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甫到北島,我們今天如何讀詩?| 世界讀書日

2020-12-13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詩人北島日前在豆瓣上發出了自己的一首詩歌,題為《進程》:「日復一日/苦難/正如偉大的事業般衰敗/像一個小官僚/我坐在我的命運中/點亮孤獨的國家/死者沒有朋友……我建造我的年代/孩子們憑藉一道口令/穿過書的防線。」作者在社交帳號發表詩歌,本是與讀者建立聯繫的良好契機,而詩人與詩作卻遭受到了猛烈的攻擊,北島隨之將評論區關閉並稱:「這是討論詩的平臺,但不應使用語言的暴力。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

2017年,北島曾挪用奧地利詩人裡爾克《安魂曲》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這原本指的是詩人難以保持生活與藝術的距離), 以鼓勵詩人在全球化同質化的時代中保持質疑與追問,「為什麼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不可能產生偉大的作品?為什麼體制中的詩歌創作課不能製造偉大的作品?」在今天,「古老的敵意」似乎也指向了詩人的詩作與受眾之間的關係,這不禁令人發問,讀者真的讀懂詩了嗎?一首詩應當如何閱讀?或者說,如果一首詩與現實相關,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詩歌與現實的關係?借著近期出版的幾本書,我們來談談如何讀詩。

拆解詩的標準:《什麼算是一首好詩》

《什麼算是一首好詩:詩歌鑑賞指南》
[德]漢斯-狄特·格爾費特 著  徐遲 譯
三輝圖書·人民日報出版社 2020年2月

在《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書中,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漢斯-狄特·格爾費特將詩歌定義為「語言的結晶」,並提出了品鑑詩歌的多重標準,其中一條標準是「客觀與真實」。

他認為,好詩的標準之一應當是它既不是私人獨白,也不是純粹直陳事實,而是來自人類內心並能與其他內心產生共鳴的東西。詩歌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反映主體真實的聲音,同時保持在普羅大眾之中的客觀性。

詩歌如何徘徊在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格爾費特以一位步入中年的詩人的詩歌為例,證明這首詩雖然抒發的是真情實感,但僅僅從個人角度出發,並未達到客觀化的要求,讀者僅僅能從詩人個人命運這一點上形成共鳴。

詩歌客觀化的美感的要求,來自康德對美的定義,即無利害的愉悅,所謂的無利害指的是以一種審美的目光觀賞,而非以一種功利的打量。作者認為這就是藝術的審美感念與啟迪性當中最為重要的,就像優秀的音樂和繪畫一樣,能夠將主觀的東西廣泛地客觀化的詩歌,可以使得詩人的個人經驗超越個人的範疇,令更多人感同身受。 

反諷與幽默是另一條有意思的標準,作者以海涅的反諷詩為例,展現了反對傳統的力量有多麼強大。詩人海涅在浪漫主義熱烈發展的情形下出現,而他的詩作像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盆涼水。他有一首詩是這樣諷刺愛情故事的老套的——「少年愛上一個女孩/而她卻選了另一個/她愛的卻另有其人/那兩人雙宿雙飛……這故事多麼老套/卻總在新鮮出爐/要是落在誰頭上/誰的心兒碎兩半」 。另一首詩描繪了一位傍晚海邊吹風的女孩是如何感傷——「站在海邊的少女/嘆息悠長而驚惶/日落西山/觸動她無盡的感傷。/我的小姐!清醒點吧/這只是一出舊戲/它剛剛從前方落下/又將從後面升起」。作者認為,海涅通過嬉笑怒罵為他的詩歌賦予了「沙龍式的輕盈感」,從而保證了詩歌的真實性,相比之下,那些比他更嚴肅的同行只是嚴肅地沉浸在過分感傷的無病呻吟之中。

《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書強調,詩歌的本質就是一些超出期待的東西。對於詩歌賞鑑,作者貫穿全書的一個觀點是:所有藝術——包括詩歌藝術——都是從對凡常的偏離中產生的。詩歌的語言、比喻以及風格更應當與日常有所區別,詩歌應當反對「刻奇」。

「刻奇」指的是流行的俗套、那些過度感傷與浮誇的表達,在作者的定義中,這個概念雖然在20世紀初才被提出,但19世紀初就人盡皆知了。「刻奇」誇張地表現個人情感,甚至溢出藝術載體,刻奇要麼呼喚回歸天真、故鄉和自然,要麼皈依於當局權威、愛國忠君,正因為刻奇具有麻痺人心的作用,所以格外具有感染力甚至令人上癮。納粹就是用「刻奇」藝術誘惑德國民眾陷入歧途的,「他們用紐倫堡黨代會閃閃發光的穹頂為人民降下了一場迷狂的莊嚴陣雨,又用血與土的藝術滿足了百姓回歸美好世界的那份渴求。」然而,這「刻奇」的盛宴,提供的不過是虛偽的歸屬感罷了。

