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人」細無聲的「詩教」:每個家庭都可以實踐的日常教育

2021-02-11 光陰的詩
這是「光陰的詩」公眾號的第76篇原創文章。顧名思義,本號設立的初衷和「詩」有關,是為了鼓勵雪兒的詩歌創作。後來,這個號又增加了很多雪媽的育兒感悟。今天,我嘗試著把兩個主題融合在一起,談一談日常生活中的「詩教」,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參與的終身教育。隨風潛入夜,潤人細無聲。無論年齡、無論學歷、無論貴賤,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讀詩、品詩、寫詩的過程中滋養靈性,豐美人生。原創不易,打賞隨意,歡迎點讚、評論、轉發三連。謝謝!前段時間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了,原本和雪兒閨蜜及媽媽(因為孩子,我們也成了閨蜜)約好周末帶孩子去影院看。沒想到周末竟然都不排片,可能是覺得這種紀錄片太小眾了吧。無可奈何之下,我上網買了紀錄片的同名書回來。雪兒這兩天因為期中考試,還沒來得及看,我得以先睹為快,感觸良多。
我曾經有幸聽過葉嘉瑩先生一學期講座。在香港讀博期間,我們學校有一個C-Center(中國文化中心),總是請一些大家來講座。有一天,我驚奇的發現葉嘉瑩先生來了!
我高中的時候,有空就翻看父親買的《唐宋詞鑑賞辭典》。某天突然看到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幹)的那篇鑑賞,雖然寫的很長,但我竟然一口氣看下來,還覺得不過癮。之前看鑑賞,我都不會注意作者,這篇看完之後,我記住了作者的名字,叫做葉嘉瑩。然後,我把辭典中所有葉先生鑑賞的篇章都找出來,反覆地看。如果說,之前我只會讀詩背詩,那麼透過葉先生的文字,我終於明白一點品詩賞詩的門道。那時候還沒有網際網路,不像現在,我們讀到一篇好文章、看到一部好電影,立刻能從好吃的雞蛋找到下單的母雞,搜到作者演員的各種八卦。我完全不知道葉先生的人生故事,但從她的文字,我總覺得她有很多故事。我也沒有辦法找到其他葉先生的書,畢竟我們那個小縣城連個像樣的圖書館都沒有。但葉嘉瑩這個名字就這樣刻在我心裡。本科研究生期間,我終於在圖書館把葉先生的嘉陵說詩、嘉陵論詞都找來看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葉先生反覆強調的詩詞對於生命的「感發」力量。之前我對詩歌的欣賞和喜愛,更多地是從審美角度,沉醉於語言文字的美、意象境界之美,卻很少覺得千年以前古人的詩歌能和自己的生命有何關聯。這時候有了網際網路,我也搜到了葉先生的八卦,才知道她的命運是如此坎坷,少年喪母、青年失夫(他先生曾因為臺灣的「白色恐怖」而身陷囹圄多年,出來後性情古怪)、中年喪女。然而,她的文字仍然是那樣穩健而幽深,生活中的痛苦都被詩歌所溶解,留下一片霽月清風。所以博士期間看到葉先生講座的海報,我興奮得幾乎要睡不著覺。我知道葉先生的講座必定一位難求,所以每天都早早就跑去佔位置。來了很多學生,更來了很多先生。教我的老師們雖然一個個著作等身,卻也在葉先生座下乖乖地做起了學生。我記得那一個學期葉先生都是講《古詩十九首》,經常一下午都講不完一首詩。葉先生戲稱自己是上課是「跑野馬」,往往因為一句詩聯想起無數首詩。那些我們讀起來「只道是尋常」的詞句,在葉先生那裡就像是解鎖中國文化的超級連結,從一個點自然而然地跳到另一個點,最後編織成一張「籠蓋四野」的無形網絡,讓聽者如痴如醉,講者也不能自已。葉先生的講座總是拖堂,貌似也從來沒有課間休息。我還記得那個學期葉先生一直在咳嗽(《掬水月在手》裡面也提到了那段時間葉先生肺不好),但她停下來喝水的時間都很少,簡直是用生命在上課。這一學期講座下來,我不但從葉先生得到了文化的滋養,更學到了為師乃至於做人的道理。