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近期,無論是網絡還是手機上都在瘋傳一個人的名字與她的詩,她真人叫餘秀華,有人稱她為「腦癱詩人」,也有人稱她為「農民詩人」。儘管引發詩內詩外陣陣漣漪效應,且褒獎不一,但終歸這次激蕩網海的不再是什麼桃色新聞、黃段子之類。

  首先,坐不住的是那些想一夜成名者,總感覺她要麼是上天的眷顧,要麼是「被詩神拍過肩膀」,要麼是她的腦癱殘疾與生活命運讓人憐憫。

  走進詩內,談詩說詩,詩界那些大師也是評說不一:有詩人將她稱為中國的艾米麗·迪金森,也有詩人認為她「把苦難煲成了雞湯」。更有趣的是,有詩人稱她的詩「兼具深度和靈氣」,有詩人稱她的詩「寫得並不好,沒有藝術高度」。其實,「秀華詩」引漣漪,如果跳出詩外看,更易讓人讀懂。

  詩壇爭得不可開交,大可不必「坐山觀虎鬥」。文無定式,詩歌也一樣,詩人們千萬莫笑話我這個門外漢,就像有人不會唱歌但並不等於不會欣賞音樂一樣。如果把詩歌的好壞,只定格在那幾個詩人的看法上,那詩壇的繁榮註定難以長遠。

  細心品讀餘秀華的詩作,我以為完全是從心裡流出來的,其結構有跳躍性,語言率真,詩意書寫著痛與愛。哪怕她的個別詩作,由於身處生活的煎熬,顯得有點太直白,但還是可以讀出她對外面世界與真情世界的嚮往。

  對餘秀華而言,她希望人們只是把她當一個女人、農民、詩人來看待,但就社會而言,愛她的詩,多少有點關注她身體的殘疾,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在這個世俗的社會,卻因為她的詩,能讓人們升騰起一種向善的力量,那還真的要道一聲「謝謝她」。

  也許寬容餘秀華的詩作,詩裡詩外讀懂她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通過讀她的詩找到自我。相比餘秀華的生活境遇,不知有多少人住著高樓大廈,吃著山珍海味,卻還不滿足,總埋怨這個社會給予自己的還太少。何況是餘秀華,她把詩歌當拐杖,不能不說是一種對生活的姿態。

