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讀不懂怎麼辦?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詩,讀不懂怎麼辦?

時間:2016年5月14日

地點:北京大學中文系B124

嘉賓:臧棣 北京大學當代文學教研室教授 詩人秦曉宇 詩人 詩評家 導演

手記 那些我們不懂的詩

圍繞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孫玉石新著《新詩十講》進行的這場講座,真的很值得一聽。講座的主題也是長久以來困擾我的一個問題。講座首先傳達出了一種深深的讀詩的必要性,讀詩實在是生命中必做的事情之一,實在不應該因為詩歌難以理解就放棄接觸詩歌。正如臧老師和秦老師都說到的,詩是人的一種天性,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實在是說得精妙。而詩「讀不懂」怎麼辦?兩位老師更是給出了明心見性的答案!相比之下,讀不懂的焦慮、不被理解的焦慮、無法傳達的焦慮便顯得浮躁了。

讀者焦慮 詩人也焦慮

秦曉宇:「詩讀不懂怎麼辦?」是臧老師命的題,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提問。回答這個問題前我也想有個提問:「詩讀不懂怎麼辦」和「讀不懂詩怎麼辦」是不是一個意思?

我覺得有一些微妙的差別。「讀不懂詩怎麼辦」其實是「我們讀不懂詩怎麼辦」?而「詩讀不懂怎麼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詩人該怎麼辦?因為詩歌一旦寫完,就擱在那裡交給讀者了。所以我一直想說,詩人還要有除了詩歌之外另外的作為。比如臧棣老師,他是一個詩歌教育家,區別於評論家和他詩人本身的身份。而他的教育空間也不限於大學之內。他不僅在北大開設了一些新詩課程,還把教育空間擴寬到微博等其他途徑。

所以我說這個題目很好。它對詩或者說詩人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讀者的焦慮,也不只是研究者、批評者的焦慮,它更是詩人的焦慮。因為儘管現在的一些電影似乎在強調某種藝術創作孤決的狀態,好像藝術都是自己跟自己玩,像《百鳥朝鳳》裡說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聶隱娘》裡面也說,一個人沒有同類。古今中外詩人感喟知音難覓,知音的「知」是什麼?就是理解。在寫作的時候這樣的問題其實會構成寫作者的一種焦慮。

詩歌創作永遠是處於被理解的一個文本,隔絕了這一點,就斷絕了寫作最大的一個意義。寫作不是寫給自己的,寫作是寫給世界的。

臧棣:我覺得大家在碰到一首難懂詩的時候,心理上不要老覺得詩人在跟自己為難,或者他們在想辦法折騰自己。我們在當代詩歌裡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寫這首詩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什麼。其實可能真的有這種情況,但是這種情況一定是很高級的創作狀態造成的。

比如說託爾斯泰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開始他想塑造一個貴族,一個蕩婦的形象,但是寫著寫著,這個形象發生了逆轉,變成那樣一個層次豐富的貴族的女性,一個悲劇性的形象。

秦曉宇:詩歌和公眾、詩歌和閱讀之間的橋梁不見得非是純然的閱讀姿態。我們有很多方式,比如臧老師在微博的平臺上發言,關注他微博的有很多人,有詩人,也有一些只是關注詩歌,還有一些甚至是對新詩懷有某種牴觸情緒的人。但是,臧老師從來不憚於和一些不認可新詩的人進行一些觀點的交鋒。我個人也認為這種觀點的交鋒是有意義的,會把一些話題帶到詩歌的公共性上,因為詩歌畢竟有它公共表達的一面。

詩不必為了更被大家理解損害它的藝術性,但我覺得在詩歌和讀者之間可以有無數種橋梁。微信、微博是一種方式,紀錄片是一種方式,像孫老師這部書也是一種方式。我看孫老師的《新詩十講》,其實很多時候更為中學生,尤其是中學語文老師講解如何理解詩歌的基本方法。

多一點好奇去閱讀

秦曉宇:我首先有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大詩人不會瞎寫,不會亂寫,大詩人也不會為了把你弄糊塗,而故意製造一些雲山霧罩的效果,這不是他的創作訴求。如果說我們沒有理解某首詩歌,可能是表達的難度在那裡,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進入他的詩歌世界,這並不意味著他寫詩的時候是為了糊弄我們,是為了讓我們不明白,這是兩碼事。真正的詩人,一定有真正要表達的世界。

