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詩詞歌賦一直是才子佳人們的最愛,「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流傳至今,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
而不同時期的詩作風格不同,《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而秦漢的詩句多表達自己的志向,後來又出現了以溫韋二人為主的《花間詞》。當然風格最多的時代當屬唐朝,可以說唐朝時期是詩句「百家爭鳴」的時代。
魯迅曾經說過一切好詩都已被唐人做完了。事實當屬如此,在唐朝這個對詩歌包容極強的時代,大家無論什麼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作詩。唐詩風格多樣,李賀的詩多奇詭瑰麗,李白狂傲不羈,杜甫憂國憂民,王維詩中多有禪意……
在唐朝無論你在幹什麼都可以作詩,醒時「便從巴峽穿巫峽」,醉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想家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友人離別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而今天講的這首詩,也是一首敘事詩,這首詩很俗,俗到全篇二十字沒有任何比喻或者驚豔之句。全篇平鋪直敘,卻進了《唐詩三百首》讓後世傳頌。
《新嫁娘詞》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首詩名為新嫁娘詞,寫的也是新嫁娘的事。古代女子的工作多是相夫教子,持家為主,所以女子嫁入夫家第三天就要親自下廚來證明自己的廚藝,俗稱「三過朝」。做菜之前要洗手是應該的事,而作者寫進詩裡也表現這件事的重視。
而三四句所寫了這個新嫁娘的智慧。就像南甜北鹹一樣,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而新娘子也不清楚夫君父母的口味,就先做出來給小姑子嘗嘗。
那為什麼要給小姑子嘗呢?一是作為嫂子和小姑子搞好關係是必然的,所以先做好吃的給小姑子吃;二是都是女人,所以更容易親近;三是小姑子和婆家人一起吃飯,熟悉家人口味,如果口味不對還可以再改。
這首詩短短二十個字就把一個聰明、細心的新娘子寫了出來,雖然全篇較俗,但讀過給人活靈活現的感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道:「詩至真處,一字不可移易。」整首詩行雲流水,沒有波浪也沒有任何的斷層,所以被選錄《唐詩三百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