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天我們一起分享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詩歌《路上的秘密》,也一起聽聽詩人的故事。
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被公認為二戰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之一。1954年,特朗斯特羅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在瑞典詩壇引起轟動,成名以後他又陸續出版了很多詩集,獲得了多項國際及瑞典國內的文學類獎項。2011年,特朗斯特羅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他以凝鍊、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
我們一起來聽聽特朗斯特羅默的詩歌《路上的秘密》,譯者是董繼平:
路上的秘密日光落在一個睡者的臉上。他的夢更加生動但他沒有醒來。黑暗落在一個在不耐煩的太陽強光中行走於他人中間的人的臉上。天色如一場驟雨突然轉暗。我站在容納每一時刻的屋裡--蝴蝶博物館。陽光依然強烈如初。它那不耐煩的畫筆正描繪著世界。
特朗斯特羅默不是專業詩人,他的職業是心理學家,寫詩只能算是副業,而且他的詩歌產量也不算高。不過他的一生卻一直保持著對詩歌藝術的趣味與嚮往。
1931年,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出生於瑞典的一個「文化之家」,他的父親是一位記者。特朗斯特羅默一開始想成為自然科學家或考古學家。但中學時,他在一個早晨無意中聽一位老師正在學校的花園裡朗誦詩歌,特朗斯特羅默不禁聽得入了迷,他在那一瞬間意識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是詩歌。從此以後,特朗斯特羅默就經常到圖書館裡去借一些文學類的書籍來看,而詩集更是他的最愛,他每天都孜孜不倦的閱讀著,享受著,陶醉在文學和詩歌之中。後來特朗斯特羅默開始學著寫詩,渴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了不起的詩人。
高中畢業後,父母讓特朗斯特羅默去讀經濟或者政治,可他卻瞞著父母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歷史、宗教、文學和心理學,他覺得只有學習這些才能打好堅實的詩歌基礎。
畢業後,特朗斯特羅默到韋斯特羅斯的青少年拘留所裡做了一名心理輔導員,除了工作之外,他最喜歡的就是旅行和寫詩,他不僅用詩歌去挖掘生活中的美麗,還用詩歌為社會尋求公平。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他還獲得了一份美好的愛情,成立了自己的家庭。特朗斯特羅默對詩歌的熱情不斷觸動著妻子,妻子成為了他的最無私的支持者。
幾年中,特朗斯特羅默不斷地體會和創作,他非常關注周圍的日常事物,而且,他的詩作常常是在夢與醒、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邊境的探索,他善於運用意象、隱喻來表現內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於平靜的文字裡,他的詩作影響力越來越大。1954年,特朗斯特羅默終於答應書商,出版了他的詩集《十七首詩》。詩集出版後,獲得非常好的評價,人們甚至形容他已經超越了保爾·瓦萊裡的「純詩」,自成一派,並且開啟了一個新意象主義。此後,特朗斯特羅默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寫了《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為生者和死者》等大量傑出的詩作,並且在全球獲得多項大獎。
1990年,託馬斯身患中風導致半身不遂,語言表達也受到了影響,但他依舊堅持閱讀甚至是創作詩歌,他曾經在輪椅上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詩是生命之顏色/追求一生/就是幸福一生……」
2011年10月6號,已經80歲高齡的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此時,他已經無法言語。不過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了大家寫詩的秘密,那就是詩歌寫作不是艱辛的勞動,是自覺的快樂的分享。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詩歌《路上的秘密》,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