就能援筆成詩的方仲永相媲美了。

但是與初唐的王勃一樣,在自己26歲時,生命就戛然而止,實在令人嘆息。但是李賀在這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裡為我們留下的詩篇卻很多,可以說篇篇經典,由於他的詩常帶有奇怪詭異之感,而且詩作中反映出了他極為豐富的想像力,因此後人給了他一個非常符合他風格的稱呼——「詩鬼」。

在「詩鬼」李賀的詩中,想必有一首詩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行」是「歌行」的意思,是當時古樂府曲調中的一種詩詞體裁。

這首詩寫於唐朝與北方突厥部族長年累月的衝突以及中原藩鎮割據時期,據史料記載,寫這首詩時李賀才18歲。

年少的李賀生活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免不了雄心勃勃、意欲徵戰沙場。位於山西西北部的雁門關是扼守中原的要塞,北方突厥部落時常進犯,加之藩鎮割據,使得唐王朝陷入了極端混亂的時期。

其實說來也比較有趣,這首詩本質上是李賀為了向韓愈推薦自己而寫的一封信。雖然李賀在此時已經是遠近聞名了但是沒有大咖的支持,仍然是鍋裡的蚱蜢——蹦不了太遠。一次,他聽聞韓愈就在洛陽城中,就帶著這篇所謂的自薦信投到了韓愈門下。

而當時那樣年代正是盛產邊塞詩的時候,名家名作頻出,諸如高岑、盧綸這樣的大V怎是李賀這樣一個毛頭小子所能比擬的,但是韓愈卻被這首想像力豐富、構思巧妙的「自薦信」所吸引。

整體來說,這首詩雖然是在描寫慘烈悲壯的戰爭場面,但是李賀卻沒有按照以往的那種固定模式來描寫,而是用極其奇異的手法將悲壯的戰場渲染得穠豔斑駁,更令人稱奇的是沒有固定詞語來敘述時間地點,但是我們在讀後卻對這場邊塞戰爭的一切瞭然於胸,而且還將戰場上的風雲突變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了這個短短的幾句話中。

手法難學、意境更難學,這也許就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也是他能為後人所銘記的一點。

首聯

開篇毫無隱晦,將戰場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描寫了出來,可謂妙絕古今。

敵軍猶如一團烏雲向我方襲來,此時攻守雙方力量懸殊,眼看著城池要被攻破,就在此時一縷陽光透過這層層烏雲照在了將士們的鎧甲上,各個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好像神兵天降一般,我們人數雖少但是士氣絕對是最高的,此戰必勝。

開頭就用這樣一句極具想像力的詩句將我們帶入到了一場兵臨城下、將士無畏的緊張的氣氛中。首先是原本很輕的「雲」壓向城池,這樣令人窒息的語句瞬間將大軍壓境的情景渲染了出來,可謂是絕妙的開頭,而後的一句:甲光向日金鱗開,更是將大廈將傾時的守城將士的無畏與勇敢免回了出來。

首聯沒有一個詞再說戰爭馬上要開始了,敵我力量太過懸殊等等,而只是運用簡單的詞語渲染,就將戰場一觸即發的那種緊迫感描繪了出來,正如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評論李賀的這句開篇:

李奉禮『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陣前實事,千古妙語。

頷聯

戰爭開始了,一片喊殺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進攻的號角已經吹了多次,這原本蕭瑟寂靜的秋天也被漫天的號角與喊殺聲打破。戰爭太過慘烈,在暮色來臨時刻,你能清晰地看到那土地上揮灑這的熱血,已經將這片土地染成了紅色。

將首聯與頷聯結合起來看,李賀這樣一位文弱書生,這樣一位18歲沒有任何戰場經驗的詩人,卻能夠將殘酷激烈的戰爭場面用他自己極富想像力的手法渲染出來,實屬不易,這樣的開篇兩聯就稱得上是千古名句!

那壓城的黑雲、張開的金鱗甲、蕭瑟秋風中的號角聲、被鮮血染紅的大地無一不是象徵著戰爭慘烈與無情的符號,而李賀卻能夠將這樣的符合恰當的拼接在一起,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身臨其境的畫卷。

頸聯

戰爭焦灼時分,遠遠地望見援軍的紅旗已經快到了易水邊,暮色又深,在這寒霜之中,震天的號角與戰鼓聲漸漸的低沉了下去,但是仍舊在那夜色來臨之前咆哮著不肯輕易消失掉。

頸聯運用簡單的筆觸交代了以下問題:

其一:半卷著的紅旗是援軍馳援時的要求,為的是能夠起到突襲的作用,說明了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的特點;其二:戰爭究竟在哪裡展開——易水。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看,易水距離雁門關還比較遠,但正是這樣的誇張手法將戰爭的悲壯描繪了出來其三:暗示著將士們一去不復返、壯懷激烈的豪情。同樣,頸聯中援軍半卷的紅旗,在寒霜中逐漸低沉的戰鼓也同樣是戰爭符號,與之前的黑雲等共同撐起了在李賀的思想之下那慘烈壓抑,而又充滿爆發力的環境。

尾聯

本詩最為悲壯的一句話,為我們樹立一位神採奕奕的主將形象!

