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教」如何在中國產生?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孔子非常看重《詩經》的詩教作用,他曾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配圖

詩教的發生,詩教傳統的建立與孔子密切相關。《禮記·經解》引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這是現存最早關於「詩教」一詞的記載。意指經過《詩經》的學習與教育,對完美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說法被古人繼承下來,成為一個有特定內涵的文化傳統。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古代被列為「六經」之一,而且高居六經之首。《詩經》的編輯是周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可以說是周人建設其禮樂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部具有政治、道德、倫理、哲學以及審美、文化教育意義的著作。《詩經》在周代社會有著崇高的地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詩。它既是詩,也是歷史;既是文化知識的教科書,也是政治道德倫理的經典;既是人們日常學習的對象,也是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交流工具。詩的影響滲透於當時貴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塑造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實在是不可估量的。近代以來,人們對《詩經》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僅將《詩經》看作是一部如《唐詩三百首》一樣的普通詩歌總集,還號稱是「恢復了《詩經》的本來面目」,這恰恰是對它的最大誤解。

孔子非常看重《詩經》的詩教作用,他曾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①孔子如此看重《詩經》,是與「詩教」在中國周代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聯繫在一起的。《詩經》揭示了「寓教於樂」的藝術本質,是周代禮樂文明的產物,也集中體現了周人的詩樂觀。

周人認為,樂的本質是心靈的愉悅,《禮記·樂記》說:「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通過樂對於人情的感動功能去整治人心,從而使人對自己的趨善行為進行自我觀照並產生愉悅,是周人的一種文化理想。「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裡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②

據《周禮》所記,周代掌管音樂的最高官職是大司樂,他同時也是當時大學學政的主要負責人,他把音樂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來教授:一是音樂中所包含的道理,主要是中(忠)、和(剛柔相適)、祗(敬)、庸(常規)、孝、友六者。二是配樂詩歌的學習應用,主要是興(感發)、道(引導)、諷(諷喻)、誦(朗誦)、言(發端)、語(答問)六者。三是樂舞,主要包括世代相傳的先代舞蹈,如《雲門》《大卷》(傳為黃帝樂舞)、《大鹹》(堯時樂舞)、《大韶》(舜時樂舞)、《大夏》(禹時樂舞)、《大濩》(商湯樂舞)、《大武》(周武王樂舞)等。同時還規定了學習的階段和進度:「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十五歲)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③

周人看重詩樂,並且把它帶進日常生活當中,使他們的生活充滿了高雅的情趣。周代貴族社會最常用的樂器是琴瑟,《詩經》中寫到琴瑟的詩篇很多,如《周南·關雎》寫君子思念淑女,就說要用「琴瑟友之」,《鄘風·定之方中》寫衛人安居,其中一個重要事情就是砍伐椅桐梓漆等樹木來做琴瑟,《小雅·鹿鳴》寫君子迎接嘉賓到來「鼓瑟鼓琴」,《棠棣》寫貴族與妻子好和,是「如鼓琴瑟」,《鄭風·女曰雞鳴》寫夫妻和樂,也是「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左傳·昭公元年》有「君子之近琴瑟」之說,《禮記·曲禮》和《詩經毛傳》也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君子無故不撤琴瑟,賓主和樂,無不安好」的話。

周人的詩樂觀念和他們對待《詩經》的態度,賦予了詩教豐富的內容。概括而言,周代「詩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詩教是審美的教育。《詩經》雖然是先王政典的一部分,肩負著拯救社會的現實功能,但是它的形式首先是美的。詩的語言是最精美的語言,詩與樂舞聯繫在一起,有音樂的外在形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是多麼美的語言;「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這是音樂之美。

詩教是情感的教育。《詩經》基本都是抒情詩,中國人認為詩與樂的原始抒發點就是情。《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詩教是文化的教育,包括宗教、政治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民俗、風情的教育,博物、識字的教育。《詩經》的內容豐富多彩,知識多樣化,它既是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最好的知識載體,也是這兩種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使受教育者最後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有修養的完善的人。

事實上,《詩經》在中國古代所發揮的作用,遠非「溫柔敦厚」四字所能概括。《禮記》中之所以要做這樣的概括,只是為了強調《詩經》這部經典與《易經》《尚書》《春秋》等經典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不同特點。孔穎達說:「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這種解釋也不全面。《詩經》裡面有好多諷諫詩直陳其事,而決非「不指切事情」。事實上,直面諷諫就是《詩經》裡面特別重要的一份遺產。當然《詩經》裡面也有對美好事物的讚美。而所有這些,又都是通過「詩」這種具有審美意象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此即《詩經》中「比興」之義。