閱讀《掬水月在手》的時候,有很多地方都讓我停下來仔細思量。譬如葉先生近年來所提倡的「弱德之美」,在這樣一個崇拜強者、追求成功的社會令人耳目一新。不過,最能引起我共鳴的還是葉先生一直在踐行的「詩教」。從最開始在臺灣教中學、教本科,後來到美國、加拿大教研究生,再後來回到大陸在南開教學的同時做很多普及性的講座,現在九十多歲高齡的葉先生返璞歸真,到幼兒園裡面教孩子。拋開葉先生學術上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不談,她一直在努力把詩歌的教育變成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可以受益的日常教育。這件事情,早該有人做;這件事情,可惜一直沒有人做;這件事情,終於有了葉先生的推動;這件事情,其實每個家庭都可以做。詩教,可以由葉先生這樣的「大家」來做,更應該由我們每個「小家」來做。《論語》裡面孔夫子曾經這樣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自古以來,詩教就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相對於德智體美勞這種目標明確的教育,詩教更側重於生命與靈性的成長。在我看來,學校教育只能完成詩教的一小部分(知識相關的部分),家庭教育才是詩教最主要的實踐場所。《論語》裡面還有一段孔夫子教子的記載相當有趣:「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我記得當初誘導雪兒學唐詩就引用過這句話:你看看,不學詩的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孔夫子是「聖人」,同時也是一名普通的「父親」。他這樣教育孩子,我們也可以這樣教育孩子。寫到這裡,您或許想問我要一套實踐指南。我向來認為,在育兒這件事情上,理念可以共享,但具體的實踐卻要「因家制宜」、「因娃施教」。所以,我會分享一些自己的做法,但僅供參考。作為父母,您肯定比我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孩子。而詩教,就是以詩詞為載體,父母與孩子一起「以心印心」的過程。首先,做父母的自己先要愛上讀詩、品詩,甚至寫詩。不管您過去是不是喜歡詩,但我相信,活到我們這個年紀,很容易愛上唐詩宋詞。我從小喜歡詩詞,但家學有限,同時又受到個人趣味局限,算不上真正的懂詩人。比如我年輕的時候不喜歡杜甫,偏愛那些激昂瑰麗的詩詞。但三十多歲以後,人生經過一些起伏,自然而然就喜歡上杜甫。曾經有一段時間反覆閱讀葉嘉瑩先生的《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因為記憶力退化,為了背這八首詩,我還抄了很多小卡片,有空就拿出來看。雖然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再學詩,背誦很吃力,但是我們卻更能夠感受到文字以外的力量,日積月累,就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而我們的改變,孩子一定會看在眼裡。再來說孩子,詩教應該是分階段的。3歲以前,3-6歲,6-9歲,9-12歲,我覺得大體可以三年為一個臺階,拾階而上,徐徐圖之。實在要向上追溯,甚至可以把「胎教」也放進來。但我所說的胎教,不是對著肚子裡的寶寶播放胎教唐詩,而是準媽媽懷孕期間,可以自己多看詩、誦讀之、吟唱之,品鑑之。雪兒在我腹中的時候,不知為何,我空前絕後地偏愛王維,每天睡前必定細品一兩首。我不知道這個「胎教」是不是對雪兒的性格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總體來說她比較隨遇而安、與世無爭,和我小時候的爭強好勝判若兩人。