  當然,讀餘秀華的詩,多多少少還是能看出她骨子裡也有性格的自我,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通過去讀她的詩,再身臨其境去讀懂她,並以此找到自我,讓自己也堅韌起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讀詩經驗分享」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那麼,推敲的這扇門該如何打開?我認為,首先要學會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分兩點來討論:(1)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2)如何才能站在詩人的角度呢?1、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因為這位朋友讀詩的目的是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享受,達到了這個目的,他自然也就滿足了。您看,如果讀詩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享受,那麼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讀詩,「詩無達詁」這種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想從詩中學習到更多知識呢?
  •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知道如何讀詩,他們已經錯了|一詩一會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史蒂芬妮·伯特開始講授如何欣賞詩歌、思考人們喜歡詩歌的原因,至今已在各大雜誌發表上百篇探討詩歌的文章,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之一」。然而,她卻奉勸讀者「別去讀詩」,並在《別去讀詩》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她觀察到,如今很多教師和書本都會指導學生如何讀詩,但也使得詩歌被輕易歸為某種單一的事物。
  • 讀詩的女子
    寫詩的女子美,讀詩的女子更美。讀詩的女子,是世間一朵美麗的奇葩。  熙熙攘攘的紅塵裡,我們總需要一處陋室來沉澱自己,修養自己,洗滌自己,讓自己脫離塵俗,尋回自我……  寫詩的女子,用內心最純粹的辭藻描寫著情感的月亮。而讀詩的女子,則讓這枚月亮升華成了一顆珠玉一般的靈魂。  俗話說:三分文字,七分讀。
  • 詩,讀不懂怎麼辦?
    講座首先傳達出了一種深深的讀詩的必要性,讀詩實在是生命中必做的事情之一,實在不應該因為詩歌難以理解就放棄接觸詩歌。正如臧老師和秦老師都說到的,詩是人的一種天性,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實在是說得精妙。而詩「讀不懂」怎麼辦?兩位老師更是給出了明心見性的答案!相比之下,讀不懂的焦慮、不被理解的焦慮、無法傳達的焦慮便顯得浮躁了。讀者焦慮 詩人也焦慮 秦曉宇:「詩讀不懂怎麼辦?」
  • 讀詩與寫詩的最好技巧
    今天我談的主題是:詩歌欣賞與寫作的最好技巧,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大家達到三個目的:第一、了解並喜歡詩歌;第二、學會欣賞詩歌的最好方法;第三、學會詩歌寫作的最好技巧。我要講的內容分五個部分:第一,為什麼要學習詩歌;第二,什麼是詩;第三,詩有什麼特點;第四,如何讀詩。第五,如何寫詩。    先談第一個問題:為何要學詩。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顧隨不講書裡寫的內容,也不怎麼引經據典,完全是自己讀詩的感受。葉嘉瑩講詩,也常把自己的感受、情誼放裡面。  顧隨講喜歡的作者,也講不喜歡的。他直言姜夔的詞,最大缺點是清空。他認為,一個人做人只是穿著白襪子不肯粘泥,總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這樣的人比較狹隘、自私,遇事不肯出力,為人不肯動情。  「顧先生講詩歌生命裡的感發。」葉嘉瑩說。
  • 李晨時:功夫在詩外-談今人寫古體詩的提綱
    功夫在詩外——談今人寫古體詩的提綱李晨時說明 :2015年出《長天集》時,本想將此文收入書中的,但字數9千多。為降低書的厚度,遂捨去了。平水韻與當今的普通話差別很大,翻開古詩集,平水韻的不諧詩比比皆是,這些詩很少收入課本廣為流傳。因為古人沒有拼音知識,致使很多截然不同的音韻,硬放在同一個韻部裡。「該死十三元」就是對這種已經脫離實際的音韻成規的一種發洩。
  • 關於讀詩與寫詩的一些技巧
    我覺得好詩,無論什麼類型的詩,哪怕是政治抒情詩,其特點無非四個:    一是語言獨特,妙趣無窮。「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詩賴以生存的基石,沒有好的語言,無論你如何寫,都不可能有好詩。好詩的語言生動、傳神、凝鍊、富有妙趣,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 賦予你讀詩的自由
    一年365天,就算忘掉三分之二,還有一百首詩停留在腦袋裡,幾年下來,《全唐詩》豈不是如數家珍。同樣,還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不教給孩子現代詩呢? 當然,不要扯中國傳統文化如何高大上巴拉巴拉的,畢竟現代人很少有寫古體詩的,現代詩還是佔據詩壇主流的。前不久拿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也不是寫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名字就不提了,沒記住,實在是不認識,不想冒充很熟的樣子。
  • 《詩賞讀》推薦:25位詩人25首詩
    晨曦恰在鐘聲裡打開    一縷光落在袈裟上她的背影裡有光一聲響板該啟程了: 在佛經裡安放後半生的腳步要輕   要穩不要踩到路上每一條小蟲子。 紅牆外的河水一再漲潮    終歸也會遠去。一來一往的鋸子,留下了口號 從滿腦的線頭裡,我想捋出一汪清水左邊是蠕動的腸胃,右邊是遊走的靈魂如何用一生,去趟過一顆心的幽深?
  • 讀詩與寫詩
    後來讀杜牧詩《河湟》,才知道,張明敏這兩句歌詞的意境來自杜牧《河湟》中「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杜牧這兩句詩是說,晚唐詩時期,河湟地區長期被吐蕃統治者佔領,那裡的百姓儘管穿著異族服裝,「牧羊驅馬」,處境那樣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並沒有被徵服,白髮丹心,依然是漢民族的臣民。
  • 《全唐詩》裡很孤獨的一首詩,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身邊無依無靠
    《全唐詩》裡就有很多描寫孤獨的作品,不過公認最孤獨的作品是中唐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其實除了這一首之外,還有很多這種孤獨的作品;譬如盛唐詩人高適這首《除夜作》,那同樣寫得很傷感,整首詩意境悽美,寫得極為孤獨,短短的幾句,把自己在除夕夜獨自在外漂泊的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
  • 每天讀首詩||《詩經·擊鼓》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能不能給戀愛中的男生一些建議,我說了其中的一條是「答應女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 草堂讀詩|故事: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早報、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博爾赫斯的詩作《關於天賜的詩》,由林之木翻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他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
  • 讀《顧城的詩》
    讀《顧城的詩》文|思2021年農曆新年,《顧城的詩》這本詩集是陪著我跨年的。無論如何,中國現代詩繞不過顧城,開始,我悠閒地坐在沙發上只想隨便翻翻,直到《花雕的自語》出現了更複雜的想像,才正二八經欲進入顧城隱秘的精神世界。
  • 讀艾青《詩論》:詩寫得晦澀,是因為詩人沒睡醒,別怪讀者讀不懂
    其實,艾青的詩寫得那麼好,與他對詩有著獨到的見解不無關係。他的《詩論》也是詩歌理論的名作,對詩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通過《詩論》中《詩》與《美學》兩章的部分內容,解讀一下艾青關於詩本身和其美學特徵的看法。《詩論·詩》三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
  • 讀詩的日子
    千鋒用疊翠換了幽明俯仰間,南國已經如畫,即使有點斑駁眺望中,我相識了永恆相識了超美入雲的年齡可年華的暗傷從來都如龍煙樹,多情而孤獨我愛上飄渺,卻又幽咽無言我喜歡讀詩,讀著生命一樣我和你一起讀這首詩我手中的小茶壺還是溫熱的讀著讀著,就涼了倒不出一縷茶香那年,我和你讀著北島《履歷》讀著讀著,眼前出現那些我敬畏過,稱呼過,甚至可憐過的人兒
  • 詩論| 讀詩先明「詩家語」
    要是我們用讀散文的眼光去讀詩,可能會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對詩作出正確的理解,那自然體會不到它的好處,讀了也不會有真感受。」由此可見,「詩家語」是相對於散文的語言而言,是對詩歌語言特徵的高度概括。如果說,王安石提出「詩家語」是立足於寫詩,不要用散文的語言來寫詩,那末周振甫先生則主要是立足於讀詩,不要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詩。周先生提示我們,讀詩、賞詩,首先就得明白「詩家語」。
  • 草堂讀詩|故事:飛白《大雪》
    原標題:草堂讀詩|故事:飛白《大雪》 雪和青松若隱若現 它們勁拔,不時從女孩睫毛上紛揚而下 唇角有波濤,以一種結晶的雄姿 表露雪線以上的言外之意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飛白的詩作《大雪》。詩人飛白是浙江慈谿人。
  • 商山隱者——讀李義山詩
    無論世人怎麼說李商隱的詩有一種悲觀傷感的基調,讓人讀來恨不得滿眼愁思,但我還是不得不承認,李義山的詩有一種吸引人的魔力,讓你讀來在不知不覺間便深陷其中,品匝再三,長噓短嘆,欲罷不能。因為,他的詩就是一種美,讀其詩,是一個享受美的過程。只不過,這美,也太悽婉了些。李商隱名字考:李商隱,字義山。商隱,取「商山隱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