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00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全文乾貨分享,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昨天,我們討論了「讀古詩是否需要仔細推敲」的問題。
「讀詩經驗分享」讀古詩,需不需要仔細推敲?
那麼,推敲的這扇門該如何打開?
我認為,首先要學會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分兩點來討論:
(1)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2)如何才能站在詩人的角度呢?
1、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詩無達詁,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各有不同。
這個觀點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我曾經持有同樣的觀點,甚至還以此反駁過不少批評我的朋友。
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發現,這個觀點存在一定的限/制條件。
我們要先考慮這個問題:讀詩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您只是想解解悶,陶冶一下情操,或者讓自己顯得有文化,那麼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隨意讀。
比如有一位朋友曾這樣留言:「移舟泊煙渚」描寫的是一種美景,您想啊,如果您坐在一艘船上,停泊在煙霧繚繞的江渚上,是不是感覺像置身於仙境之中?
這樣解釋有沒有問題?
一點問題都沒有!
因為這位朋友讀詩的目的是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享受,達到了這個目的,他自然也就滿足了。
您看,如果讀詩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享受,那麼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讀詩,「詩無達詁」這種觀點是非常正確的。
但是,如果我們想從詩中學習到更多知識呢?
這個觀點就不一定正確了。
比如,我們想學習詩人鍊字的妙處,那麼我們就要儘可能了解詩人的真實感情,體會詩人當時的處境,才能品味出這個字在句中和詩中的意味。
學習句法、構思等,也是同樣的道理,前提都要讀懂詩人的真實感情。
而詩人的真實感情,並不會因為讀者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都想從古詩中學習更多,都要先讀懂詩人的真實感情。
很顯然,這就不能只是站在讀者的角度來讀詩。
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詩人的真實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們讀者怎麼可能完全知道呢?
這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但是,我們有更好的辦法嗎?
如果讀不懂詩人的感情,就沒辦法從詩中學到更多知識。
我們只能根據詩中的信息,按照客觀邏輯(包括人類正常的思維、心理、地理或者生活等常識)儘可能推斷出詩人的感情。
也就是說,我們只能追求儘量接近詩人的真實感情。
如何才能儘量接近詩人的真實感情?
首先就要學會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2、如何才能站在詩人的角度呢?有人會說,我們只要把自己代入到詩人描寫的環境中,這樣就能體會到詩人的感情。
這其實是一種理想的概念。
實際上,很多詩歌寫得非常含蓄,詩中描寫的環境並不在同一空間或者同一時間,或者描寫的環境前後顛倒等,所以我們很難直接體會到詩人的感情。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呢?
我總結出了一個突破口,先弄清楚這三個問題:詩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正在做什麼事。(當然,議論詩或者直接抒情的詩不適用)
如果詩中的場景發生了變化,我們要立即重新回答這三個問題。
也就是說,不管詩歌的場景如何變化,我們要始終和詩人站在一起,體會詩人的所見所感。
我們舉例來說。
比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1)先看首句。
日暮時分,詩人在山中趕路,山路還很遙遠。
這三個要素都很清楚。
那我們就可以直接把自己代入到詩人所處的環境中,推測詩人的心情。
按正常人的思維,在傍晚時分趕路,心裡自然盼望找個地方落腳。
(2)再看次句。
天氣寒冷,詩人看見了一個簡陋的茅草屋;
這一句場景發生了變化,但時間沒有特別註明,說明變化不大,地點變為茅草屋門前。
還是按正常人的思維推斷,詩人盼望找個地方落腳,現在果然找到了,詩人有欣喜之情。
但是眼前的茅草屋非常簡陋,這戶人家很貧窮,可見詩人也有同情之心。
(3)再看第三句。
詩人聽到了柴門口的狗叫聲,但時間不明,詩人此時所在的位置不明。
如果無法在這一句中找到答案,我們就要結合後一句來讀。
(4)再看第四句。
風雪夜,詩人知道,這戶人家的主人歸來了。
您看,第三句和第四句看起來是同一個場景。
連在一起理解:風雪夜,詩人聽到了柴門口的狗叫聲,他知道是主人回來了。
相比前兩句,時間發生了變化,由日暮時分變成了夜裡。
那麼詩人在什麼位置呢?
我們從邏輯上分析,詩人在日暮時分就已經見到了這個茅草屋,那麼夜晚他應該在哪裡呢?
很顯然,詩人已經在這戶人家住下了。
也就是說,詩人已經住下了,然後在夜裡聽到了柴門口的狗叫聲,他知道是主人回來了。
當我們一直和詩人站在一起,就能發現兩個邏輯矛盾,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
一、既然主人不在家,詩人是如何入住的?
二、詩人在屋內,他為何能判斷主人回來了?
這兩個問題,才是讀懂詩人感情的關鍵。
我在這裡不仔細分析,直接說答案:
首先,這戶人家至少有兩個主人,屋內的主人接待了詩人,夜晚回來的是另一個主人;
其次,既然有兩個主人,當夜晚另一個主人回來時,屋內的主人自然也聽到了狗叫聲,開門噓寒問暖是人之常情,詩人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所以才判定回來的是主人。
當我們弄清楚了詩人的所見所聞,再來推斷詩人的感情就很容易了。
您看,雖然這一戶人家很貧窮,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溫暖,不用像詩人一樣在外漂泊,四處求宿,可見詩人心裡有對路途艱辛的厭倦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您可以看到,我們始終站在詩人的角度,通過他描述的所見所聞,再進行正常的邏輯分析,推斷出了他的感情。
相比從字面上猜測,通過這種方法推斷出來的感情很顯然更接近詩人的真實感情。
這就是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的好處。
我們來做個總結。
3、總結(1)我們為什麼要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
如果想從古詩中學習到一些知識,那麼我們要追求儘量接近詩人的真實感情。
如何才能接近?
首先要學會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不能站在讀者自己的角度來讀。
(2)該如何才能站在詩人的角度呢?
先弄清楚三個問題:詩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正在做什麼事。
如果場景發生變化,我們要立即重新回答這三個問題。
只有一直和詩人站在一起,體會詩人的每一次所見所聞,再通過邏輯分析,這樣才能比較合理地推斷出詩人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讀詩經驗,希望能給您帶來一點點幫助。
今後,我還會分享如何從古詩中分析出詩人的寫作思路,歡迎您持續關注。
#唐詩#
如果您喜歡,別忘了長按點讚,一鍵三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