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爭鳴詩社」關注我們
讀詩與寫詩
作者:張汝松
記得剛聽到張明敏《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時,覺得「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開頭這兩句寫得非常好。後來讀杜牧詩《河湟》,才知道,張明敏這兩句歌詞的意境來自杜牧《河湟》中「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杜牧這兩句詩是說,晚唐詩時期,河湟地區長期被吐蕃統治者佔領,那裡的百姓儘管穿著異族服裝,「牧羊驅馬」,處境那樣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並沒有被徵服,白髮丹心,依然是漢民族的臣民。可見,《我的中國心》這首歌詞的作者如果沒有把杜牧《河湟》中「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這兩句理解透、熟練地背誦下來,是不可能寫不出「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心」這樣的佳句的。然而,因為在汲取中融入了海外華僑熱愛祖國真摯情感,所以,誰也不能說《我的中國心》與杜牧的《河湟》在意境上雷同。這就是在學習借鑑前人佳作的基礎上創新。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誰都知道,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來自於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而張九齡的「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是受陸機的「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擬明月何皎皎》)的啟發。同樣受陸機這兩句詩啟發的還有杜牧的詠月名句:「光潔疑可攬,予以襟懷貯」(《題池州弄水亭》),意為,把清澈的月光用手抓住,貯存在自己高潔的襟懷裡。如果不是受陸機啟發,張九齡和杜牧,都不可能寫不出這麼如此美妙的詩句來。因此,把別人的佳句,加以變化,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常常被詩評家稱讚為「化用前人佳句了無痕跡」。
由此可見,不論是自由體還是格律體詩歌創作,其靈感和意境的產生,很多是受前人詩句啟發的結果。
因此,我國的傳統教育,講究背誦,是非常有道理的。讀詩,不僅要多讀、精讀,而且名篇佳作還必須做到熟練地背誦。如果不能熟練地背誦,大腦中儲存量不足,寫作中就不可能靈活自如地化用別人的詩句。
第一次讀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海棠》),覺得蘇軾是受到李商隱「客散酒醒夜深後,更持紅燭照殘花」(《花下醉)》的啟發。可是後來又讀到了白居易的「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惜牡丹花》」,才知道,李商隱和蘇軾的詩句都源於白居易《惜牡丹花》中的後兩句。因為在時間上,白居易生活在中唐,而李商隱生活在晚唐,蘇軾則生活在北宋。
同樣寫夜間秉燭賞花,比較一下三位大詩人中哪位的意境更美呢?顯然李商隱和蘇軾都超過了白居易。白居易雖是首創,構思巧妙,意境也很美,但只寫出了普通惜花的情懷;李商隱卻在殘花委紅中寄託了人去筵空的感傷,比白詩寫得更濃麗含蓄,情調也更悽豔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則象濃妝豔抹的美人一樣嬌懶動人,惜花的惆悵已經消溶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了。雖然李商隱和蘇軾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卻是汲取前人構思精華的結果。
有人說,寫詩必須獨創,絕不能模仿別人,模仿別人,只能落入前人的窠臼,永遠擺脫不了雷同平庸。我認為,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毫無疑問,詩貴獨創,但每一個獨創又都是從學習借鑑前人開始的,不學習借鑑他人,哪來的獨創?沒有哪一位天才不經過模仿借鑑,一開始就能寫出獨具匠心的驚世之作的。先從模仿佳作開始,久而久之,在模仿中學會發展變化,學會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說,在受他人啟發中學會創新,這是學詩的必經之路,也是創新的必由之路。李商隱、蘇軾這樣的先賢巨匠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後世的凡夫俗子呢?如果沒有許多前人的名篇佳作墊底,大腦中一片空白,生憋硬寫,恐怕一輩子也學不會創新,一輩子也不會寫出好詩來。
很多青年朋友,看到別人寫出別具一格的好作品來非常羨慕,其不知人家是閱讀、背誦了大量名篇佳作,在向他人學習的漫長歲月中上逐漸形成的功力。不在大量閱讀、背誦、借鑑、模仿上下功夫,即使天天坐在桌前苦思冥想,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
因此,不僅要提倡多讀,而且要特別提倡背誦,一定要多背、熟背,熟練到像數家珍一樣張口就來的程度。只有這樣,寫作中,與你創作題材相關、寫法相同的許多佳句才能自然而然地湧出腦海,啟發你,開拓你的思維,幫助你張開聯想的翅膀,並融入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意境。為什麼有人構思既快又巧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腦袋裡儲存著太多的東西。常寫詩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寫不下去了,就停下筆來想一想,想自己讀過的相關題材是如何寫的。這時,常常會有平時背過的一句或幾句話突然冒出來,使自己深受啟發,思路豁然開朗。不一定是照原話引用,但順著(有時是逆著)背誦過的詩意聯想,可能會立刻把你引入一個更新境界,這就是創新。
背誦不僅能啟發開拓思路,使自己在模仿借鑑中學會創新,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背多了,同類題材、同樣寫法的作品在腦海中就會自然聚集,並形成比較,使我們在相互比較中,發現共性的東西,找出寫作遵循的方法和規律。先看一組離別詩: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日影稀。
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寄韓潮州愈
賈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壺口送友人
