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選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詩歌(當然是指英文世界,或者非中文世界),莎士比亞的三首十四行詩,居然佔據了前三十名的三個位置。
這就是莎士比亞,你不可不誦讀的英文巨匠。
Sonn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71
by William Shakespeare
No longer mourn for me when I am deadThen you shall hear the surly sullen bellGive warning to the world that I am fledFrom this vile world, with vilest worms to dwell:Nay, if you read this line, remember notThe hand that writ it; for I love you soThat I in your sweet thoughts would be forgotIf thinking on me then should make you woe.
O, if, I say, you look upon this verseWhen I perhaps compounded am with clay,Do not so much as my poor name rehearse.
But let your love even with my life decay,Lest the wise world should look into your moanAnd mock you with me after I am gone
十四行詩第71首
威廉.莎士比亞
黃新渠譯
在我死去的時刻別為我哀悼,
你將聽到陰沉悽慘的喪鐘敲響,
向全世界宣告我已逃離汙濁的人世,
去和齷齪的蟲類同來同往。
不呀,你若讀到這行詩句時,
別記起寫詩人的手的模樣,
因為我愛你如此情深意濃,
寧願被你那顆芳心遺忘,
如果你那時想起我會使你痛苦悲傷。
你看見這詩時也許我已化為塵土,
就連我這可憐的名字也別重提,
但願你的愛情與我的生命同歸於盡,
以免聰敏的人世看透你的悲傷,
在我死後將我嘲諷,讓你也貽笑大方。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於義大利,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後傳到歐洲各國。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同時代的義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特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抑揚格。
莎士比亞的詩作,改變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
對於十四行詩,先要研究它的內部結構,然後才能研究韻式,研究它在譯文中的傳達。就結構而言,彼特拉克體是兩個四行加兩個三行,莎士比亞體是三個四行加一個兩行。我們要先確定這個框架。至於幾行幾行中的韻式如何落實,那是下一步的問題。
說到西洋韻式,可以重點看看四行詩。因為西洋的詩節中,四行詩是最常見的典型詩節。 四行詩有四種韻式:
交韻(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韻」、「換行韻」——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韻(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韻」、「環抱韻」——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隨韻(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連續韻」——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疊韻(ove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疊韻」——兩行押韻(AA)。
因為音樂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詩的格律亦相當嚴密,某些地方(如押韻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過了中國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