臧棣:就像曉宇老師剛才講的,寫詩仿佛是寫一首歌。在很孤獨的近況裡,詩人肯坐下來,耗費自己的生命去冥思苦想,去推敲文字,把這些內容寫出來。這樣的過程一定有什麼東西在從他們的生命內部驅動著他們。他們不得不做這樣一個表達,就如同要完成一件事情,所以他們肯定不是要難為讀者或者瞎寫,而是一種生命的衝動淤積在他們的軀體裡面,不寫出來的話,好像有一道坎兒過不去了。

所以一般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要保持心態,也要多一點點同情心。當別人寫的東西讀不懂時,可以想想他為什麼要這麼寫?這麼寫有沒有道理?多一點好奇去閱讀,同時再增加自己的語言敏感度。我覺得可能讀不懂就會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

而在當代文學這樣一個場域裡面,可能大家閱讀時還會提一個問題:這是詩嗎?我們在接觸一首古詩時不會提這樣的質疑,哪怕你讀不懂你也不會覺得那不是詩。其實我覺得往往閱讀新詩的時候,你不需要判斷它好不好或者是不是詩。青菜白菜各有所愛,它一定是詩,甚至一定包含著作者深刻的想法,包含著對事物的敏銳表達。這是通過創作者的心靈呈現給我們的。所以我覺得當你翻閱一本雜誌或者翻閱一本詩選,你只需要放平心態,去體味作者的意味,是否與自己有共鳴。

你是否欠缺進入詩歌的密碼?

秦曉宇:理解詩歌,要具備幾方面的基本修養。

第一是知人論事,這是孟子提出的觀點。因為沒有一首詩是寫在真空中,每一首詩都牽連到詩人某時某地的存在,所以知人論事非常重要。比如李商隱,他的《錦瑟》被稱為千古詩謎。孫玉石老師的《新詩十講》中,最後也引用了關於《錦瑟》的眾說紛紜。李商隱這樣一個詩人,早年修道,晚年修佛,但是功名修道兩無成,他又與中晚唐歷史的情景相聯繫。如果不理解這些,進入他的詩歌非常困難。

第二,所有詩人都有自己的知識譜系,這裡面有共同的東西,也有相對偏僻的知識。還說李商隱,他早年修道,所以一些道教的典籍,甚至比較偏僻的一些書籍,比如有一本書叫《關尹子》,這是在道教中都比較偏僻的一本書,但是跟李商隱的關係很大。《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這個「待」就不能夠理解成等待,應該理解成事物存在的條件性,這是道教對事物存在的一種理解。所以你要知道有一些書籍構成了一個詩人偏僻又秘密的知識譜系。你找不到,可能就會欠缺進入他詩歌的密碼,就會望洋興嘆。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把一個人的全部詩歌,讀成一部關於他自己詩歌的詞典。不要通過古漢語詞典去理解李商隱,要通過他自己的其他詩歌。也就是說,如果某個詞語在一首詩中的意思你吃不準,不妨去理解這個詩人所寫的其他詩歌中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比如我們理解不了「錦瑟無端五十弦」的「無端」是什麼意思,我們會發現「無端」在李商隱的其他詩中也出現過,像「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說一個女孩子嫁了一個金龜婿,但是金龜婿天天早朝,所以也枉度春宵。這個無端有點造化弄人的意思。還有一句詩是「人豈無端別,猿應有意哀」。人無端端就離別,猿猴卻有意發出悲鳴。這幾個「無端」的意思,可能都和「錦瑟無端五十弦」的「無端」有關係。所以你要把李商隱所有的詩讀成一部關於李商隱詩歌關鍵詞的一部詞典。

