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是怎麼產生的?

2021-02-19 嶽麓書社

中國是一個詩歌特別發達的國度。從上古到唐朝,先後產生了《詩經》、楚辭、賦、樂府、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和律詩)等各類詩體。《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楚辭體有一個特殊的標誌字「兮」,賦體的句式散文化,樂府以五言句為主,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學習樂府民歌發展起來的。以上這些詩體都不講格律,都是自由詩體。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是格律詩體,必須遵守嚴密的格律。因為近體詩萌芽於南朝,成熟於唐初,產生時間比古體詩晚,所以唐宋人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古體詩句數無限制,篇幅可長可短;近體詩句數有限制,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排律可成對增加)。

古體詩每句字數有一定靈活性,特別是七言古詩。如李白《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兵車行》,雖以七言為主,但有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言等句式,以及楚辭句式、散文句式。近體詩每句字數固定,五絕和五律每句五字,七絕和七律每句七字,不得有任何突破。

①古體詩雖然一般是偶句押韻,但可以一句一韻(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可以允許某些句子不押韻(如樂府《江南可採蓮》);近體詩規定偶句(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押韻,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②古體詩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近體詩基本上只可押平聲韻。

③古體詩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可以仄聲韻與平聲韻交錯;近體詩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④古體詩用韻寬,發音相近的韻部(鄰韻)可以互相通押;近體詩用韻嚴,一首詩只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出韻。

古體詩對偶自由,可用對偶句,也可不用;近體詩中的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句。

古體詩不講平仄;近體詩要求合平仄。以上五項,平仄是關鍵的一項。古人把四聲劃分為平仄兩類。平就是指的平聲字;仄就是指的上聲、去聲、入聲字。為什麼要講究平仄呢?這是因為當時平聲發音平而舒緩,仄聲發音有起伏,兩者交替出現可以構成一種特有的交錯迴環之美,增添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所以,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根本特徵。如果某一首詩,句數、字數、押韻等都合近體詩的要求,但是只要平仄不合,那它就不能算近體詩。

近體詩中,絕句的產生先於律詩。這是因為,絕句比較簡短,五言絕句直接來源於五言四句的南朝民歌。五言絕句之後,才逐步產生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近體詩所遵守的平仄格式叫作「平仄譜」。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各有4種平仄譜,總共有16種平仄譜。我們且看五言絕句的一種平仄譜(首句用平聲開頭而且不押韻的平仄譜。—代表平,|代表仄)。

我們且分析這種絕句平仄的特點。

1.每個句子中都是平聲字和仄聲字交替出現,這叫作「平仄相間」。

2.兩句構成一聯,上句和下句的相對應處,上句用平,下句便用仄;上句用仄,下句便用平。這叫作「平仄相反」,或叫「平仄相對」。

3.上聯的結句(第二句)與下聯的出句(第三句),開頭兩個字平仄相同,使上下兩聯連起來。這叫作「平仄相黏」。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平仄譜構成的規律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之中,平仄相反;兩聯之間,平仄相黏。」絕句和律詩的16種平仄譜都遵守這個構成規律。在節奏點(即停頓點)的地方,如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平仄應該嚴格;在不是節奏點的地方,如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平仄可放鬆一些。

這首例詩是東晉廣州刺史吳隱之的《酌貪泉詩》。《酌貪泉詩》的用韻和平仄都符合構成規律,可見五言絕句是最早產生的近體詩。也許吳隱之是不自覺的,《酌貪泉詩》是偶然巧合。事物發展總是會經歷由不自覺到自覺、由偶然到必然的過程。

南朝齊梁間周顒、沈約等提出「四聲八病」,講究平仄交錯:「前有浮聲,後有切響。」這就使近體詩的創作進入了自覺階段。沈約、謝朓、王融、陰鏗、庾信等的詩篇,講平仄,講對偶,已經奠定了律詩的基礎。隋唐之際的詩人王績,已經寫出了第一首符合平仄譜的五言律詩《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到了初唐前期,宮廷詩人上官儀提出「六對」「八對」等對偶技巧,促進了律詩的發展;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完成了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定型。如杜審言的《渡湘江》是標準的七絕:「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沈佺期的《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完全成熟的七言律詩:「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近體詩不僅是中國古典格律詩產生和成熟的標誌,不僅為講究格律的詞和曲開了先路,而且還提高了古體詩的語言技巧。唐朝詩人和後代詩人創作的古體詩,往往出現合符平仄與對偶的律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長恨歌》中就大量出現這樣的句子。

《國學入門》

編    著:陳蒲清

定    價:¥30.00

深入淺出的鳥瞰式概覽,綱舉目張的百科式常識,一本書助力國學愛好者開啟國學之門!

告別艱澀難懂、枯燥龐雜,輕鬆掌握國學常識,體味探索中國文化奧義之妙趣! 

擇要論述,多維參照,突破以往國學範疇,增加傳統科技與少數民族成果介紹。

系統精梳,簡明扼要,輕鬆好讀,助力高效掌握國學精髓。

覺得今天的推送還不錯?

順手關注一個唄!