詩歌公共性的必要:《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

《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
姜濤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1月

漢斯-狄特·格爾費特認為詩和小說不同,小說家的現實是不斷變化的人類生活,而詩人的現實是經過錘鍊的普遍適用的經驗。那麼詩歌應如何書寫現實?詩人應放棄這「不斷變化的」現實的具體的生活嗎?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姜濤在《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一書中似乎在反對「詩歌與生活之間有古老的敵意」,他認為,詩人在為詩歌建築門檻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詩歌有公共性的必要,因為詩歌對於現實應當有質疑與反思的力量,安守於詩歌手藝與內向抒發的詩歌可能會喪失與現實對話的力量。

在《浪漫主義、波西米亞詩教兼及文學嫩仔和大叔們》這一節內容中,姜濤分析了詩歌行業化的現象:一些資深的寫作者將寫作視為嚴肅的、需要磨練的手藝,遵守行業自律,內心存有偉大詩歌傳統的譜系。而他認為,為詩歌寫作樹立行規、建設門檻的做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具有革命性,但在外在的環境改變之時,行業也可能轉向內向化、保守化,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詩人固然可以勤勉地、嚴肅地寫詩,然而這些詩歌是否真正有價值,或者說是否與現實相關,卻是存疑的。在這裡,維護行規似乎與詩人的形象相悖,詩歌效忠的也只有行規而已。

具體到前些年廣受熱議的工人詩歌來說,它們不僅僅是記錄工人生活的資料,或者是供其他群體想像工人生活的消費品。工人詩歌體現出了內在的豐富性以及對語言的探索。以礦井工老井的詩作為例,他在他的礦井勞作經驗中引入神秘的自然感受,「漆黑的地心,我一直在挖煤/遠處有時會發出幾聲,深綠的鳴叫/幾小時過後,我手裡的硬鎬/變成了柔軟的枝條。」詩中並沒有常見的「訴苦」或「對抗」的主題,這不僅展現了工人詩歌中可能存在的豐富性,甚至有可能打破知識分子與工人的二元結構,最終使得「他人的眼光」轉化為一種普遍的體悟。

姜濤在書中對「文學公共性」意義的闡釋尤其值得注意——他提倡文學的公共性,並不是鼓吹公共題材的優先性,以聳人聽聞的頭條博取公眾的注意力,而是指向創造出一種聯動的思想氛圍,使得作者與讀者可以破除各自原有的認識格局,從而認識到他人的處境、發現現實中的責任與權利,最終翻轉「文藝孤獨的美學內面」。

「文藝孤獨的美學內面」可能是這本書中反覆提到並質疑的、與詩歌的公共性關懷相反對立的一面,也是貫穿中國新詩發展的潛在脈絡之一。姜濤認為,很多詩人寫詩都是將一個文藝孤獨的、去政治化的自我當成前提,這也造成了詩歌見識比較淺的結果。在《從「蝴蝶」、「天狗」說到當代詩的「籠子》中,姜濤如此寫道,與溫柔敦厚、普遍親切的古典詩相比,中國當代詩有一種走向「狹」的趨勢。如朱自清《詩言志辨》所說,中國新詩就是建立在與政教系統分離的基礎上的,古詩作者寫詩與社會人倫、政治關係緊密,而當代詩人成為了純文學的創作者,與之對應,當代詩人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

當代詩人不再有興趣扮演啟蒙者、反抗、文化英雄,他們更傾向於「不及物」的書寫、構建純文學的另類現實,但問題在於,如果詩歌越來越狹窄,那麼「制度性的人格的封閉與偏枯」也普遍存在,然而現實本身是不值得書寫的嗎?日常生活的字詞不能入詩嗎?並非如此。書中寫道,「塵世不是一地雞毛的平庸瑣碎,更不是泡在荷爾蒙裡的物質或身體,它同樣是一個極其嚴肅的領域,需要詩人的寫作去探索、去塑形。」畢竟,詩意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社會的「飛地」。

杜甫的價值:《詩的引誘》

《詩的引誘》
[美]宇文所安 著
譯林出版社 2019年7月

姜濤在評述中國新詩時,有意將之與中國古詩做對比,那麼,如果說中國古詩確實內在於政教系統,與社會政治關係密切,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在《詩的引誘》一書的「杜甫」一節中,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提出,杜甫許多詩作都是對於重要政治歷史事件的反應,遠遠超過同時代大多數詩人,正是這種與歷史的契合度——具體到對安祿山叛亂事件的記錄——為他贏得了「詩史」的稱號。