3歲以前,父母有空就可以給孩子念詩,不管TA能不能聽懂。那時候雪兒哭鬧,我這個新手媽媽別無他法,兒歌催眠曲所知不多,只好搜腸刮肚地背詩給她聽。雖然不一定止哭,但至少我自己的焦慮得到了大大緩解。我還特別建議父母用方言念詩給孩子聽。我小時候,父親會用抑揚頓挫的家鄉話(我們家鄉話是客家話的分支,讀唐詩宋詞特別好聽,很多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的詩詞,我們家鄉話讀起來都順了)教我念詩,這種聲音至今沉澱在我的記憶裡、夢境中,成為我的思鄉曲。3-6歲,父母可以帶著孩子讀詩、背詩,不管TA知不知道意思,這就是培養孩子語感的黃金時期。除了背中國古詩,雪兒五歲半跟我去美國訪學一年,之前壓根沒學過英語,她的英語啟蒙就是從背誦英文詩歌(特別是蘇斯博士的詩)開始的。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詩,都能讓處於語言敏感期的孩子體會到韻律和節奏之美,TA不一定說得出來,但TA一定學了進去。6-9歲,除了讀詩、背詩,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詩歌的意思,並且在寒暑假帶著孩子進行「詩詞之旅」。這件事情其實對父母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因為大部分的唐詩宋詞,只要是成年人都能看懂,實在看不懂,我們可以先自學一下嗎。不要把這件事情想像的太神聖,它就是日常的親子聊天,不在乎聊得深入不深入、準確不準確,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詩和生活密不可分,詩即生活、生活即詩。
9-12歲,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詩歌鑑賞的書籍,帶著TA看。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如果有可能,直接給孩子上「大菜」,不要讓他們看少兒版、通俗版的解讀,直接看「大家」之作(比如我多次安利的《唐詩鑑賞辭典》)。因為這個歲數的孩子識字量足夠了,跟著「大家」讀詩,雖然剛開始會吃力一點(這時候父母就要一旁協助了),但多讀幾遍,其義自見。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品味一般都不會差,不會把孩子帶偏了,能夠讓孩子明白詩歌真正的生命力所在。12歲以上,孩子基本上可以自主讀詩、品詩乃至寫詩了,父母只需扮演忠實的粉絲,對他們各種看上去可能還比較「幼稚」的感悟或創作讚美就好了!這正是我現在做的事情。雪兒初中開始,把很久以前我就給她買了的王國維《人間詞話》精讀起來,然而煞有介事地寫起了文學批評。她的批評對象不僅限於古詩,還有新詩。徐志摩、舒婷、顧城、海子,這些人我之前給她提過,但沒有找來詩歌給她看,現在她會自己上網搜,自己品讀。寫完之後給我看,我每次都讚嘆不已,不是為了鼓勵她假裝誇獎,而是由衷地佩服!孩子天然是詩人,對於詩歌的領悟,有的時候孩子真的比我們強太多了。和我之前反覆強調過的一樣,教育不能追逐功利,詩教更是如此。但我相信,詩歌浸潤的人生,會更加豐盈美麗。最後,借用《掬水月在手》中葉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人生到了最後什麼都帶不走,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但是有一個東西是能夠帶走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心靈。」詩教,就是對我們自己以及對孩子最好的「靈」的修煉與提升。還想了解雪兒是怎麼進行中英文閱讀與創作的,可以看這裡:

