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詩人要謹記自己的身份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在領取主辦方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後,他發表感言:「詩人最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警惕,永遠謹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因為榮譽、金錢,忘記自我。」

北島

「為什麼此刻到遠古/歷史逆向而行/為什麼萬物循環/背離時間進程/為什麼古老口信/由石碑傳誦/為什麼帝國衰亡/如大夢初醒/為什麼血流成河/先於紙上談兵/為什麼畫地為牢/以自由之名……」8月8日下午,著名詩人北島現身深圳海上世界胡桃裡音樂餐廳,出席「第一朗讀者」跨界詩歌活動,為深圳讀者朗讀了長詩《歧路行》的《序曲》部分,這是他看重的近作。

受到深圳讀者熱烈追捧的北島先生,安靜,溫和。在領取主辦方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後,他發表感言:「詩人最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警惕,永遠謹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因為榮譽、金錢,忘記自我。」和記者談到當下80後、90後詩人的創作狀態,他表示憂心:「他們中間好多人不讀詩,雖然他們也寫詩,可是根本不認真讀詩,不認真讀,就很難對詩歌有真正的理解。有些年輕詩人寫詩也太隨意。」

「《歧路行》是一個開始」

在詩會開始之前,北島先生在飯桌上和眾人聊天,提及他將登臺朗讀長詩《歧路行》的《序言》,他說:「因為這首詩是一個開始。」

2007年,北島接受香港中文大學的聘請,結束近二十年的海外漂泊之旅,定居香港。香港詩人廖偉棠曾撰文稱:「北島說他之前並沒寫過真正意義的長詩,到香港後,漸漸從多年動蕩中沉靜下來,常有想寫的衝動,想弄明白過往的一切意味什麼的衝動,在朋友激勵下,他開始試著寫《歧路行》。親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漂泊的個人命運,或平行或交織,成為他新作的推動力。兩年寫了10章,大約500行。中風突發,寫作被中斷。」

《歧路行》發表於2012年春季號《今天》「飄風」特輯,次年,北島以此詩獲得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提名。主辦方給出的提名理由是:「『一座不設防的古城/惟有反抗的命運——/讓心握成拳頭/向失敗者們致敬』,《歧路行》中,我們能看到詩人一如往昔的鏗鏘之音,而紛繁的意象、子彈穿梭一樣密集的排比更推出雄渾的氣象。相較於短詩,長詩無疑更是『華山論劍』,非到一定功力者不敢試水。除技藝、認識上的積累外,語言如何把握、消化歷史經驗也是一個關口。如何用詩的方式來整理這段特殊歷史,身為詩壇老將的北島一定如鯁在喉,視之如一項必須為之的事業。」

不少讀者關心北島先生的身體,關心他被中斷的長詩寫作,8日中午,和眾人餐敘的北島說話慢條斯理,語音清晰,他微笑著說:「三年前我中風了,現在恢復得還不錯,不過寫得少了。中風影響了語言能力,包括語感,詩歌的那種複雜性,現在感覺難以駕馭。我現在寫的,大多是短序,比如剛剛出版的我編的《魚樂:憶顧城》的序,今年7月出版的《北島集》三聯版小序。」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北島集》三聯版小序中,回顧自己的寫作歷程,北島同樣使用了「歧路」一詞:「我總體愚笨。在七十年代地下文壇,他們出類拔萃,令我嘆服,幸好互相取暖,砥礪激發。我性格倔強,摸黑,在歧路,不見棺材不掉淚。其實路沒有選擇,心是羅盤,到處是重重迷霧,只能往前走。」

「我的畫和我的詩一個風格」

北島先生還透露,因生病減少寫作之後,他開始畫畫,「這是另一種語言,」他笑稱,「我的畫和我的詩一個風格。」有無考慮在幾年後出一本詩畫合集?北島回答:「我畫得很慢,兩三年後吧,看能不能辦一個畫展。」有慣於玩手機自拍的年輕記者追問,手機裡有無保存畫作照片,北島說「沒有」。

談及手機、網際網路,北島感嘆,微博還沒用上呢,微信又出來了。他說自己最近才剛剛用上微信,但朋友圈幾乎只限於家人,完全是為了聯繫方便。有年輕人問:「您不用微博、微信這些,不擔心和社會脫節?」北島先生笑答:「就是要擺脫這些過多的信息,現在不是信息不夠,是信息泛濫啊。」

66歲的北島依然忙碌:講課,寫作,編書,籌辦「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他自言:「要說吧,這個年齡該到做減法的時候了,我卻停不下來,節奏還是快了一點,要慢下來才好。也常常感覺體力不夠。」說現在也儘量減少社會活動,極少接受媒體專訪,但有些是朋友的邀請或介紹,那也「沒辦法」。說到採訪,他為拒絕了不少記者的專訪請求而過意不去:「真的好抱歉,我嘴笨,一直就嘴笨,現在精力也不大夠。」和面談相比,他更願意筆談,「那樣準確一些」。