宇文所安從對杜甫的生平追溯中得出了這位詩人關注政治歷史的原因,杜甫出生於京城地區的一個古老而有名望的家族,家族與京城地區的聯繫加強了他對於國家的關注。安祿山事件是八世紀中葉的重大事件,盛唐詩人不可能沒看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奇怪的是,重大事件卻很少被寫入詩歌。宇文所安說,這並不能說明當時的詩人無動於衷,只是體現出了詩歌本質的普遍觀念。比方說戰爭只能在送別、個人敘述及遊覽戰場的詩中順便提及,而杜甫寫到了具體的戰爭以及個人經歷,這使得他的作品風格發生了獨特的改變——在戰亂前,他與同時代的詩人顯示出了許多共通的地方。

公元755年底,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叛軍向西擊潰唐軍,玄宗倉促逃離京城,途中處死了宰相楊國忠和玄宗寵妃楊貴妃。幾年後,杜甫根據叛亂爆發後自家的遷移經歷,書寫了《彭衙行》,詳細敘述道,「憶昔避賊初,北走經艱險。夜深彭衙道,月照水白山。盡室久徙步,逢人多厚顏……「這首詩以諸多細節描述了杜甫一家艱難上路的情形,小兒啼哭飢餓,途中遭遇雷雨,路上溼滑泥濘,更覺衣裳薄寒,兼及用野果充飢、在山林間露宿的經歷。宇文所安認為,這首詩雖然叫做「行」,但並不符合八世紀關於「行」的概念,更是一首以自然主義風格寫就的應景詩。

杜甫不為約定俗成的詩歌體裁所限制,書寫了其他詩人未曾提到的事物,杜甫甚至在詩中簡述了城中衾裯只能換鬥米的市場價格:「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後代詩人注意到了這一點,並開始有意模仿杜甫的自然主義與細節書寫。在將家眷遷至安全地點後,杜甫又多次陷入政治風波,先是被叛軍捉住,逃離叛軍陣營,到達鳳翔行都,被授予左拾遺,再度陷入政治風波,後來終於得以離開朝廷回家省親,也是在這次去羌村的途中,他寫下了最著名的敘事長詩《北徵》。

正如宇文所安指出的,杜甫對中國詩歌的貢獻在於對題材的處理。杜甫作詩大大超出了傳統題材的限制,開闢了許多新題材,諸如兒子生日、庭樹枯死等,擴充了既有題材的範圍。中國文人寫詩會抱怨官場對個人的束縛與個性的壓制,但並不會具體書寫詩人坐在桌案前面對大疊公文的情形,杜甫卻有這樣的創作。他在一篇「苦熱」(苦熱的詩題來自南朝)詩中書寫了自己在炎炎夏日被公文逼瘋的情形,「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杜甫的詩歌並不是完全的自然主義書寫,他筆下的自然具有象徵意義,宇文所安稱他為或許是最不願意讓自然界以本色呈露的一位詩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茅屋」與「大廈「在自然世界與象徵世界之中自由移動,這樣一來,作者並非在向朝廷權威祈求,而是向宇宙秩序的更高權威祈求。

