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的「大眾不懂現代詩」,擊中「現代詩人」的軟肋

2021-02-23 魯國平先生

她說,關於「屎尿屁詩」的這場論爭,部分的原因是「大眾不懂現代詩」。

這確實要給趙麗華「點讚」,因為她一語中的,讓我豁然開朗,揭開了縈繞在我眼前的迷霧:為什麼我不懂現代詩?接觸過的人也都說不懂現代詩?原來我們都是大眾的一員。而詩人們已經自覺地與大眾劃清了界限,成為了高高在上的詩人。

詩人們創作的「現代詩」與我理解的詩是不一樣,我理解的詩是這樣的:

一、詩歌起源於勞動,是人民群眾(大眾)創造了詩歌

我想,當代詩人為了裝點門面都會在自己的書櫥裡放一本《詩經》吧?因為《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一座豐碑。但是他們會閱讀《詩經》嗎?如果閱讀《詩經》就會知道,《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中《國風》的成就最高,因為她揭示的是生產勞動 、愛情婚姻 、戰爭服役等普通人民現實生活的悲歡苦樂。

《詩經》雖然離我們有兩千多年,但我們依然能讀懂,能夠體味到勞動人民對剝削者的憤慨、厭惡之情 ,相戀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見之愉 ,思婦徵夫的離愁別緒,人類的情感活動幾乎都在《國風》中得到了表現。這是因為詩作者本身就是人民群眾。古有「採詩」之說,周天子為體察民情,派專人到民間採詩。朱熹稱《國風》為「民俗歌謠之詩」。

所以,從詩歌的起源來看,詩歌從來都不是像有些當代詩人那樣,閉門造車,無病呻吟。

二、詩歌的語言是大眾的才是鮮活的,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文學唯有和民間詩歌血肉相連,才能夠豐盈地發展,作者唯有保持著和民間藝術的密切聯繫,才能夠掌握語言藝術。

看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有誰看不懂?不都是大眾的語言嗎?可能有人說,「床」不懂。那是有人想多了,這個床就是睡覺的床,一點問題都沒有。

再看看《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有誰看不懂?這可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杜甫的代表作。

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是位偉大的詩人,看看他的《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追憶往昔艱苦卓絕的歲月,展望生機勃勃的農田,感慨萬千。這裡的「稻菽千重浪」可能是眼前所見,也可以是毛主席往日視察田間的景象。毛主席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所以,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稱得上「英雄」二字。

白居易為了追求詩歌的通俗易懂,寫完詩要先讀給鄰居老婆婆聽。而我們的詩人卻躲在家裡,不屑於與大眾為伍,要麼把大眾不喜歡的語言,「屎尿屁」入詩;要麼用漢字生造語境與詞語。

看看被《詩刊》副主編彭敏精挑萬選的賈淺淺的詩《木槿花》(稍作刪減):

六點零三分,地鐵以推理演繹的

方式,找到世界的意義

現實是語言的倒影

車廂裡,我們用動詞

澆灌了一株生長緩慢的

木槿花

當使用日常詞彙時,你我已經忘記

木槿花由秋到冬,在它的體內

產生一次次回潮和逆流

…………

木槿花捲曲的莖幹告訴我們

你、我都是它

遙遠的旁枝

彭敏只是「推薦」,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好。裡面確實沒有「屎尿屁」,但又一個問題來了,真的看不懂呢。

我不明白,地鐵怎麼進行邏輯上的「推理」「演繹」?

我不明白,現實怎麼成了語言的倒影?語言是用來看的視覺符號,怎麼會有影子?還是水中看到的?

我不明白,木槿花怎麼長在地鐵裡?「動詞」怎麼澆花?

我不明白,木槿花體內的「回潮」與「逆流」是什麼?怎麼記住?

「動詞」澆灌的木槿花果然不行,乾枯了。我肯定不是木棉「遙遠的旁枝」。

我不明白,整首詩想要表達什麼?

讀了這樣的「詩」你還好嗎?反正我不好!

寫詩的人、捧詩的人,是不是以為讀不懂「精品詩」的大眾都是傻子?不懂詩的語言?讀這樣味同嚼蠟的詩比承認自己是傻子還難過吧。

三、「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文學藝術是上層建築,與哲學、宗教一樣,是較高層次的意識形態,對大眾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間接地反映和服務於經濟基礎。

早在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議的講話》中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要求文藝要為人民群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種美好生活,當然也包括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

因此,不管什麼時期,詩歌創作都不能偏離人民大眾對真善美的需求。

真,就是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內容不虛假,情感不虛假。

善,人心是向善的,心地仁愛,品質淳厚,符合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觀念。

美,就詩歌來說,就是詩歌的在外形式要美。比如詩歌有聲韻之優美,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現代詩也應該有節奏之美:詩歌必須要有鮮明的節奏感,就是說,要有節拍;詩歌必要強調韻律感,音樂美。現代詩也不能隨意「回車」,有的句號在句中,那不是創新,那是胡鬧。