談到當下80後、90後詩人的創作狀態,他很關注,但輕輕搖頭,表示憂心:「他們中間好多人不讀詩,雖然他們也寫詩,可是根本不認真讀詩,不認真讀,就很難對詩歌有真正的理解。有些年輕詩人寫詩也太隨意。」

有詩人問:「目前大陸詩歌有口語詩風,也有較為晦澀的講究隱喻的詩風,您怎麼看?」北島先生表示,沒有一個具體的語境,這個問題很難作答,很難這樣去比較詩歌流派。

「詩人最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警惕」

近一個小時的餐敘氣氛非常輕鬆,北島先生的沉靜、真誠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場愉快的談話以籤名、合影留念結束,雖然北島先生笑眯眯地說「我不是明星」,但深圳文青的熱情比深圳盛夏的陽光更熱烈,一波一波的讀者湧上來,北島先生十分認真,每一本書都堅持一筆一畫地完成籤名。

詩會開始,輪到北島先生上臺,他直接讀詩:「《序言》:為什麼此刻到遠古/歷史逆向而行/為什麼萬物循環/背離時間進程/為什麼古老口信/由石碑傳誦/為什麼帝國衰亡/如大夢初醒/為什麼血流成河/先於紙上談兵/為什麼畫地為牢/以自由之名……」聲音清澈,堅定。

若時光倒流至55年前,北島先生還在讀小學,小學生第一次正式登臺——說相聲:「登上操場講臺,我頭皮發麻,腿肚轉筋。擴音器吱嘎的交流聲給我喘氣的機會。我心中默念:『就把臺下當成一塊西瓜地吧。』果然靈驗,我口若懸河,一發不可收拾,把聽眾都給逗樂了。一周內,我成了全校名人,無數目光迎來送往。說來做名人並無特別之處,就是鬧心。一周後再沒人多看我一眼:有失落,也有如釋重負的輕鬆感。」這段經歷記錄於北島自傳性散文集《城門開》,多少表明了北島先生對於聲名的態度。

詩會接近尾聲,接過主辦方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北島先生應邀發表了即興感言:「朋友們,我事先沒有準備發言。得這個獎,很高興,就跟過節一樣。在我們所說的『像排隊一樣』的日子裡,偶爾就像排隊加塞兒一樣,我突然就擁有了一個時間的停頓。這時我會回視自己的生涯:我開始寫作的時間是1970年,轉眼已經四十多年了。經過這麼多年,我認為詩人最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警惕,永遠謹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因為榮譽、金錢,忘記自我,他在一生中都會面臨這些挑戰。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種勉勵。」(文/汪小玲 董樂寧)

北島

原名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1978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擔任主編至今。自1987年起在歐洲和北美居住並任教。現與家人定居香港。北島是「文革」後期興起的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他最著名的詩歌如《回答》、《一切》、《宣告》、《結局或開始》等,曾經震撼了無數國人,表達了在「文革」中成長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後的批判與否定、懷疑與茫然。北島的詩歌冷峻、思辨,有很強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總是在悖論與斷裂中探尋乃至拷問著人類、時代乃至自我的真理與價值。