隨著杜甫詩人自我形象的成熟,其晚年的詩歌也闡述了對於文學價值的看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詩歌創作上,這句話表現為杜甫堅定持續地做著永久、秩序及文明的表達。正如宇文所安所談到的,杜甫與同時代人一樣對自然表現出了敬畏,但更偏向於秩序、文明以及藝術的一邊,而這在唐代詩人中是非常少見的。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草堂千人誦詩致敬杜甫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今(23)日是世界讀書日,成都詩詞大會特別行動——「最美詩詞《春夜喜雨》·杜甫詩歌吟誦會」,3000名讀者參與《春夜喜雨》朗誦,讓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特別有詩意。()草堂誦詩向成都人的老鄰居致敬讀書破萬卷,吟詩最傳神。今天,杜甫草堂成了詩詞的海洋,超過四千名熱愛詩詞的朗誦者齊聚草堂,在世界讀書日這天,在杜甫千年前居住的地方,用杜甫的詩詞向成都人千年的老鄰居致敬。《客至》《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贈花卿》……下至三四歲的兒童,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一首首詩詞在草堂的亭臺樓閣、蒼松古柏內迴蕩。
  • 北島的詩真的那麼難懂嗎?為什麼有的人說讀不懂?
    有人說北島的詩沒有變化,我很懷疑說這句話的人是否懂詩,毫無疑問北島在他後期的詩中無論是詩的技巧還是對詩學命題的理解都比他的「通行證墓志銘」之流高了不少。北島的詩難懂嗎?其實也不難。相比起其他幾位我最喜歡的詩人,北島的詩並不算太突出。我們覺得難,往往是因為我們並不明白怎麼讀這樣的詩。
  • 北島一字詩《生活》,短短一字卻直指人心,是傑作還是譁眾取寵?
    這句熟悉的詩出自《警世通言》,常用於比喻在逆境中堅持奮鬥必定會有所收穫。我國當人詩人北島便是如此,他成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年代中堅持與主流背道而馳的創作方向,又曾在國外漂泊多年,只能對著鏡子說母語。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常能發人深省,還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詩作尤其簡練而有力量,傳遞出他對世界的思考。北島曾寫過一首最特別的詩,全文只有一個字,卻擁有直擊人心的力度。
  •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讀書,是件有趣的事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與君共享,讀書的有趣。文彩之美今日分享一首奇詩。之所以稱奇,因為這首詩倒著讀和順著讀都可以,它的意思卻有不同。也就是所謂的「迴文詩」,李禺的《兩相思》。男人喜歡順著讀,女人喜歡倒著讀。順著讀是一首《思妻詩》: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的。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 讀首詩,給喃聽|VOL.2|《黑色地圖》-北島(朗讀:安平煜)
    今年春壹藝術準備上線一個讀詩欄目。我們會尋找丹東本土詩歌愛好者錄製讀詩音頻在春壹藝術公眾平臺上播出,每周一期。歡迎朋友們後臺留言投稿。也可以將作品發送到木子老師的微信。帶上冬天的心當泉水和蜜製藥丸成了夜的話語當記憶狂吠彩虹在黑市出沒父親生命之火如豆我是他的回聲為赴約轉過街角舊日情人隱身風中和信一起旋轉北京,讓我跟你所有燈光乾杯讓我的白髮領路穿過黑色地圖如風暴領你起飛我排隊排到那小窗關上:哦明月
  • 北島寫了首一字詩,被評價為直指人心,是另闢蹊徑還是誇大其詞?
    引言「詩聖」杜甫作為「詩仙」李白的小迷弟,曾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中稱讚自己的偶像:「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落筆之時風雨都驚嘆,詩成之時鬼神都在哭泣,這無疑是對一個詩人最高的讚揚。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我國當代詩人北島,他寫下的只有一個字的詩《生活》,詩成之後雖然沒有達到驚風雨、泣鬼神的地步,但也讓無數人側目。有人認為這是直指人心的傑作,還有人卻認為其不過是譁眾取寵而已,真相究竟如何呢?
  • 北島、陳衝、崔健…這個開學季,他們為你讀詩|好書推薦
    音樂性排在首位,據北島說,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風,細沙和風暴,這一切都是具有詩意的,但也都還不是詩。因為詩歌即形式,是由文字和音樂性等多種元素構成的,只有好的詩才能具備。當孩子開始讀一首好詩,由第一個字開始,循著詩中潛藏的節奏與排列,能夠體會到一種打破時空局限的奇妙感受。
  • 北島最經典的一首詩,細細讀來 老淚縱橫!
    有人說北島的詩歌是晦澀難懂的,我想說其實和詩人所處的時代有關,是當時的大環境決定的,北島的時代是你可以根據歷史想像得到的。>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為了在審判之前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 專訪|北島談選編《給孩子的詩》:詩歌靠的是悟性
    詩人北島在上海國際文學周上為孩子們讀詩。              現在的中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教育?他們在課本和課本之外能接觸到什麼樣的詩歌?除了中國古典詩詞,他們能否需要現代詩,能否讀懂現代詩?詩人北島選編《給孩子的詩》最初是為了給兒子選編「適合孩子的現代詩讀本」,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北島談的雖然是《給孩子的詩》的選編過程,其實談的也是他的詩歌教育理念。北島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曾開玩笑說,詩歌教育到博士階段已經晚了,本科也晚了,應該從中學開始,『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閱讀的源頭獲得啟迪,可謂正本清源。」
  • 杜甫最瀟灑的一首詩,大改平日風格,值得一讀!
