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我們今天要分享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也來一起聽聽詩歌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他最著名的詩歌作品,是《十四行詩集》。十四行詩是一種詩歌體裁,最初流行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義大利詩人彼得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16世紀初,十四行詩傳到英國,在英國詩壇上風行一時,當時產生了錫德尼、斯賓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而莎士比亞進一步發展並豐富了這一詩體,寫下154首十四行詩,集結成了《十四行詩集》。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中的第18首,這一版本由梁實秋翻譯: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擬?你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狂風會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過。有時太陽照得太熱,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臉;美的事物總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隨自然變化而流轉。但是你的永恆之夏不會褪色,你不會失去你的俊美的儀容;死神不能誇說你在它的陰影裡面走著,如果你在這不朽的詩句裡獲得了永生;只要人們能呼吸,眼睛能看東西,此詩就會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的創作時間大約是在1593年到1599年之間。在這之前的1587年,莎士比亞為了擺脫在家鄉困窘的生活,隻身到了倫敦。當時戲劇非常流行,莎士比亞知道自己擅長寫作,於是看準了劇院裡的機會,先從劇院馬夫做起,後來成為題詞人、演員,再後來成為劇院的劇本修改人員,最後獨立編寫歷史劇,並大獲成功,而且他還成為了劇院股東。
正當他摩拳擦掌打算大展宏圖之時,一場可怕的瘟疫來了。1592年夏天,倫敦爆發瘟疫,疫情迅速蔓延,最嚴重的時候,短短一周就奪走了一千多個生命。在這樣的情形下,劇院被迫關門。按理說,莎士比亞這時候肯定大受打擊,抱怨命運不濟。然而,他沒有。這段時間他潛心於戲劇創作,寫下了《李爾王》《麥克白》以及《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等劇本,成就了自己的戲劇創作事業。同時,他還開始詩歌創作,《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這兩首長詩獲得了文學界的高度認可和讚賞,出版後多次再版,在貴族、平民等不同的階層中都圈粉不少。當然,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中影響更深遠的,是後來被整理成集出版的《十四行詩集》。
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第1-17首,是規勸一位年輕的貴族結婚生子、傳宗接代。據分析,這些詩當時是應這位貴族朋友母親的要求所寫,並得到了一些報酬。可見莎士比亞最初創作十四行詩是「因事而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18-126首,主要圍繞他自己與這位貴族的友情而創作,其中不乏讚美這位年輕貴族美貌的詩句。這一點,從我們今天分享的第18首就能反應出來;而第三部分,也就是第127到154首,是獻給一位「黑夫人」的愛情詩。不過詩裡的年輕貴族、黑夫人到底是誰?他們和莎士比亞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
一如他的戲劇作品那樣,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裡也展現了人性的多樣性,有溫順、善良、正直,也有暴戾、嫉妒、虛偽,他把這些都展示出來,是為了讓人們通過比較而更加崇尚那些「真善美」的東西,並升華自己的靈魂。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以及詩歌背後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