(長按識別左方二維碼即可~)

相關焦點

  • 詩詞分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和近體詩兩大類。(一)近體詩的特點:1-字數固定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每首八句,絕句每首四句,句數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韻律詩」,但很少見。也有所謂「排律」,句數可超過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韻(三百多句),但是句數都是偶數的。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
  • 近體詩的韻律平仄
    近體詩,音韻優美,抑揚頓挫,有一種潛藏在字裡行間的不可言喻和耐人尋味。近日,受朋友感染,學著寫詩,卻發現自己以前寫的所謂詩,不過是全憑感覺,胡謅亂造,貽笑大方了。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學習方便。比如近體詩,平仄韻律便是門檻。想學近體詩,必須跨過這個門檻。特做此筆記,以自勉之。近體詩,是唐朝之後形成的有平仄、韻律和對帳的詩歌體裁。近體詩的名字是相對於古體詩而來。近體詩,有著鮮明而嚴格的特點,譬如對仗、平仄、韻律。
  • 近體詩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分為兩大類,那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    所謂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在篇幅長短、平仄安排、對仗、用韻方面有嚴格的規定,所以近體詩又稱格律詩。了解了近體詩的類別後,我們來熟悉它的格律要求。近體詩的「格律」,除了上面的「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韻、平仄、對仗,人稱「詩中三昧」。意思是說,寫詩沒有掌握這「三大要素」後寫的詩如果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像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樣的格律詩。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近體詩的三大要素。
  • 近體詩的押韻
    作者:捨得之間今天主要講講近體詩的押韻。和初學近體詩的朋友共同學習一下,如果耽誤一些其他的朋友聊天休閒,俺在此先表歉意了。對我講的內容有不同看法的朋友,請課後交流。謝謝!詩,詞,曲,歌(包括民歌,山歌,漁歌等)都是具有韻律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體裁我們稱為韻文。詩就是典型的韻文。詩是最具有音樂性的文章,不僅要求句子間節拍分明,還需要有旋律感。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你怎麼看? 這是一個以假設製造對立的問題。怎麼看?我們看事實。 格律詩是否真的要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答案是否定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 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
  • 近體詩分為哪兩種,如何賞析?
    使用平仄格律創作出來的近體詩,從先天上就避開了漢字聯句的語言音病,從而保證了詩歌的音律清朗,表達流暢。但是平仄格律只是一種不完全歸納,也就是說不遵守格律一樣有清朗流麗的好作品。所以格律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存在,並不限制古代詩人浪漫恣肆的個人表達。
  • 近體詩常識 - 儀隴新聞網
    近體詩常識 郭志太(儀隴縣教師進修學校)  一、什麼是近體詩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格律詩。所謂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如:毛澤東《七律·長徵》: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曹操詩(古體詩)《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雖霧,終為土灰。
  • 淺談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是什麼?
    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什麼是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從唐詩入手,淺談唐朝近體詩「出律」現象
    這可以看做是近體詩的雛形。「齊梁體」雖然注重聲韻,並總結出了「四聲八病」的創作技巧,但相比近體詩還有很大的差距。齊、梁時期能夠完全符合近體詩格律的作品,寥寥無幾,到了隋朝時期,合律的作品逐漸增多。不過,近體詩的出現,真正意義上是在初唐時期,其代表人物為:宋之問、沈佺期。
  • 古典詩詞中,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有哪些,為什麼
    古典詩詞中,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有哪些,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現在很多人,不明白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什麼,多數人有個錯誤的認識,誤以為民國以後的詩叫近體詩,清末以前的詩是古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雖都是古典詩詞的一種,但在時間、用韻、格律、字數和句數等五個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一、時間。1.古體詩。古體詩,是指在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體裁。其中,古體詩中的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
  • 近體詩簡易格律及學詩途徑問題
    對於近體詩來說,平仄格律是需要遵守的,但遵守的程度則要看實際創作。第二節,近體詩各體格律要求近體詩分五律七律五言律絕,七言律絕排律。所以你看詩集會看到有些絕句怎麼標古體了因為那是古絕。最出名的一首五言古絕我覺得是: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古絕通常押仄韻,而凡為仄韻的無論平仄是否合律都為古絕。至於平韻則看平仄是否合律看是古絕還是律絕。古絕相比律絕更講究全詩合為一脈,整體不可分割。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古代詩歌包括唐詩有些不合格律、沒對仗、沒押韻、每句字數不同如果我們用格律的規則來分析漢代和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包括唐代詩歌會有一種很想不通的地方的:這些時代的詩歌怎麼大部分不符合格律要求啊1)近體詩前世今生: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 如何從平仄和押韻來區分近體詩和古風?
    你怎麼看?不僅僅是可以這麼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規則。古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平仄格律的規則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平仄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是有基礎格式的,這四種基礎格式中首先要求近體詩每一句都是律句,而律句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用字平仄兩字一換。第一,平仄兩兩交替。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夢溪 | 淺談近體詩格律
    唐初詩歌走向新的發展階段,誕生了近體詩。主要原因,個人以為最重要的就是古今音變。上古期間的語音發展到唐(中古),有了很大的變化,再按上古韻,反而不再琅琅上口了。就像今天,我們用《平水韻》有時覺得彆扭,因為裡面同一韻部的字,用普通話讀起來有時差別很大。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現代人寫近體詩的煩惱:該不該遵守格律,該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實則不好答,其中包含的信息太多,很難有讓大家都滿意的標準答案,問題包括了三個主要的詞語,現代人,近體詩,格律,回答問題前,必須弄清楚這三者的關係。先從簡單的開始吧,什麼叫「近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