詩歌美還表現在意境之美,耐人吟誦玩味。

詩歌美還表現在情感之美,喜怒哀樂,引起共鳴。

四、「大眾不懂現代詩」,是打臉現代詩與現代詩人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不能表現大眾生活的詩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

「現代詩人」不去向大眾學習、提煉語言,而是故意把哲學、邏輯、語法的概念、術語生拉硬套隨意搭配,以讓人看不懂為目的,那不是創新,那是閹割祖國的語言的行為,面目可憎,是被人唾棄的。

不追求真善美,缺乏思想與內容的統一,不能滿足大眾審美的需求,這樣的詩歌就是無用的垃圾。

趙麗華一句「大眾不懂現代詩」,自動站在大眾的對立面,豈不知: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從此以後,麗華、淺淺們將遠離人們的視線,將成為詩歌史上的恥辱被偶爾提及。

相關焦點

  • 趙麗華:最差的詩是我的我好悲哀
    2015年8月22日,「拙見『多元的力量』」2015年度演講活動在廣州二沙島珠島會堂盛大舉行。第一首是《一個人來到田納西》,內容是四行,『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為什麼要說吃的東西呢,這麼寫餡餅好吃怎麼就能成為一首詩呢?……我就單說詩歌。為什麼餡餅好吃要用《一個人來到田納西》這樣的標題?可能在座的有熱愛詩歌的朋友,都非常熟悉美國著名現代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可能我們小的時候剛剛開始寫詩的時候是背誦他的詩起步的。
  • 餘秀華5個月內,給李健寫了4首情詩,每一首都是現代詩中的精品
    在當代詩壇,當真是出了一些頗有個性的詩人。2006年9月份,女詩人趙麗華的「梨花體」詩歌幾天之內紅遍網絡,有媒體甚至稱這是一場文化事件。而紅得一塌糊塗的趙麗華,也當真是有個性的很,懟了韓寒,也懟了不少網友。
  • 現代詩詩人應具備哪些素質?
    穆旦手稿《秋》| "天空呈現著深邃的蔚藍,仿佛醉漢已恢復了理性。"Q:現代詩與傳統詩在修辭上有何分別?我個人認為對越來越龐雜的現代詩的分類,必須首先從對詩人、詩人群體的特徵性命名轉移到對具體作品的傾向性命名上。
  • 從梨花體到烏青體,為何現代詩人廢話多?這才是詩歌本來的面目
    人們有個困惑,大家都驚嘆於唐詩和宋詞創造出的輝煌,而現代詩歌衰退了嗎?為什麼人們對現代詩歌不感興趣?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欣賞「廢話體」詩人鄭功宇(烏青)的一首小詩。你是不是覺得現代詩人太過隨意了?隨意到連標點符號都懶得標註了。這首詩沒有詩歌的建築美(七言或五言),沒有音樂美(押韻和格律),沒有繪畫美(詩中有畫),甚至可以說閱讀者沒有任何美的體驗。有人開始痛惜現代詩人的無聊,難道說現代人創作詩歌,其實就是把一小段文字在電腦上敲幾個回車鍵而已?
  • 韓寒稱感覺現代詩是神經病 詩人意淫胡說是天性
    他告訴記者:現在能背誦的古詩就二三十首;徐志摩的詩他記不住。但他仍然可以說:徐志摩配不上大才子的稱號。  韓寒最近又「惹事兒」了。這次他把矛頭對準了已故詩人徐志摩:「他真那麼有才華麼?大家就記得他的一首詩,特別喜歡的可能記得兩首,有誰會真正記得他其他詩?」  早先跟現代詩人趙麗華、沈浩波展開罵戰,湊熱鬧者居多,「挺韓派」似乎佔了上風。
  • 百歲現代主義詩人紀弦去世 是臺灣現代詩開山鼻祖
    1948年1月底他由上海遷徙至臺灣,在詩人伊沙看來,紀弦對中國詩歌產生的巨大影響正始於此時。「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他其實並不算特別重要,只屬於現代派中的年輕人」伊沙說,「但他去了臺灣之後,創辦了《現代詩》詩刊,這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詩追求的詩刊,他可以說是臺灣現代詩的開山鼻祖。」
  • 為何現代詩人多渣男?
    說文人無行,是站不住腳的;但如果說詩人有敗德傾向,則靠得住。這裡說的詩人,專指現代詩人。這不是放地圖炮,不是針對個體。而是說,譬如做個實驗:選三組人,每組1000人。A組是隨機抽取的普通人。B組是喜歡寫現代詩但寫得不好的人。C組是現代詩寫得好的人。讓每人周圍5個朋友給他的品行打分。
  • 著名女詩人變網絡「詩壇芙蓉」 惡搞有理?
    公元2006年9月是中國新詩壇真正的「黑色九月」,是百年來中國新詩人最倒黴的日子,也是最受大眾,嚴格地說是網民,更嚴格地說是網上「詩歌憤青」,「惡搞」甚至「羞辱」的多事之月。  先是「詩人」老巢被捲入「桃色新聞」,被一年輕女演員在博客中「含沙射影」。此事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
  • [文學概況]臺灣現代詩發展概況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歸納現代詩有兩種指稱:多數人將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的新詩發展稱為「現代詩」,但亦有泛指從胡適提倡白話詩迄今的新詩發展,如蕭蕭和張漢良合編的《現代詩導讀》。但不論是上述何種指稱,「現代詩」並不等同於「現代主義的詩」。成立現代派的紀弦,在《「現代詩」的正名與其它》一文,認為現代詩的定義可以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說法,廣義的現代詩是指「現代人」所寫的詩,是「現代」的詩。