中文閱讀與寫作

「小」人物的故事會,被「小」作者記錄下來

唯有少女雙眸才能看到的人間至美,送給長假將盡的你

不要讓爛「好」書搞壞了孩子閱讀的品味

其實中考作文題早就隱藏在孩子的每一篇習作中

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或許是最好的讀書狀態

我不想炮製一封初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只想談談正常的中學作文該長啥樣

騙你們生二胎的兩篇「炫妹」作文

命題作文是所有人的童年夢魘吧?三招讓你的孩子夢醒!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呼蘭河

英文詩歌與寫作

有了全能的姐姐,哪裡還需要買繪本?!

雪兒自述詩

每逢放假編詞典:《英語搞笑詞典》有趣人士必備!

人生幾何:孩子一思考,大人就開竅

每個人都是勇士:英文原創+中文字幕演講給同學們加油打氣

做學問,11歲的小朋友也比翟博士認真!

當時間停住日月不分、天地萬物化為虛有:古今中外科學文學的混搭碰撞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的小腦瓜子裡有多少奇思妙想,除非你給她一支筆!

藥不能停!一場病換來兩首詩,值嗎?

Snowflakes

Mirror,Mirror:迴文詩遊戲

Rain

文由胡說起,詩從遊戲來

相關焦點

  • 日用而不覺 潤物細無聲
    四川多措並舉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 日用而不覺 潤物細無聲   4月18日下午,位於成都市中心的悅來茶園裡,不時傳出清脆的鼓點和悠揚的琴聲。不少觀眾邊聽邊在膝上打著拍子,輕搖著頭,很是享受。
  • 潤物細無聲
    潤物細無聲 潤物細無聲是我閱讀某炮兵學院丁寶泉教授撰寫的包括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學員自我教育。實踐證明,教員教書育人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教員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文化知識的傳播,離不開對前人文化的繼承。每一代人的前進,都是以一定的文化積累為前提,繼承前人的文化成就是人類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軍校教員同廣大教師一樣,肩負著使人類文化世代相傳的神聖使命。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賞析 隨風潛入夜潛字賞析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謂是《春夜喜雨》的名句了,這兩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春雨的「好」表現得淋漓盡致。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賞析一下這兩句詩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高校黨委要履行好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把立德樹人、規範管理的嚴格要求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靈活方式結合起來
  • 南京曉莊學院思政教育 潤物細無聲 處處是精彩
    「趙老師的課講得非常精彩、很吸引人,有很多的實例能將枯燥的理論講解生動,是我們非常喜歡的老師。」文學院2014級學生房宇龍說。   實踐性教學  彰顯行知教育思想  學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堅持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生活相聯繫,以「整體規劃、分課設計
  • 真愛潤物細無聲——天山南北的山東園丁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題:真愛潤物細無聲——天山南北的山東園丁新華社記者邵琨天山泰山,相隔萬裡。目前,已通過山東省教師教育網線上培訓教師7000人。今年5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中學與青島市嶗山區育才學校開展同步課堂教學。課堂上,育才學校數學老師劉偉為兩地學生同時講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兩地學生一起討論、一起回答問題。魯疆兩地老師均表示,通過「網際網路+同步課堂」方式取長補短,促進了兩地學校共同發展。
  • 「文明校園訪談」杭高副校長費紅亮: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是培養時代...
    【開欄語】教育是國之大計,寄託了每個家庭對下一代培養的殷切期盼。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使所有人都回歸原本,關注生命,關注文明;也使我們更清晰地審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辯證關係。如何減少教育的急功近利,如何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培養真正的文明人?家庭、社會、學校,都要用實際行動提交答卷。
  • 簷冰斷送窗前桂,夜氛侵擾渚畔鴻:別樣的詠雪詩_春霖潤物細無聲
    別出心裁詠雪詩歷代的文人騷客們,都喜歡詠雪。晉代才女謝道蘊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一看出了才女的雅靜情致,二也代表了王謝世族的富貴風流。奇偉瑰麗有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到了宋代,詩變得輕巧理趣了,再難找尋所謂的盛唐氣象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即使是王荊公,其詩也不能入盛唐門戶了。其實雪真的沒有那麼好,一切都是詩家語也。隆冬時節,大雪紛紛,根本就不會有紅梅開放,梅花本是初春之物,硬被拉到數九寒天,豈不凍死?再說了大雪阻塞交通,讓我們出行不便。
  • 【精彩活動】探和潤之聲,享和潤之韻——和潤教育理念解讀與和潤理念思維碰撞
    和潤課堂,和而不同,教學相長;藝術教育,風和細雨,潤物無聲。藝術有觸動人心的力量,藝術也能傳播暖意。和潤於心,美化於行,以美立德,以美育人。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和而不同,讓藝術之光綻放別樣風採!和,理解為和諧,融洽,溫柔和順,恰到好處之意,理解為身體健康舒適之意,更理解為喜悅之意。和潤教育是面向全體,五育融合,充滿活力的。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石堅: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