臧棣:孫玉石老師一直想創立一個叫現代解詩學的方法,應對形形色色現代詩歌的閱讀方法。他寫的時候,把每一首詩都放到新詩發展那樣一個脈絡或路徑裡面,結合他對詩人整體創作情況的了解,對詩人的意圖做層次豐富的解讀。這有點像剛才秦曉宇老師講的,閱讀一首詩,尤其像李商隱的《錦瑟》那種難詩,有些詞語要在這個詩人的其他詩歌裡尋找解釋。而孫老師在寫時,對新詩歷史上各種風格的詩人都有一個非常寬厚又很敏銳的把握,他對詩歌的解讀有細心的體會、細緻的感受。

這些東西依據什麼來的呢?很多來自聯想力。在閱讀詩歌時,一定要想辦法激活自己的聯想能力。詩歌創作來源於聯想能力。想像力有一個核心,即是通過一種蠻力,把不同事物強行並執在一起。在閱讀詩歌時,感到難懂或是不解可能是我們自身的聯想力沒有打開。

當然,另一方面就是知識儲備了。閱讀詩歌時,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對同類型的、不同的詩歌類型有大量閱讀,包括詩歌的一些理論著作。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後,再碰到難懂的詩,這些知識可以幫你激活自己的那種聯想能力。

從實戰角度來講,要不斷深入詩歌的場域。時間久了,你就會見多識廣。其實很像女孩子去服裝市場挑衣服,一開始她也不知道什麼布料好,什麼價錢好,哪個樣式好,她對衣服的鑑別是懵懂的。但是她不斷去,經過兩三年,她就懂得怎麼挑衣服了,一摸布料就知道了,不需要怎麼教,也不需要很多理論,就是逛久了,在那個場合裡浸泡生成了自己的天性。讀詩也是一樣,你會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再跟朋友交流,然後再閱讀。我覺得甚至未必需要很專業的知識,就可以形成判斷的眼光。

讀詩還要存一顆詩心

秦曉宇:除此之外,讀詩還要存一顆詩心。詩心的培育我覺得非常重要。說起來有點玄妙,但是隨便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就理解。從事中唐唐詩研究的很多學者都非常棒,他們文獻功夫了得,修養也很好,但是他們自己從來不寫詩,對詩歌未必有那麼深切的感悟,然而唯有佛能知佛,如果沒有那顆詩心,你具備再多關於李商隱的知識,可能讀他的時候還是會隔靴搔癢。那堆關於李商隱的知識,能夠建立他的生平,建立很多考據性的東西,但是建立不了李商隱的靈魂。如果沒有一顆真正的詩心,很難進入他的詩歌世界。

剩下的就是做苦功夫和笨功夫了。因為閱讀這樣的詩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李商隱的《錦瑟》為什麼被稱為千古詩謎?很簡單,他用七八五十六個字,寫盡了自己的一生,修道和從政,以及他的愛情。

我們回到《錦瑟》這首詩的標題,有人說這個《錦瑟》像無題詩一樣,因為是用一首詩的前兩個字作標題,其實還不能這麼解讀。《錦瑟》這個寫作方式就是說首先錦瑟是在比喻和象徵李商隱的字跡,這個寫作手法其實從屈原寫《菊頌》就開始了,叫託物言志,是古代詩人的基本手法。像李商隱寫蟬、流螢、野菊、哀箏,都叫託物言志,用那個東西來比喻自己。比如他寫蟬的時候,「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哪裡是在寫蟬,不是寫一個特別高潔的詩人嗎?居高悲鳴,飲風吸露,特別高潔的一個詩人形象。所以你要有悟性,要下工夫,還要有詩心,才可以進入這首詩。

臧棣:剛才秦曉宇老師談到了,詩心的問題很重要。我自己的一個判斷是,我們用現代漢語寫出當代詩,發展一百年了。在一百年的漫長過程中,當代漢語寫出的新詩真的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詩向各種各樣的閱讀需求、各種各樣的讀者,提供非常豐富的文本。擺在面前的,已經不下十幾種類型的當代詩歌了,可能其中一些你不喜歡,但只要心態端正、拋除一些偏見,一定有幾種是你喜歡的,全都不喜歡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你只要對語言本身有好奇又有一定的敏感,其實就會有所體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離不開詩意的感受,詩是人的一種天性,詩性是一種天然的擁抱或認同。基於這兩點我覺得,詩人已經創作出這麼豐富的詩歌,你一定能找到適合你閱讀的,適合你口味的,培養自己的詩心。