後人學習《詩經》,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詩人的品格,第二是詩學的修養。在六朝以前,「詩人」這個概念,往往就專指《詩經》的作者。如劉勰評價屈原的時候就說他「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在說到比興的時候就說:「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託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劉勰又說:「《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④因此,從廣義上講,我們所理解的中國古代「詩教」,指的是戰國以後詩人們通過對《詩經》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個體人格修養與詩學修養這兩個方面。「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屈原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繼承了《詩》的精神,也是「詩教」傳統的最好體現者。「別裁偽體親風雅」的杜甫也是如此。皎然《答蘇州韋應物郎中》:「詩教殆淪缺,庸音互相傾。忽觀風騷韻,會我夙昔情。」梅堯臣《還吳長文舍人詩》:「詩教始《二南》,皆著賢聖跡。後世竟翦裁,破碎隨刀尺。」從後人的這些言論中,我們可知,「詩教」從來就不是指從《詩經》中學習一般的雕章琢句功夫,而是要修煉完善自己的人格,繼承《詩經》中的「風雅」「比興」傳統。

「詩教」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過程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在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中,特別是在文化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衡量一個民族或者一個人的文明程度有兩個標尺:一個是物質標尺,一個是精神標尺。精神文明的建設靠什麼來實現?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靠文化的學習和藝術的薰陶。一首好詩發揮的精神作用,往往要超過千言萬語的枯燥說教。我們的祖先在《詩經》的創作與學習中給後人樹立了榜樣,它不但提供給人們以藝術審美的享受,同時它還以詩性的方式教人們如何去做人。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

