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詩詞愛好者的心裡,都藏著一個詩詞歌賦滿天飛的唐朝,哪怕是簡單學過幾首唐詩的青少年,心裡也有一首自己最愛吟誦的詩,有一個自己最欽佩的詩人,這詩可以說是你心裡的第一詩,這人可以說是你心裡的第一人。古人留下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其中一首可排第一,詩仙李白無可奈何,只能作詩一首表示佩服之情。
近五萬首唐詩,作詩人二千多位,詩詞各具特色,每一首都妙不可言,要是想從中評出一個第一,我們就不能在寫作藝術上下手,而要著重詩詞的影響力方面。說白了就是要統計各個朝代對某首詩的關注和評價,以及人們對它的感興趣度。
曾經有很多學者,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大數據進行篩選,篩選的條件有 :古現代選本、有關論文的篇數等十幾項內容,共耗時十七年,最後創造出了「唐詩影響力指數排序」這篇文章,給出了一個排行榜。這裡面綜合指數最高的是崔顥的那首《黃鶴樓》,以0.8的分數超過第二名0.2分。
開篇一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借用傳說,提升了意境,給人一種心靈得到淨化,時空悠遠的心理體驗。整篇詩詞,用詞盪氣迴腸,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所創造的意境深遠宏偉,讓人讀來不僅深陷其意境裡,更沉醉在美景裡。
計算機利用大數據能把這首詩推到第一的位置上,肯定有它的依據:歷代的選本能將讀者的喜好反映出來,歷代的點評能將專家的欣賞之情反映出來,如果兩方面都兼備了,那這詩的影響力一定不小。
相傳詩仙李白曾到過黃鶴樓,欣賞風景之餘,來了興致,想在這個地方作一首詩,抬頭看到了被刻在城牆上的崔顥的作品,佩服不已,於是筆鋒一轉,寫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寫完放下筆就離開了。
崔大詩人的一首《黃鶴樓》,連才高八鬥的李白都為之欽佩,不想在它旁邊提筆創作。但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他還是寫了一首《金陵鳳凰臺》,目的可能就是為了和崔顥一試高下。「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崔顥寫黃鶴,他就寫鳳凰,崔顥寫鸚鵡洲,他就寫白鷺洲,這裡面的用意不用多說大家應該也明白了。可惜的是,就算是詩仙李白,都沒有超越這篇經典之作——《黃鶴樓》。
幾萬首的唐詩,是古人就給我們的魁寶,所以我們有義務將它們傳承和發揚下去。各位看官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多多互動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