雁門太守為了報答君主的恩情,手揮刀劍戰場殺敵直到戰死為止。

尾聯是全詩的一個升華,雁門太守無畏生死為國效忠的英勇氣概震撼著每一個人,而此處的「君」,其實倒不一定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君主,在每一位讀者看來,可能代表的人是不一樣的,而在李賀看來只要是心中惦念的那位太守肯為他/她捨生取義的人就是本句中那位「君」。

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描寫戰爭的經典詩篇,李賀憑藉著他豐富奇詭的想像和超拔的文採,將殘酷激烈的戰爭場面用濃墨重彩的渲染手法,緩緩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令人讀後心神為之悸動。

相關焦點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七歲下筆成詩,李賀無愧於神童的名號,在父親去世後,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酒香不怕巷子深,李賀比別人更用功,況且他天資聰慧,名氣與日俱增,十五歲就名滿京城,知名度甩同齡人幾條街。若想踏入仕途,實現遠大抱負,光有名氣是不夠的,要找到願意出手相助的貴人。當時的文壇大佬韓愈,對有才之士非常重視,推舉過很多文人。
  • 韓愈最經典的兩首詩,一開篇便是驚豔了世人,美得令人心醉!
    個人是非常的欣賞韓愈,無論是他的為官之道,還是他的為人,以及在文學上的造詣,那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儘管當時他被貶到潮州,他是有過怨言,為此還寫過一首詩,那詩中有這麼兩句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從這兩句詩中,便是能夠看得出來,韓愈是不願意去潮州,當時那個苦寒之地,為此才會發牢騷。
  • 蘇軾一首描寫雨的詩,一開篇便是驚豔了世人,令人讚嘆不已!
    他在詩傳承唐詩的精髓,無論是寫景,還是寫人,那都是描寫的無比優美;那麼他在詞方面更是不用多說,屬於開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豪放詞」,不僅在當時影響很大,對於後世,那也是同樣的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到了南宋,另外一位詞壇上的大家辛棄疾,可以說是深受蘇軾的影響,因此,他們兩位也被後人並稱為「蘇辛」。書畫法他的成就同樣也是很高,在書法方面,他與當時的黃庭堅並稱為「蘇黃」,他的畫同樣的被讚嘆不已。
  • 韓愈困了正要睡覺,17歲的李賀呈上這首詩,韓愈困意全無命人迎他
    在唐代詩壇,詩鬼李賀是不容忽視的存在。對他,後世一直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稱,雖然只活了27歲,但卻能與李白並稱,可見他的影響力。李賀是繼屈原和李白後的另一位浪漫主義巨匠,他的經典名句不少,無論是「天若有情天亦老」,還是「雄雞一聲天下白」,都令人印象深刻。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被無數人化用!
    那麼李賀其實也是一位天才詩人,他非常像初唐時期的王勃,兩個人都是在二十幾歲就去世了,王勃是活了二十七歲溺水而亡,李賀則是活了二十六歲,因病逝世;以這兩位的才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他們的成就可以說不可估量;可即使是這樣李賀還是在有限的生命裡,寫下了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千古佳作。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妙絕千古,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然而因為他鋒芒畢露,遭到小人的嫉妒,他們以李賀的父親「李晉肅」和「進士」諧音,要求考官取消李賀的考試資格。儘管當時韓愈等人極力反對,為他辯解,李賀還是被逐出了考場。後來因為韓愈的再三推薦,再加上他宗室後裔的身份,勉強混了個奉禮郎(從九品)的官職。
  • 杜牧失意後寫下一首詩,成為千古經典,最後七字令人深思!
    其詩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則以詠史抒懷為主。在詩歌成就上,杜牧創造了晚唐詩歌的高峰。但在官場上,杜牧卻終生失意,屢次進諫,屢被流放。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初冬夜飲》,便是杜牧失意後寫下的一首千古經典。《初冬夜飲》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杜牧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飲的情形,勾勒了一個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抒發了杜牧官場失意後的惆悵。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說起唐詩宋詞,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無非是一些文學大咖,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賀、蘇軾、李清照等人,他們的詩詞藝術成就光耀千古,被後人永遠的銘記。但是要說起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非《秋夕》莫屬,這首詩文藝氣息十分的濃厚,又彰顯了杜牧「哀而不怨」的寫作精髓,開篇就是千古佳句,讀後讓人唇齒留香,其詩文也是驚豔千古,堪稱是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李賀「鬼詩」中最經典的一首,寥寥數語,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
    李賀,字長吉,唐朝著名的詩人,也可以說是天才詩人,他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歲,但是卻同樣的創造出了奇蹟,特別是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鬼詩」,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而且很多的作品裡,自有一種鬼魅飄飄的感覺,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人們往往把他的這一類詩稱為「鬼詩」,然而他本人,也是被後世稱為「詩鬼」。