  • 現代詩!你讀得懂麼?
    說老實話,初讀此詩,我只感覺到了詩人對讀者的愚弄,這語調更像詩人小學水準七八歲兒子的,搞不好還是咿呀學語的孫子所為?哎!誰知道呢!新詩發展百年,寫詩的越發迷茫,讀詩者更不知所云,仿佛兩列背道而馳的火車,一而再而的加速中,越是拉開彼此的距離。像極了那個愚蠢的魏人。出於喜愛,我這幾年沒少讀詩,但真正入心入骨的詩少之又少。
  • 可以點評一下現代詩嗎?
    在前面寫了一篇關於現代詩的長文,五千多字,囉裡囉嗦(本人特色,不愛看直接跳最後一段),相對比較細緻地講解了一下為什麼現代詩會出現讓人讀不懂的情況,以及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現代詩讀者。有想看的同學可以關注了翻看前面的文章,就昨天上午發的,不遠。 如果又要重複講一遍的話,連我自己都會覺得囉嗦了。
  •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一種追思】  在廣義的現代漢語詩歌史上,紀弦或許也可以說是最突出的一位跨越了兩個時代,並且對於現代詩歌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詩人。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鼻祖,近日以百歲高齡在加州離世,也為臺灣詩壇的現代主義運動畫上了句點。  紀弦早年學的是西方美術,造就了他一生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崇尚。
  • 讀現代詩,要懂十個基本特徵,要有四種信任
    我在這裡所選的15位20世紀大詩人,大致是我的公眾號文章最初寫到的一批詩人。他們無疑都是公認的詩歌藝術大師,也多少代表了我個人的閱讀趣味所在。 一方面,現代詩千人千面,橫看成嶺、側看成峰,每一位詩人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造詣和美學追求,各不相同。
  • 梨花教主趙麗華為國奧賦詩 稱其「十無」球隊
    而在梨花體詩人趙麗華的博客上,也有一首詩,獻給他們。在詩歌后面,趙麗華還寫下了撰寫奧運詩歌的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好奧運詩歌首先應該具有時效性和新聞性,要抓一個特殊的點,找一個自己的角度,應該簡單、質樸、隨意,應該很當下、很貼切、很舒服,應該發乎於真心、語出天然、人詩合一,拒絕宏大敘事、虛偽造作、概念先行、言之無物, 拒絕一切偽抒情和偽崇高,儘量排斥約定俗成的形容詞及一切爛俗的比喻,語速要鬆弛而語感要擰緊,要儘量在十行之內解決問題……最後讓我們用詩歌的筷子夾起
  • 餘秀華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無一愛字卻句句肉麻,寫進痴情人心坎裡
    在近幾年的現代詩壇中,再也沒有比餘秀華更有爭議的詩人了。愛她的人,稱她拯救了早就沒落的現代詩,這話說得雖誇張卻不無道理,因為餘秀華的存在,確實掀起一股小範圍內的詩歌熱。而在討厭她的人眼裡,她就是一個「跳梁小丑」般的存在,大詩人食指就曾用十分犀利的言語公開指責她。
  • 試論數學詩及現代數學詩
    此詩把現代數學和物理中最新概念納入優美的意境中,謳歌數學的奇蹟,毫無斧鑿痕跡。特別是「拈花一笑」一句,極為傳神。當年佛陀拈花一笑,是告訴諸佛門弟子,一切名利是非,皆傷本體,而拈花一笑,一切榮辱皆無。拈花一笑,傳遞的是禪意。此詩用典於此,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境界。數學家熊慶來是華羅庚的恩師,也是楊樂、張廣厚的導師。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據多家臺媒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楊牧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 臺灣「中央社」稱,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表示,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
  • 詩人梅爾獲首屆「創世紀現代詩獎」
    詩人梅爾獲首屆「創世紀現代詩獎」 2020年8月26日,詩人梅爾獲首屆「創世紀現代詩獎」。
  • 中文現代詩 墓草卷
  • 詩歌是詩人的世界鏡像——讀大路朝天的幾首現代詩
    詩歌是詩人的世界鏡像——讀大路朝天的幾首現代詩文/齊鳳豔在遼寧文學獎詩集《寫到舒服為止》的後記中,大路朝天寫到:「我從自己的寫作方位和實踐寫起,是想在生活的流水線上,既留住一些與我們生命共時光的詩歌,也想刻錄下自己在詩歌中呼吸遊走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