李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宵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把這三首離別詩的頸聯拿出來進行比較,就會發現:「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日影稀」;「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宵向水懸」;都是作者想像中遠行者途中所見的景物,描寫得都十分形象生動。其共同的特點是,都透露出的遠行者的路途遙遠、景物的滄涼、旅途的艱辛,甚至前程及時局的兇險……這些景物描寫,對離情別意起著十分重要的烘託作用,詩人對友人的牽掛、擔憂、思念之情沒有用議論的語言直接說出,但都蘊含在這些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中了,寄離情於沿途景物之中就是這組離別詩的共同寫作特點。而且這些寄離情於景物的句子又都處於頸聯的位置上,這是因為,律詩八句話共計四聯,按一般的寫作規律,結構層次上,正與詩意的起承轉合相吻合。一般來說,第一聯是起始句,第二聯是承接句,而第三聯則到了該「轉」的時候了;「轉」就是要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和想像讓思路伸向遠方,所以頸聯正應該是觸及作品主題即表達離情別意的句子,也是意境、構思能否能做到大開大合、含蓄深刻的關鍵。上面這三首送別詩,都在頸聯馳騁想像,轉得恰到好處,是送別詩寫作成功的範例。這就是寫離別詩所應遵循的共同方法和規律。
其實,不僅是離別詩,其它任何相同題材,只要把許多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都會發現寫法上共性的東西,請再看一組感舊、懷古詩:
登餘干古縣城
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故都
韓偓
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宮鴉猶戀女牆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強魂必噬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斅鳴雞。
潤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吳亭東千裡秋,放歌曾作昔年遊。
青苔寺裡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這一組感舊、懷古詩共同的寫作規律體現在頷聯。頷聯分別是「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塞雁已侵池籞宿,宮鴉猶戀女牆啼」;「青苔寺裡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三首詩都在頷聯描寫了吟詠對象所發生的滄桑變巨變,前兩首通過描寫池籞(讀玉)、宮牆、荒草、飛鳥,突出景象的寥落荒涼衰敗,第三首通過「無馬跡」和「多酒樓」的對比,反襯出新時代的熱鬧繁華昌盛。不管「寥落衰敗荒涼」還是「熱鬧繁華昌盛」,都是今昔對比,融在景物中強烈的反差,正是為下文抒發故國神遊,世事滄桑的感慨作準備。
前面我們分析了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從中發現了感舊、懷古詩經常使用的寫法和規律。下面再對比分析律詩的結尾。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鄭谷
一年兩度錦城遊,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
山將別恨和心斷,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菊夢
曹雪芹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結句寫景,是詩歌創作經常採用的方法。這組詩雖然題材各異,卻有著最明顯的共同特點,那就是,都以寫景結束全詩,而且景物特徵、情感、色調也完全相同,都是把抽象的惆悵、思念、幽怨融入在具體可感的畫面之中。懷古的惆悵與歷史的蒼茫、懷人的濃烈和時空的邈遠、身世的幽怨和物華的凋零,在湖波水樹、嶺木綿巒、衰草寒煙中表現得情景交融,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統一。每一首結句的景物描寫,都與張若虛得的「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一樣,收到了情味綿綿無盡的藝術效果。
所以,精讀、多讀、背誦,分類比較,是提高詩歌寫作水平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僅僅是為了化前人的詩句,如果沒有大量大閱讀和深刻牢固的記憶,就無法使諸多同類題材的作品在腦海裡形成比較,也就無法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寫作規律。而且,多讀多背,又可以迅速提高語言功力,名言警句背誦多了,作品的語言風格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濡染和改變。
作者簡介:張汝松,網名松樹,吉林省榆樹市人,1953年出生,漢族,1977年畢業於四平師範學院中文系,大半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2013年退休於吉林省榆樹市委組織部;一生酷愛詩歌創作,大學讀書時開始寫自由體詩,經常有作品見諸報端及文學期刊,晚年學習寫格律詩,在網上發表。退休後,曾用7年時間,熟練地背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千家詩》、《紅樓夢詩詞曲賦鑑賞》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主張學詩須在學習借鑑前人名篇佳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閱讀上,重視精讀、多背;化用前人詩句不應機械照搬,必須融入自己的獨特感受。
歡迎詩詞理論文稿,投稿郵箱:984383689@qq.com
精彩回顧:
詩如其人趙日新
紙質詩刊亂象探究
淺談星漢老師的《詩詞創作三不宜》
淺談星漢老師的兩首律詩
通韻之爭再起波瀾 專家學者唇槍舌戰
處境尷尬的通韻
致通韻反對者
撕下高仿詩的遮羞布
古體詩詞的發展和評判不能由這群人說了算
寫詩技巧之「名句鑲入」法
詩詞對仗漫談
「襤衫」文化探究
我是怎樣寫詩的
實例分析當今詩詞名家的風格走向
天才詩人的七大特點
關於詩詞對仗
寫詩要領淺析
聲韻之爭
伍玉龍詩群二則
伍玉龍詩詞拙見【二】
伍玉龍詩詞拙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