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近期,無論是網絡還是手機上都在瘋傳一個人的名字與她的詩,她真人叫餘秀華,有人稱她為「腦癱詩人」,也有人稱她為「農民詩人」。儘管引發詩內詩外陣陣漣漪效應,且褒獎不一,但終歸這次激蕩網海的不再是什麼桃色新聞、黃段子之類。
首先,坐不住的是那些想一夜成名者,總感覺她要麼是上天的眷顧,要麼是「被詩神拍過肩膀」,要麼是她的腦癱殘疾與生活命運讓人憐憫。
走進詩內,談詩說詩,詩界那些大師也是評說不一:有詩人將她稱為中國的艾米麗·迪金森,也有詩人認為她「把苦難煲成了雞湯」。更有趣的是,有詩人稱她的詩「兼具深度和靈氣」,有詩人稱她的詩「寫得並不好,沒有藝術高度」。其實,「秀華詩」引漣漪,如果跳出詩外看,更易讓人讀懂。
詩壇爭得不可開交,大可不必「坐山觀虎鬥」。文無定式,詩歌也一樣,詩人們千萬莫笑話我這個門外漢,就像有人不會唱歌但並不等於不會欣賞音樂一樣。如果把詩歌的好壞,只定格在那幾個詩人的看法上,那詩壇的繁榮註定難以長遠。
細心品讀餘秀華的詩作,我以為完全是從心裡流出來的,其結構有跳躍性,語言率真,詩意書寫著痛與愛。哪怕她的個別詩作,由於身處生活的煎熬,顯得有點太直白,但還是可以讀出她對外面世界與真情世界的嚮往。
對餘秀華而言,她希望人們只是把她當一個女人、農民、詩人來看待,但就社會而言,愛她的詩,多少有點關注她身體的殘疾,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在這個世俗的社會,卻因為她的詩,能讓人們升騰起一種向善的力量,那還真的要道一聲「謝謝她」。
也許寬容餘秀華的詩作,詩裡詩外讀懂她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通過讀她的詩找到自我。相比餘秀華的生活境遇,不知有多少人住著高樓大廈,吃著山珍海味,卻還不滿足,總埋怨這個社會給予自己的還太少。何況是餘秀華,她把詩歌當拐杖,不能不說是一種對生活的姿態。
當然,讀餘秀華的詩,多多少少還是能看出她骨子裡也有性格的自我,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通過去讀她的詩,再身臨其境去讀懂她,並以此找到自我,讓自己也堅韌起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