每一次理解都能豐富心智

臧棣:詩讀不懂,也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況。不只是詩,有的時候我們自己都讀不懂自己。讀不懂這件事上,有一個內在邏輯有問題,好像必須要對一個東西有從裡到外透明全面的把握,才叫讀得懂。其實大家想想看,談戀愛的時候,愛人之間也未必完全讀得懂,但是就會產生感情,就會覺得難捨,我覺得大部分詩也是這樣的。我們對閱讀這個概念的理解本身就有偏差,非要追究那個讀懂。詩本身的內涵非常豐富,你可能今天讀懂了,過幾年又突然發現「我有新的感受了」。新的理解會對以前讀懂的東西形成豐富和補充,有時甚至可能完全把之前的理解推翻,閱讀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另外還有一個邏輯問題,有些人覺得詩讀不懂就沒法開始讀。我覺得不是這樣,大家不妨類比一下,人生和命運,在初降人世的時候,沒有人懂,但你已經開始人生的旅途。詩歌也是這樣,讀不懂沒關係,在閱讀的過程裡,就已經開始了。有些詩對你而言太難了,實在進入不了,也沒關係。我們欣賞現代畫、現代電影,那麼多的音樂,也未必全懂,不想成為專業學者沒必要耗費自己生命理解它,因為可供你選擇的、欣賞的對象太多了。

秦曉宇:我覺得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詩歌的起源。關於詩歌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是一種比較經典的說法是詩歌起源於巫祝之詞。這種說法認為詩歌是原始的人們去溝通天地鬼神時發出一種帶有神秘性的聲音。原始人試圖通過這種有節奏感、有音韻的語言來溝通天地鬼神。可以試著想像,一個人在漫漫黑暗中,會面對黑暗、死亡、疾病、野獸等等很多生存的難題,他們不僅會用生產實踐的鬥爭來克服和應對這些難題,也會用一種文藝的方式來象徵性地應對這些人世間的苦難。巫祝之詞既然是溝通鬼神的語言,其本身就會包含某種神秘性和神秘感,包含著我們所說的理解的難度,這或許是從古至今詩歌的一種題中應有之意。詩歌的風格就像天氣一樣。晴空萬裡如果被認為是一種明朗容易理解的狀態,那麼巫山雲雨、陰雲密布、陰雨連綿都可能是一種比較晦澀的狀態。這個類比其實也說明,並不是難理解的詩才是更高級的或更好的詩,容易理解、水晶般清澈的詩就顯得幼稚。因為晴空萬裡也有好風景,巫山雲雨裡也有好風景。

臧棣: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只要去享受那種詩性的表達。詩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感受,每個詩都有具體的出發點,或者獨有的來源。這些東西,如果你願意去理解的話,可能每一次理解都能豐富你的心智,都能讓你的心胸變得開闊。我覺得這種開闊,最後也能讓你更好地理解命運多舛,讓你更好地正視世界,讓你的承受力變得越來越強。