    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學生在大學裡學什麼、能學到什麼、學得怎麼樣,同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密切相關。……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 家庭教育——潤物細無聲
    我總是會說,父母的陪伴和榜樣很重要,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就來自父母和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畢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受過高等教育,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當今中國的學歷,只要3%的人接受過本科教育。我們作為父母,最重要也最簡單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實踐。這就是我常和朋友們說的潤物細無聲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形教育。
  • 貴州首屆小學師生臺灣教育文化交流感受:潤物細無聲
    此次我有幸參加了貴州省教育廳2015臺灣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先後參觀了新北市瀘州小學、新北市米倉小學、苗慄縣山腳小學、嘉義縣龍山小學。受到了受訪學校師生的熱烈歡迎,並參加了歡迎儀式,聽取受訪學校校長介紹,參觀受訪學校校園校貌,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等等。臺灣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家庭教育就是無痕的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無痕的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 潛心育桃李 潤物細無聲——湖北省教育援博綜述
    潛心育桃李 潤物細無聲 ——湖北省教育援博綜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資料圖) 湖北省不僅大力推進教育援博項目建設,還全力提供援博資金幫扶,助力博州教育精準扶貧。 家住精河縣茫丁鄉新莊村21歲的大學生董潔,就讀於四川大學物理治療專業,目前在當地華西醫院實習。她說:「自上大學以來,每年我都享受精準扶貧助學金5000元和援疆資金6000元,極大地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 潤物細無聲——「陪伴的力量」百場家庭教育巡講進賢縣南臺鄉專場成功舉行
    他以形象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專業的學識、實用的技巧,為家長們分析了一個個「棘手」的教育難題。大家仔細傾聽著趙老師的每一句話,連咳嗽仿佛都消失了,生怕漏掉一個字。會場只有趙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聲調、家長們期盼的眼神和陣陣掌聲。特別是講座結束後,家長們用異常熱烈而又持久不息的鼓掌,表達了對於趙老師的感謝。
  • 潤物細無聲——漫談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
    教育,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依據施教者的不同主體來說,教育大致可分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施教者一般來說,主要是父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們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一定的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一種無形的影響。家庭教育是零散的,也是隨時隨地發生著,存在著的。
  • 餘杭塘栖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高質量發展 潤物細無聲 文明心中留
    餘杭塘栖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高質量發展  潤物細無聲 文明心中留  柴媛媛 唐駿垚  文明塘栖再傳喜報。  近日,杭州市餘杭區塘栖鎮的河西埭村、徐夢薇家庭分別被評選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文明家庭,成為該鎮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富有成效的一個註腳。
  • 若知師德如雨露,便可潤物細無聲
    若知師德如雨露,便可潤物細無聲好的老師,將永遠給我動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對於老師定義,有很多種,但是無一不將「德」作為一種重要的標準。在我們的一生中,會有很多個老師,好的老師會改變人的一生,而不好的老師則會誤人子弟。前幾天發布了幾篇關於老師的文章,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有人感恩,又有人洩憤。也許是因為曾經有個別老師對於他們的人生產生過非同一般的影響吧。
  • 潤物細無聲的上一句 「潤物細無聲」上一句是什麼
    古代的詩人喜歡將景物擬人化,使整首詩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春夜喜雨》便是這樣一首詩。詩中有一句詩為「潤物細無聲」,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詩的上一句是什麼嗎?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 杜甫的一首《春夜喜雨》,讚美了春雨潤物無聲、不求人知的品格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清朝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春夜喜雨》一詩生動、貼切地寫出了夜雨的特點,還寫出春雨之妙,是一首描寫春夜細雨的佳作。這是杜甫在草堂初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