①參見《論語》之《季氏》《陽貨》。

②參見《禮記·樂記》。

③參見《禮記·內則》。

④參見《文心雕龍》之《辨騷》《比興》《宗經》。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好兒童詩教
    2017年夏天,灕江出版社副社長李弘來北京,我們匆匆見了一面,就定下了編一套「中國兒童詩教叢書」。先主編一本《世界最美兒童詩集·中國卷》,接著主編一本《世界最美兒童詩集·外國卷》,經過大半年的精心選編,到2018年1月和6月,這兩冊選本分別上市了。
  • 兒童誦讀教學之童詩如何教?
    作為首期親近母語閱讀種子教師培養計劃進階教師、兒童誦讀課程社群培訓師領教,劉曉琳老師心系閱讀,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前不久,她在誦讀課社群裡分享了關於童詩教學的案例和方法,乾貨滿滿,老師們可以從中收穫很多哦!位老師們好,我是劉曉琳。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兒童誦讀教學之童詩如何教?》,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 教娃背詩有道道
    我有一個親戚,也喜歡教小傢伙背詩,他的招數是自己用工工整整的鋼筆字,把一首首詩寫在一個小卡片上,讓孩子既背了詩,也熟悉了書法,亦是一個一舉兩得的育孫美事。從小就教孩子中國的古詩文,是一個很不錯的習慣,對於增加孩子的國學修養,讓孩子從小就養濃中國文化的味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現代美育 詩教何為
    詩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這些美育觀念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詩教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促使詩教直面現代乃至當代的處境。依照朱光潛的「詩教就是美育」這一說法,詩教顯然是現代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林語堂所說:「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似乎應和了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說),雖然他所講的「中國的詩」是指古典詩歌,並且中國詩歌經過現代性的洗禮之後,其樣態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已經發生巨變,僅有百年歷史的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但是詩歌本身仍然具有相當的感召力,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詩上莊:以詩教提振人心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窮山溝裡,先後走出了4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11位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並有眾多的村民喜歡讀詩、寫詩。近些年來,詩上莊注重以詩教提振人心,以詩興村、以詩名村,將村莊的詩歌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一上莊與詩歌的淵源由來已久,而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就是詩人劉章。
  • 什麼是詩?黑格爾:想像!只有想像才能產生詩
    並且,因此詩可產生於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由此,詩又成了最高的藝術,研究藝術哲學必須從詩開始突破。精神性:由詩與散文比較見出詩與散文的不同,歸根結底是由二者的思維方式、即觀念方式、也即對客觀世界掌握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 教材教法丨溫儒敏:小學語文中「詩教」
    要改變我們語文課的文學教育,特別是詩歌教學的沉悶局面,有必要從中國傳統的 「詩教」 中汲取智慧。「詩教」是古代的說法,意思是通過學詩、寫詩來進行啟蒙教育,通過詩歌來教化民眾。到了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進一步強調 「詩教」的核心是發揮吟詠性情、導化人心的作用,即所謂的 「化以成德」 「得其性情之正」。在古代,特別是推行科舉制度之後,詩賦成為證明一個人能力水平的標誌之一,作詩是讀書人的必備功課,不能做到詩詞唱和就很難進入主流社會。古代中國歷來都很重視 「詩教」,希望發揮詩歌化育人心的功能,倫理教化的功利性很強。
  • 一首寫分手的詩,教你如何說我不愛你,原來詩才是最委婉的分手
    在古代,詩詞歌賦,都是非常受到大家喜歡的,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一些詩詞的用意也十分有意思,比如有些說相思,有些呢,就狠心了,直接表達的恩斷義絕的念頭,總之,這些詩是非有意思和意境的,詩的最早出現,就說不出來,總之呢都是從民謠開始的,然後呢,屈原就集合了這些詩歌,就寫了
  • 趙元任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賞析
    這首詩最初在北京《晨報·副鐫》上發表時題為《情歌》,後來在收入劉半農的詩集《揚鞭集》時正式改名為《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對中國文字的歷史也頗有意義。中國文字中原本沒有專門指代女性的人稱代詞,劉半農先生在這首詩中首次用「她」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這種做法在當時很快就流傳開來。到了趙元任先生譜曲時,他又把原詩的「她」改為「他」,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聽眾想像的空間。
  • 萍姐出招:摩比愛古詩和婷婷詩教的免費古詩試課,家長如何選擇?
    更多測評寶典、英文小說繪本資源,盡在【萍姐英語】蚣重hao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古色古香的詩句名篇,鏗鏹頓挫的吟誦音律,都令人心曠神怡。最讓家長們羨慕的,可能是別人家的娃6歲就能背誦《將進酒》全文,而自己的孩子還在《憫農》上掙扎。
  • 崇正書院「詩教基地」揭牌儀式隆重舉辦
    中共江蘇省委原副書記、江蘇省詩詞協會名譽會長顧浩致辭最後,顧浩名譽會長做了總結性致辭,他祝賀江蘇省詩教基地成功落地古崇正書院,並希望該基地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出新時代的貢獻。據悉,「江蘇省詩教基地」開全國省級「詩教基地」之先河。
  • 如何進入一首詩 (一)
    一首詩歌的文本空間給我們一次與詩人心靈邂逅、產生親契感的機遇,但我們如果要登堂入室,真正進入這個場域,就必須掌握一定的章法,這個章法我簡單總結成「意(theme)、象(imagery)、音(sound patterns)、色(literary device)、
  • 從杜甫到北島,我們今天如何讀詩?| 世界讀書日
    在今天,「古老的敵意」似乎也指向了詩人的詩作與受眾之間的關係,這不禁令人發問,讀者真的讀懂詩了嗎?一首詩應當如何閱讀?或者說,如果一首詩與現實相關,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詩歌與現實的關係?借著近期出版的幾本書,我們來談談如何讀詩。拆解詩的標準:《什麼算是一首好詩》
  • 《詩》教的「溫柔敦厚」是一種「讓-發生」的工夫修養——柯小剛《孟子》網課筆記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端」的生發擴充的工夫。柯老師在書法網課中強調的「自然書寫」,就是這樣一種自然的經驗。《詩》之「維持」,也是在維持這種開端。(二) 什麼是「端」?端是先驗的整體發而顯乎於經驗之際的端倪。「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何以能顯出惻隱之心作為仁之端倪?
  • 中青報:「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原標題:「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近期,無論是網絡還是手機上都在瘋傳一個人的名字與她的詩,她真人叫餘秀華,有人稱她為「腦癱詩人」,也有人稱她為「農民詩人」。儘管引發詩內詩外陣陣漣漪效應,且褒獎不一,但終歸這次激蕩網海的不再是什麼桃色新聞、黃段子之類。
  • 近體詩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是一個詩歌特別發達的國度。從上古到唐朝,先後產生了《詩經》、楚辭、賦、樂府、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和律詩)等各類詩體。《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楚辭體有一個特殊的標誌字「兮」,賦體的句式散文化,樂府以五言句為主,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學習樂府民歌發展起來的。以上這些詩體都不講格律,都是自由詩體。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是格律詩體,必須遵守嚴密的格律。
  • 黛玉教詩,香菱學詩,詩意漸入佳境讓人流連忘返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第48回「濫情人情誤思遊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寫到了香菱學詩的情景,薛蟠因胡亂調情被柳湘蓮打罵羞辱了一番後羞於見人便去和張德輝出去學習做了買賣,他那個十分羨慕大觀園生活的侍妾香菱在他走後就進入了大觀園和林黛玉等人討教學習了如何去寫詩
  • 茶與詩的邂逅,會產生怎樣的愛情火花?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中,茶與詩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緣。文人雅士都喜歡以茶會友,泡上一壺好茶,在茶香瀰漫中吟詩作詞,茶與詩總是相得益彰。茶與文學——茶詩茶與文學聯姻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多年以前,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有「堇荼如飴」、「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至今,有關茶的詩詞、品文、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浩如煙海。
  •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一本關於詩詞理論方面的著作。而作為詩話,自然傾注了作者本身的詩詞觀。那我們今天從後人的視角來看,袁枚本人的詩的流派和特色是什麼呢?
  • 潤「人」細無聲的「詩教」:每個家庭都可以實踐的日常教育
    教我的老師們雖然一個個著作等身,卻也在葉先生座下乖乖地做起了學生。我記得那一個學期葉先生都是講《古詩十九首》,經常一下午都講不完一首詩。葉先生戲稱自己是上課是「跑野馬」,往往因為一句詩聯想起無數首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自古以來,詩教就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相對於德智體美勞這種目標明確的教育,詩教更側重於生命與靈性的成長。在我看來,學校教育只能完成詩教的一小部分(知識相關的部分),家庭教育才是詩教最主要的實踐場所。《論語》裡面還有一段孔夫子教子的記載相當有趣:「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