我覺得這種堅強很有用,它可以讓你屏蔽掉很多黑暗的東西。然後你就會理解,這個世界畢竟是多樣性的,這會讓你找到生存的閃光之處。

本版整理並供圖/餘菲凡

相關焦點

  • 《紅樓夢》讀不懂怎麼辦?
    不僅是《紅樓夢》,任何名著,我都主張這樣讀:隨便翻看一頁,看三分鐘,如果不能吸引你往下讀,就另翻一頁。這樣試三次,如果還覺得吸引不了你,就可以放下不讀了。當然,這辦法只適用於名著小說,不適用於課本教材。
  • 基督徒讀不懂、讀不下去聖經怎麼辦?讀經的四個態度與你分享
    比如說啟示錄,很多人的一致感覺,就是看不懂。我記得教會查經的時候,原本是信徒輪流主持的,查到啟示錄只能說整個啟示錄每一章都讓牧師來主持了。那麼有人會說,那麼難懂,我就不看了。讀聖經需要很高深的解經,我什麼都不懂,只有你們牧師傳道懂,我就不看了。錯了,聖經是難懂,是需要學習,但我們不是只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聰明。
  • 讀艾青《詩論》:詩寫得晦澀,是因為詩人沒睡醒,別怪讀者讀不懂
    其實,艾青的詩寫得那麼好,與他對詩有著獨到的見解不無關係。他的《詩論》也是詩歌理論的名作,對詩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通過《詩論》中《詩》與《美學》兩章的部分內容,解讀一下艾青關於詩本身和其美學特徵的看法。《詩論·詩》三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
  • 讀不懂魯迅到底應該怎麼辦
    那段時間,有很多夜晚,在臨睡前,我都會找出一兩篇魯迅文章讀一讀,然後再想一想。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真正讀懂魯迅。儘管每到一個與魯迅有關的時間節點,都有各種關於魯迅的文字密集呈現,但給我的感覺,完全可以套用魯迅那句話——「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 論文讀不懂怎麼辦?
    讀不懂,就一遍一遍反覆讀,試圖從字裡行間,悟出精髓。這可能是為了遵從那句古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且不說這樣是不是最終能走通。只論這個過程,就很痛苦,而且事倍功半。怎麼辦?好在,要讀懂論文,是有不少竅門的。你可以善用許多從前忽視的資源,幫助自己消化和理解論文中令你感到困惑的部分。下面我一一講給你聽。幻燈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
  • 趙麗華的「大眾不懂現代詩」,擊中「現代詩人」的軟肋
    她說,關於「屎尿屁詩」的這場論爭,部分的原因是「大眾不懂現代詩」。這確實要給趙麗華「點讚」,因為她一語中的,讓我豁然開朗,揭開了縈繞在我眼前的迷霧:為什麼我不懂現代詩?接觸過的人也都說不懂現代詩?原來我們都是大眾的一員。而詩人們已經自覺地與大眾劃清了界限,成為了高高在上的詩人。
  • GRE數學題目讀不懂怎麼辦?雷哥網GRE
    今天雷哥網GRE-R妹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在GRE備考過程中數學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數學專業單詞不認識或者根本讀不懂數學題目怎麼辦?GRE數學題目讀不懂怎麼辦?雷哥網GRE數學專業單詞不認識或者讀不懂題又分了三種情況:1、GRE數學詞彙不認識對於單詞不認識的問題,基本上沒有太好的對策,就是把所有的生詞總結出來,一併記憶。如果說沒有辦法或者沒有時間把所有的單詞都從題目裡面挖出來,那麼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來認識數學生詞,就是通過中文來找出英文相對應的翻譯。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也許這就是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 在重點高中讀高一,老師上課聽不懂,成績一直墊底,到底要怎麼辦
    在重點高中讀高一,老師上課聽不懂,成績一直墊底,到底要怎麼辦?近日,高一女生小蕊快急哭了。原因是她這次的單元考試在年級中排名倒數100,這讓初中一直成績優異的她感到十分受挫和羞辱。小蕊說,她自從考上重點高中後,壓力一直很大,老師上課節奏太快,聽不懂又不敢問,自己學習得很吃力,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她不知道要怎麼辦。像小蕊這種情況,就讀於重點高中的孩子,應該有不少學生都陷入這樣的困境。這種困境不及時逃脫出來,就會在連續的挫敗中慢慢地失去學習的信心,甚至產生恐學和厭學的心理。