北島的詩

鄉音

我對著鏡子說中文

一個公園有自己的冬天

我放上音樂

冬天沒有蒼蠅

我悠閒地煮 著咖啡

蒼蠅不懂什麼是祖國

我加了點兒糖

祖國是一種鄉音

我在電話線的另一端

聽見了我的恐懼

於是我們迷上了深淵

相關焦點

  • 阿乙:詩人北島
    >……指責也來自於此,有人認為這是拾舊。我重新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世界裡聽見孤獨的單純的喊聲,雖然它已經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只要一打開電視或網絡,這樣的聲音便被擠得沒了蹤影。北島還在辦《今天》雜誌。它不承接任何收買:無論是來自外在的,還是來自自己短小趣味的。它曾保持憤怒與敵意,然而又慢慢超然於這憤怒與敵意,使自己不受其綁架。就像北島本人一樣。《今天》代表著過去定義過的文學,代表純文學。
  • 北島、香港和一艘「詩人船」的十年
    11月19日-23日的每天晚上,不同國家的詩人們輪番登場,用母語朗誦自己的作品。自十年前詩人北島在香港創辦首屆國際詩歌之夜以來,朗誦會一直是詩歌節的保留節目。詩人們跨越語言、文明與地域的邊界,試圖在傾聽與交流中獲得新的創造。由於局勢問題,詩人們比任何時候都看上去更像一個整體。
  •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 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一位詩人拿起手機,開始拍攝小視頻,她的鏡頭繞場一周,寫下「詩歌論壇正在進行中~」點擊發送。然後,每到一位新的發言嘉賓上臺,她都會拍攝5秒的小視頻,在語言欄裡輸入詩人的名字,抄上講稿裡的演講主題,以「~」為結尾點擊發送,2個小時的論壇,她一共發送了28條小視頻。類似的朋友圈直播是詩歌節詩人們主要的線上活動項目,吟誦時要發,採風時要發,喝酒時要發,見到北島更要發。
  • 《鐘山》雜誌發布30年十大詩人排行榜 北島居首
    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談起《鐘山》雜誌發布的30年十大詩人排行榜時,雜誌執行主編賈夢瑋如是說。而《鐘山》評選出的獲獎名單上,北島是唯一獲得全票的詩人。在新一期的《鐘山》雜誌上,刊登出了三十年(1979-2009)十大詩人的評選結果,這也是此前該雜誌評出三十年(1979-2009)十佳長篇小說後的又一評選。賈夢瑋介紹說,在評選時,唯一的標準是文學,其他因素皆不在考慮範圍內。
  • 著名詩人北島為上杭題寫:「詩意院田」
    10月24日,著名詩人北島先生為上杭題寫「詩意院田」,通過著名詩人哈雷先生表達了對上杭太拔院田的厚愛
  • 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流浪詩人的獨白 北島那些值得做個籤的經典短語
    ——北島《白日夢》北島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大的筆名,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詩人能夠用文字來表達自我是幸運且真實的,而北島作為流浪半生的一個詩人,不提流浪過往,他是幸運的,他的詩句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是太過陌生,只不過他這個人與我們並不是太過熟悉,他的成名之作回答很多人應該都有拜讀或者聽聞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醜陋是醜陋者的墓志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死者彎曲的身影……
  • 學者視野 | 於慈江:現代漢語詩歌:「面朝大海」敞開 ——以詩人北島、舒婷、西川和海子為例
    而北島對於「當代漢語文學是以《今天》和北島為起始的,它的時間標誌是1976年」[17]這樣來自於所謂「第三代」詩人的引人注目的推重和致敬,也其實要從這個時候開始,才多少可以理所當然、實至名歸地承受得起。
  • 上圖收藏四位當代詩人手稿 北島也將加入
    昨天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詩歌四重奏」捐贈儀式上,歐陽江河、西川、翟永明和王寅四位當代詩人向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共捐出了176頁手稿,其中歐陽江河、西川和王寅三位詩人來到捐贈現場,歐陽江河在捐贈儀式上還宣布,詩人北島也將向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捐出小說《波動》其中一個版本的手稿。
  • 【佳作欣賞】《北島詩選》‖ 北島
    記得上學的時候,最早接觸詩歌,就是從朦朧詩開始,手裡有的幾本古老的朦朧詩選,開篇領軍人物都是北島,然後才是舒婷、顧城等等,雖然對那一代人的詩歌我一直最喜歡顧城,但對北島先生一直懷有崇敬。沒沒有他的領軍和帶頭,朦朧詩也不會出現當年的盛況及對中國現代詩歌發展的深遠影響。2012年的時候北島有一個攝影展在798展出,受朋友廣林邀請有幸去觀看,在那次攝影展上,北島的朋友著名攝影批評家鮑昆老師得知我對北島的喜歡,先後幾次送給我幾本北島現在依然堅持出版雜誌《今天》,其中有一期2013年秋季號的紀念顧城專輯,記憶猶新。
  • 詩人北島這10句精美短句,有詩歌,有文學,還有愛情和夢
    北島原名不是叫北島,「北島」是另外一個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芒克說北島是一個南方人,卻一直生活在北方,所以取一個「北」字。當時北島出了一本詩集叫《陌生的海灘》,裡邊提到很多島,便取了「島」字,便有了這個名字——北島。而北島也人如其名,他本身就是那種看起來很獨立、很冷峻的人。
  • 71歲詩人北島被罵到關評:每天一句「NMSL」的生活,有多可怕?
    說實話,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這個縮寫的時候,真的是一頭霧水:難道自己的網絡用語儲備的還不夠,不然怎麼會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呢?又或是自己已經跟不上潮流,被時代淘汰啦?但其實,這個來自祖安人的特別問候「NMSL」(你媽死了)的縮寫,早已在網際網路上稱霸群雄了。而在前幾天,71歲的詩人北島在豆瓣上,就被這樣的祖安語言,進行「問候」了。