  • 李商隱最令人絕望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最後一句神來之筆
    李白的標籤是浪漫,杜甫的標籤是沉鬱,白居易的標籤是通熟易懂,王維的標籤是空靈,李賀的標籤是奇絕,而到了李商隱身上,卻被掛上了一個「情聖」之名。李商隱的情詩是唐詩一絕,從「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到「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用一首首絕美情詩,像世人證明了個道理:感情經歷不豐富的直男,也是懂情的。
  • 張九齡很經典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令人稱讚不已!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很經典的一首詩《望月懷遠》,來看看他是如何用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的。既然是「望月懷遠」,說明張九齡寫這首詩的時候,遠離了故鄉和親人。事實上,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以後。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張九齡勢必因複雜的心情而徹夜難眠,從而寫下了這首望月懷遠的千古名篇。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引得後人牽腸掛肚
    儘管他一生極其短暫,猶如夜空裡匆匆划過的流星,但是他的每一首作品則是足以令人驚豔,使得後人更是牽腸掛肚。據說他寫詩每次都是騎著一頭小毛驢,身邊掛一個小布袋,想到了一句好詩,快速地記下來,隨後扔進小布袋裡,久而久之小布袋全是優美的詩句,然後再一組合便是成為一首千古名篇。
  • 韓愈想讓友人出門賞春,寫了一首誇讚春天的詩,一不小心成了經典
    有時候無意的隨手一寫,就誕生了千古傳誦的經典名篇。而且許多名篇是來自於詩人們的書信往來和彼此掛念,似乎隨時隨地都能碰撞出思想的詩意火花。初春時節,天氣正好,是賞春遊玩的時候,韓愈玩心頓起,打算約上晚輩張籍同遊,可是屢次邀約屢次被拒,於是韓愈想要通過詩來激發張籍的興趣額,於是寫下了一首春天的讚美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代: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白居易說李白詩十首沒一首上乘,韓愈寫詩怒懟,開篇10個字霸氣了
    公元761年,39歲的杜甫實在受不當時一些人對初唐四傑的指指點點,寫了一首很解氣的詩力挺四傑。詩中最後兩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大概是杜甫一生最狠的話之一了。後來事實也正如詩聖所言,四傑的詩風對後來的唐詩影響巨大,美名也傳了1000多年。
  • 韓愈這首詩表現手法高超,整首詩構思奇巧,成為詠雪裡的千古名篇
    小編今天就要向大家推薦韓愈最經典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這首《春雪》,這首詩表現手法高超,整首詩構思奇巧,成為詠雪裡的千古名篇。而且這首詩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篇描寫的很是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一首作品,那也是最不容錯過。
  • 韓愈這首《晚春》通篇如詩如畫,高超的表現手法,令人讚嘆不已!
    韓愈是中唐時期的一代文宗,他不僅詩寫得好,同時他的散文更是一絕,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他的散文用詞簡練,充滿了無限的智慧,一些比較經典的句子,即使是到現在我們也依舊,還是會在日常的生活中引用,這也正是韓愈最令人敬佩的一個地方;其實他除了散文寫得好之外,他的詩同樣的很是經典
  • 李白最適合青少年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名句,給人豪情和自信!
    當青少年遇到這些情況不妨讀一下李白的這一首詩。詩仙李白在年輕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時李白尚未出蜀,雖又有才但卻無名氣,當他在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使李邕不悅,對他十分冷淡。李白在臨別時寫下這首《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韓愈的一首經典詠雪詩,北方人最有感觸,溫馨暖人堪為千古佳作
    由此,韓愈也形成了剛正耿直,百折不撓,極有抱負的性格,表現在詩風上就是以雄奇險怪為特點,宏大震撼,極有氣勢。例如他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幽懷》、《山石》等。不過,人有多面,詩風亦然。他也有一些小詩,寫得清新可愛,樸實動人。例如那首最為人熟知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李賀最有氣勢的一首詩,表達了遠大的理想,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的名氣和才華應當說是完全可與李白和杜甫相媲美,儘管有的朋友對於這位詩人並不是很熟悉,但是他一些經典的詩作,以及裡面的詩句,相信只要一說出來,人們便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會感嘆到原來是他寫的。例如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 李賀這首詩一開篇就是經典,通篇寫得很有氣勢,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中唐詩人李賀這一句詩被後世無數的詩人化用,但是從來沒有被人超越過,一位年輕的詩人,卻是能夠寫出如此經典的詩句,當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儘管唐朝從來都不缺少天才,但李賀身上的那種天才氣質無人能及。試想他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歲,卻留下了無數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其中有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