  • 「讀詩經驗分享」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我認為,首先要學會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分兩點來討論:(1)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2)如何才能站在詩人的角度呢?我們要先考慮這個問題:讀詩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您只是想解解悶,陶冶一下情操,或者讓自己顯得有文化,那麼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隨意讀。
  • 商山隱者——讀李義山詩
    無論世人怎麼說李商隱的詩有一種悲觀傷感的基調,讓人讀來恨不得滿眼愁思,但我還是不得不承認,李義山的詩有一種吸引人的魔力,讓你讀來在不知不覺間便深陷其中,品匝再三,長噓短嘆,欲罷不能。因為,他的詩就是一種美,讀其詩,是一個享受美的過程。只不過,這美,也太悽婉了些。李商隱名字考:李商隱,字義山。商隱,取「商山隱者」之意。
  • 曉白讀詩 · 三原色
    曉白讀詩 · 三原色 2019-11-24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島的詩真的那麼難懂嗎?為什麼有的人說讀不懂?
    如果有人說北島不難懂的我懷疑他是否有完整地了解過北島的詩。八十年代後期的北島逐漸從早期的朦朧詩走入一種更加艱深的意象詩,向象徵派的進一步靠攏導致他的詩中出現大量神秘的意象。他在《過渡時期》一詩中寫「當筷子拉開滿月之弓/廚師一刀斬下/公雞腦袋裡的黎明」看得我身上直起一種寒意。
  • 《文心》來教給你如何讀那些讀不懂的書
    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樂華問枚叔,為什麼書上每個字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卻看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也是我們現在讀書經常遇到問題。我在讀《童年的秘密》的時候,就真的遇到這個問題,字都認識,就是讀不下去。看看枚叔怎麼解答吧。
  •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海子這首詩沒有想像力的根本讀不懂
    讀著他的詩歌,仿佛就像是在眺望著遠方,他的天空和大海在我們的身邊徐徐展開,但海子自己又說道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呈現紅色,都是用血浸泡過的。這種「血腥」與「溫暖」的的矛盾就是海子的魅力所在,他的代表作有著我們熟知的《以夢為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而今天就給大家說一首海子極為浪漫的詩歌,不發揮想像力,還真的讀不懂,來看下吧。
  • 《給孩子讀詩》:當童真與詩意相遇
    150名果麥人,用100天時間,挑出了2000首「給孩子讀的」詩,並最終精選其中100首,編成了這本《給孩子讀詩》,她的生日是2015年12月24日,平安夜。書中100首優美的詩,穿越了3000年歷史、跨越了33個國度。其中有25首中國古詩,24首中國近現代作品,51首外國詩歌。外國詩歌由39位傑出翻譯家提供譯本;每一首詩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是世界各地70位畫家的創作。
  • 千心黛韻——千黛詩畫賞讀會在京舉行
    7月13日,詩意盎然的「千心黛韻——千黛詩畫賞讀會」在北京中匯國際文創園舉行。賞讀會由北京大學一眾文友共同發起,詩畫同道們爭相吟誦千黛詩集《問鷓鴣》的佳篇秀句,評品千黛近日畫作。千黛女士以示範畫扇為沙龍展點睛起步,徐徐引出她一向秉承的「詩畫同源」觀,生動闡發了她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妙悟。一組時令水墨扇面清靈俊逸,「新作齊紈扇,團團似明月」,送來夏日清涼。與會嘉賓在樂韻飛揚中誦讀了千黛《問鷓鴣》詩集中,或擬古雅致,或清新自然的詩句。詩人、文學評論家於慈江先生,北京大學羅敏博士後,作家鞏勇博士等也分別朗誦品評了千黛詩畫。
  • 剛考上研究生,讀不懂英文文獻怎麼辦?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白國星讀不懂英文文獻的原因很多,但是對於剛考上碩士研究生的新生來說,英語水平差是一個令人羞於啟齒但是又無可否認的原因。考研英語的國家線一般僅為30分到50分,也就是僅答對30%到50%的題目,就可以考上碩士研究生,這個門檻可謂是非常之低。
  • 杜甫去世前3年寫的一首詩,年少時讀不懂,如今才知句句都是淚
    這首詩是杜甫在秋天,在夔州城登高望遠所作,全詩譯文如下:風吹得很急,天空看上去又高又遠,耳邊是猿猴悲涼的嘶鳴,水中的小洲上沙土白晃晃的,飛鳥在其中來回盤旋。無窮無盡的落葉像下雨一樣紛紛落下,蜿蜒的長江浩浩蕩蕩從遠處奔騰而來。
  • 讀詩的女子
    寫詩的女子美,讀詩的女子更美。讀詩的女子,是世間一朵美麗的奇葩。而讀詩的女子,則讓這枚月亮升華成了一顆珠玉一般的靈魂。  俗話說:三分文字,七分讀。一個美好的誦者,往往締造出文字的第二顆靈魂。讀詩的女子,用詩歌的雪花純淨了自己的世界,她的心為詩歌的情感起伏著,跌宕著,湧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