  • 北島: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叛逆的作家
    我和朋友們編了一本書叫《七十年代》,我特別引用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又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的可能性。在談判的過程中我就說,攝影是一門高科技藝術,洗照片非常複雜,需要一個暗室,別人不能隨意進去。他們不太懂照相技術,我提的所有的條件全都答應了。於是建了一個四平方米的暗室。我的暗室緊靠著大工棚,但是有自己的門窗和床位。別人不能隨便進來,要先打好招呼,等我收拾好才可以。就是在這樣的暗室裡,我完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說《波動》的初稿。在三聯新編出版的《北島集》裡,第一本就叫《波動》。
  • 北島:精神赤貧才是最大的危機
    (北島) 在剛剛結束的香港書展上,近年處於「半隱居」狀態的詩人北島與讀者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交流。年過花甲的北島身著淺灰色西裝和白色襯衫,他神情平靜,事先準備了講稿,以緩慢語速向全場數百名觀眾演講。 生活與詩歌難以兼得 北島援引了奧地利詩人裡爾克在《安魂曲》中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著某種古老的敵意」。指出「對於詩人來說,困難的是如何保持和生活的距離」。
  • 北島《給孩子的詩》| 鳳凰詩刊·詩集
    北島/中信出版社/2014.7【詩集簡介】《給孩子的詩》是著名詩人北島最新的心血之作。北島親自甄別、挑選57位不同國別的詩人、101首不同風格的新詩,將自己心目中的最適於孩子誦讀、領悟的短詩集結成一冊《給孩子的詩》,公布於世。《給孩子的詩》中詩人、篇目、譯文的擇選,都體現編者北島一以貫之、別具手眼的詩學理念與美學目光。《給孩子的詩》重繪了新詩版圖,確立了經典標準,攜帶著思想、文學、文明的火種,交給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閱讀空間。
  • 譯言|北島的翻譯觀——自由的靈魂
    北島一家 北島,原名趙振開,於1949年8月2日出生在北京。他來自北方又喜好孤獨,故取筆名為北島。朦朧派代表詩人北島,以其詩歌的自由不羈而著稱。然而,對於詩歌翻譯,他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
  • 結緣於詩、相遇全季,季琦、北島共尋生命的湖
    詩人北島寫出了現代人的困惑:是生活吞噬了詩意,還是詩意經不起生活的磨鍊?而全季酒店一直在自我追問:生活中不乏在路上而疲於奔命的人,如何令他們更有詩意地去享受工作、品味生活?2016年春分,「全季人文大賞」陶藝還原來自大地的粗糲之美,以茶察覺生活之味;左小祖咒的跨界演繹與全季創始人季琦的多重身份,不經意間碰撞出生活的禪意。2016年夏至,「全季人文大賞」在杭州,遇見了詩的季節,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成名的詩人餘秀華,與季琦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詩歌分享交流會。
  • 北島的詩歌《進程》賞析
    讀北島的詩歌總是很沉重,他總在挪巨石,砸鎖鏈,開鐵籠。他的詩歌象徵性濃烈,甚至有些晦澀。那些晦澀既出於現實,是隱秘的手段,以免引火上身,又在文學的範疇裡增加了詩意。現代詩中,北島的詩歌是必讀的。《進程》是一篇舊作,就在今年早些時候,北島將它分享到某個文學平臺上,結果遭到網友暴力語言的圍攻,詩人不得不關閉評論。多麼奇怪呀。到底是我們的詩人被偉大時代拋棄了,還是敏感的人們經不起語言一次小小地敲擊?《進程》在網上的一些解讀,我認為不得其意。
  • 中國最短詩歌被北島用一個字寫出來,讀者能讀出百萬字的含義
    文·段宏剛作家給自己起筆名古來有之,要麼是用筆名寄託自己的藝術個性、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鞭策自己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要麼是為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要麼是對原名不夠滿意,另外取一個好聽的名字而已。北島是江南浙江湖州人士,1949年出生於京城,人生經歷十分豐富,職業和身份不斷變換過,曾經做過建築工人,當過報刊編輯,做過雜誌社老闆,當過公司小領導,又做過訪問學者。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北島才成為一名職業作家,後來,隨著名氣越來越響亮,受聘於好幾所大學,身份又變成了中文教授。
  • 每日一首中外詩詞——過節 北島
    過節北島毒蛇炫耀口中的釘子大地有著毒蛇吞吃鳥蛋的寂靜(1949至今),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北島曾先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洛哥阿格那國際詩歌節詩歌獎、古根海姆獎、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最高榮譽金花環獎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 2016全球華語大學生年度詩人出爐,北島:都是天之驕子
    他說「我就是要恪守格律,就是要用著跟現在說話腔調完全不符的平水韻,我就是要寫著那些早已逝去的風景、描摹著無人理會的心情。他人笑我古板也好,痴絕也罷,又與我何幹呢,我就是喜歡。」 參與票選舊體詩詞年度詩人的評委一共11人,分別為:步非煙(辛曉娟)、高昌、雷淑葉、李康化、徐晉如、楊啟宇、楊逸明、楊雨、於莎雯、鍾振振、周清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