    在唐詩的領域中,有兩座翻不過去的大山,一個是李白,另一個就是杜甫。說到浪漫,沒人比得過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雄偉的氣勢和浪漫的想像力、表達力,幾千年也就一個他。杜甫與李白不同,往往詩作都是關乎國家百姓,「憂國憂民」就是杜甫身上的標籤。但,杜甫也有瀟灑快意的詩作,只是在其作品中所佔比例較少。
  • 09·周末薦詩丨北島: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一九七三年,一個叫趙振開的建築工人完成了一首叫《告訴你吧,世界》詩的初稿,它開篇這樣寫道:卑鄙是卑鄙者的護心鏡,高尚是高尚人的墓志銘。在這瘋狂瘋狂的世界裡,——這就是聖經。幾經修改,這首詩變成了後來人盡皆知的《回答》。一九七六年,《回答》最初刊登在《今天》雜誌第一期上。這個詩人還有另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北島。
  • 北島:我們該給孩子留下一些什麼詩?
    北島《給孩子的詩·序》十歲那年,我寫了第一首「詩」——從報紙雜誌上東抄西湊,儘管是陳詞濫調,但對我來說,由文字的排列和節奏,頭一次體會到觸電般的奇妙感覺。在暑假,父親令我背誦古詩詞,多不解其意,幸好有音韻節奏引路。比如,杜甫的《客至》開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豁然開朗,心情愉悅。從小背誦古詩詞,歲月沓來,尚有佳句脫口而出——詩歌浸透在血液中。
  • 杜甫送給宰相之子一首詩,其中10字成千古名句,鼓勵人們多讀書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人名言一直激勵著不少人,多下功夫讀書。這句話的作者,也確確實實做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就是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聖"的杜甫。這句詩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有點長,因此我用圖片的形式展示。
  • 紀錄片《杜甫》熱播,重訪杜甫走過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讀詩
    上周的「周末讀詩」已推出一篇杜甫與燕子的文章,本期「周末讀詩」,我們繼續跟隨杜甫的腳步,回到歷史,在古老的大地山河中遊走。本期選的詩與紀錄片中的多有不同,這些多與大地山河有關的詩,更能展現這位「中國最偉大詩人」的熱忱,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以及對個體生命的珍憐。這些詩是他「詩史」的一部分,也是他為自己寫下的個人史詩。
  • 海子和北島的詩都各有什麼特點
    在中國當代詩壇,海子常常被評價為「一個詩歌時代的象徵」和「我們祖國給世界文學奉獻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詩人」。讀著海子的詩,你會發現,海子對於事物的描寫給予了「寫真實」和「人文關懷,但同時又有了讚頌和歌唱。海子的詩歌意象具有獨特、成熟、貼 切、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等特點,值得我們學習。海子是一個抒情詩人。海子曾說過,抒情就是血。
  • 北島: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叛逆的作家
    我和朋友們編了一本書叫《七十年代》,我特別引用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又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的可能性。1976年,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巨頭去世,「四人幫」被抓。後來中國開始開放了,1978年12月31號,我們創辦了全國第一份非官方的文學刊物《今天》。我們把剛印好的《今天》雜誌貼到北京所有重要的政府機構和文化機構,第二天又張貼到北大、清華、人大、師大等幾所大學。我們特別留下一張白紙,上面寫下「請留言」。
  • 「世界讀書日」24歲啦!今天,我們怎樣讀書?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設立「世界讀書日」,是倡導全民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使書籍成為生活的必需品。習主席指出:「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對於廣大青年官兵尤其重要。「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 世界讀書日活動——為你讀詩揭秘
    世界讀書日期間,我們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開闢了為你讀詩的欄目,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
  • 北島:詩人要謹記自己的身份
    /為什麼畫地為牢/以自由之名……」8月8日下午,著名詩人北島現身深圳海上世界胡桃裡音樂餐廳,出席「第一朗讀者」跨界詩歌活動,為深圳讀者朗讀了長詩《歧路行》的《序曲》部分,這是他看重的近作。受到深圳讀者熱烈追捧的北島先生,安靜,溫和。在領取主辦方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後,他發表感言:「詩人最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警惕,永遠謹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因為榮譽、金錢,忘記自我。」和記者談到當下80後、90後詩人的創作狀態,他表示憂心:「他們中間好多人不讀詩,雖然他們也寫詩,可是根本不認真讀詩,不認真讀,就很難對詩歌有真正的理解。有些年輕詩人寫詩也太隨意。」
  • 北島的詩,送給每一個漂泊的人……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北島就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他和舒婷、顧城被稱為「今天詩派」雨夜,茶暖願你安好,甜蜜入夢北島的詩跨界文案送給每一個漂泊旅途的人#北島的詩#文案▽0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02 執著於理想純粹於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