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關於「屎尿屁詩」的這場論爭,部分的原因是「大眾不懂現代詩」。
這確實要給趙麗華「點讚」,因為她一語中的,讓我豁然開朗,揭開了縈繞在我眼前的迷霧:為什麼我不懂現代詩?接觸過的人也都說不懂現代詩?原來我們都是大眾的一員。而詩人們已經自覺地與大眾劃清了界限,成為了高高在上的詩人。
詩人們創作的「現代詩」與我理解的詩是不一樣,我理解的詩是這樣的:
一、詩歌起源於勞動,是人民群眾(大眾)創造了詩歌
我想,當代詩人為了裝點門面都會在自己的書櫥裡放一本《詩經》吧?因為《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一座豐碑。但是他們會閱讀《詩經》嗎?如果閱讀《詩經》就會知道,《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中《國風》的成就最高,因為她揭示的是生產勞動 、愛情婚姻 、戰爭服役等普通人民現實生活的悲歡苦樂。
《詩經》雖然離我們有兩千多年,但我們依然能讀懂,能夠體味到勞動人民對剝削者的憤慨、厭惡之情 ,相戀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見之愉 ,思婦徵夫的離愁別緒,人類的情感活動幾乎都在《國風》中得到了表現。這是因為詩作者本身就是人民群眾。古有「採詩」之說,周天子為體察民情,派專人到民間採詩。朱熹稱《國風》為「民俗歌謠之詩」。
所以,從詩歌的起源來看,詩歌從來都不是像有些當代詩人那樣,閉門造車,無病呻吟。
二、詩歌的語言是大眾的才是鮮活的,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文學唯有和民間詩歌血肉相連,才能夠豐盈地發展,作者唯有保持著和民間藝術的密切聯繫,才能夠掌握語言藝術。
看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有誰看不懂?不都是大眾的語言嗎?可能有人說,「床」不懂。那是有人想多了,這個床就是睡覺的床,一點問題都沒有。
再看看《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有誰看不懂?這可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杜甫的代表作。
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是位偉大的詩人,看看他的《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追憶往昔艱苦卓絕的歲月,展望生機勃勃的農田,感慨萬千。這裡的「稻菽千重浪」可能是眼前所見,也可以是毛主席往日視察田間的景象。毛主席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所以,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稱得上「英雄」二字。
白居易為了追求詩歌的通俗易懂,寫完詩要先讀給鄰居老婆婆聽。而我們的詩人卻躲在家裡,不屑於與大眾為伍,要麼把大眾不喜歡的語言,「屎尿屁」入詩;要麼用漢字生造語境與詞語。
看看被《詩刊》副主編彭敏精挑萬選的賈淺淺的詩《木槿花》(稍作刪減):
六點零三分,地鐵以推理演繹的
方式,找到世界的意義
現實是語言的倒影
車廂裡,我們用動詞
澆灌了一株生長緩慢的
木槿花
當使用日常詞彙時,你我已經忘記
木槿花由秋到冬,在它的體內
產生一次次回潮和逆流
…………
木槿花捲曲的莖幹告訴我們
你、我都是它
遙遠的旁枝
彭敏只是「推薦」,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好。裡面確實沒有「屎尿屁」,但又一個問題來了,真的看不懂呢。
我不明白,地鐵怎麼進行邏輯上的「推理」「演繹」?
我不明白,現實怎麼成了語言的倒影?語言是用來看的視覺符號,怎麼會有影子?還是水中看到的?
我不明白,木槿花怎麼長在地鐵裡?「動詞」怎麼澆花?
我不明白,木槿花體內的「回潮」與「逆流」是什麼?怎麼記住?
「動詞」澆灌的木槿花果然不行,乾枯了。我肯定不是木棉「遙遠的旁枝」。
我不明白,整首詩想要表達什麼?
讀了這樣的「詩」你還好嗎?反正我不好!
寫詩的人、捧詩的人,是不是以為讀不懂「精品詩」的大眾都是傻子?不懂詩的語言?讀這樣味同嚼蠟的詩比承認自己是傻子還難過吧。
三、「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文學藝術是上層建築,與哲學、宗教一樣,是較高層次的意識形態,對大眾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間接地反映和服務於經濟基礎。
早在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議的講話》中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要求文藝要為人民群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種美好生活,當然也包括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
因此,不管什麼時期,詩歌創作都不能偏離人民大眾對真善美的需求。
真,就是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內容不虛假,情感不虛假。
善,人心是向善的,心地仁愛,品質淳厚,符合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觀念。
美,就詩歌來說,就是詩歌的在外形式要美。比如詩歌有聲韻之優美,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現代詩也應該有節奏之美:詩歌必須要有鮮明的節奏感,就是說,要有節拍;詩歌必要強調韻律感,音樂美。現代詩也不能隨意「回車」,有的句號在句中,那不是創新,那是胡鬧。
詩歌美還表現在意境之美,耐人吟誦玩味。
詩歌美還表現在情感之美,喜怒哀樂,引起共鳴。
四、「大眾不懂現代詩」,是打臉現代詩與現代詩人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不能表現大眾生活的詩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
「現代詩人」不去向大眾學習、提煉語言,而是故意把哲學、邏輯、語法的概念、術語生拉硬套隨意搭配,以讓人看不懂為目的,那不是創新,那是閹割祖國的語言的行為,面目可憎,是被人唾棄的。
不追求真善美,缺乏思想與內容的統一,不能滿足大眾審美的需求,這樣的詩歌就是無用的垃圾。
趙麗華一句「大眾不懂現代詩」,自動站在大眾的對立面,豈不知: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從此以後,麗華、淺淺們將遠離人們的視線,將成為詩歌史上的恥辱被偶爾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