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分為哪兩種,如何賞析?

2021-02-19 梧桐樹邊羽


近體詩是中國舊體詩中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平仄格律是唐朝詩人建立的一套音韻規則系統,極大地簡化、規範了南北朝時期聲韻學家的四聲標註法在詩歌創作中的應用。使用平仄格律創作出來的近體詩,從先天上就避開了漢字聯句的語言音病,從而保證了詩歌的音律清朗,表達流暢。

但是平仄格律只是一種不完全歸納,也就是說不遵守格律一樣有清朗流麗的好作品。所以格律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存在,並不限制古代詩人浪漫恣肆的個人表達。學會格律,對寫詩的人是有好處,即便你不喜歡格律限制,你也知道為什麼不喜歡,在什麼地方不使用格律更好,這樣作品才能超越格律,成為精品而不是肆意妄為的垃圾作品。

近體詩分為哪兩種?

這個你得看從哪個角度去分。如果從平仄關係來看的話,是不需要區分的。所有近體詩都必須遵守平仄相替、相對、相粘的規則,沒有例外。

如果按照長短來分,在我們看來,基本上就是四句的絕句和四聯的律詩,因為是格律體,我們要標清楚的話,就是律絕和律詩。


律絕為四句,律詩為四聯八句,格式上都遵守平仄關係,內容上基本都是「起承轉合」的文法,只是絕句對應是一句一字(起、承、轉、合),而律詩對應是一聯一字(起、承、轉、合)。另外律詩的中間二聯是要對仗的,這是律詩特有要求。

那是不是近體詩就是這兩種?答案是否定的。還有一種十句以上,遵守平仄格律的長詩,因為既長又對仗,就像大規模的軍隊,所以我們稱之為「排律」。排律實際上就是把律詩的中二聯無限拉長,但是一定要遵守平仄關係和對仗。

近體詩從句數來分實際上是三種格式:律絕、律詩、排律。

那麼從單句字數呢來區分呢?近體詩的單句字數是固定的,是整飭的,絕對不會出現長短句。日常使用的是五言、七言。五言律絕我們簡稱「五絕」,七言律絕簡稱「七絕」,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可是同樣還有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六言絕句。六言詩遵守特有的六言格律,和其他平仄關係,我們也可以認定是近體詩。因為不多,所以就象排律一樣,大家很少提到,但是六言格律是存在的。具體的六言格律以及五七言格律關係本人都有文章專門論述,這裡就不再重複。

要從單句字數,也就是「幾言」來分的話,實際上也有三種:五言、六言、七言。

回答問題,結果把問題推翻了。不過大家熟悉的就是絕句、律詩、五言、七言,其他的格式知道就行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我的專欄看看。平時基本上看不到,也不會去創作排律和六言近體詩。

如何賞析?

詩言志,詩是韻文。

一首詩詞的賞析無非就是感情和文採。

你是不是讀懂了?你是不是被詩詞裡面蘊含的濃烈感情感動了?這首詩到底寫得怎麼樣?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詩詞的賞析基本到位,再通過個人文風表達出來就是你對這首詩詞的賞析文章。如果三點全都做到位了,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詩詞賞析。


但這裡問的是近體詩如何賞析,近體詩和其他文藝作品的區別在哪?就在平仄格律。

所以近體詩的賞析必然牽涉到平仄的運用,韻腳的選擇,對仗是否合理這些「形而上」的東西。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格律詩,因為他不懂格律,他不知道那些近體詩的優美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特殊的「詩家語」,其實很大部分文學修辭就是為了雅化,同時理順平仄。

為什麼我們喜歡讀唐詩?因為雅俗共賞。為什麼喜歡民歌?因為就是大白話。為什麼我們不喜歡西崑體?因為太高雅,用典太多,我們讀不懂。

而近體詩正是詩歌雅化的一個關鍵步驟。唐詩因為處在這個過程之中,大部分還是好懂的。但是我們賞析又不能只限於唐詩,當我們讀到講理的宋詩,用典繁複艱深的時候怎麼辦?該如何賞析?

只有不斷提高我們自己相關的知識,了解那些用典出處,才能真切地領會到詩人的創作意圖,並與他共鳴,做出最心領神會的賞析。

近體詩的賞析遠比古風要難,其實真難點並非格律,而是難在文學藝術、修辭手段的提高。

比如我們看唐前詩:「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難懂嗎?一點都不。再看李商隱的近體詩: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燻。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如果不熟悉典故,不了解作者,誰知道這是寫的什麼?

賞析近體詩需要大量的知識打底,不僅僅限于格律,還包括當時的時代風氣、社會環境、作者的人生經歷、創作使用的各種典故,都要清楚。這確實麻煩,不過一旦了解,就會知道詩人的比喻、用典實在太精妙,和古風那種拙樸的風格比起來,是另外一種獨特的心有靈犀的領會。

簡單說起來,近體詩的賞析無非文採和感情兩個方面:體式之妙和意境之高。


相關焦點

  • 近體詩的韻律平仄
    近體詩,音韻優美,抑揚頓挫,有一種潛藏在字裡行間的不可言喻和耐人尋味。近日,受朋友感染,學著寫詩,卻發現自己以前寫的所謂詩,不過是全憑感覺,胡謅亂造,貽笑大方了。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學習方便。比如近體詩,平仄韻律便是門檻。想學近體詩,必須跨過這個門檻。特做此筆記,以自勉之。近體詩,是唐朝之後形成的有平仄、韻律和對帳的詩歌體裁。近體詩的名字是相對於古體詩而來。近體詩,有著鮮明而嚴格的特點,譬如對仗、平仄、韻律。
  • 近體詩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分為兩大類,那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    所謂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在篇幅長短、平仄安排、對仗、用韻方面有嚴格的規定,所以近體詩又稱格律詩。下面說說平仄(二)近體詩的第二大要素——平仄:平仄是近體詩「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體詩區別於其他詩體的主要特徵。毛澤東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什麼是平仄呢?所謂平仄,就是將漢字發音的四聲分為兩類,陰平、陽平歸一類,為平聲;上聲、去聲歸一類,為仄聲。
  • 五年制大專分為哪兩種?究竟是什麼?
    五年制大專包含了五年一貫制大專和三二連讀大專兩種上學模式。三二連讀大專招收的是應屆初中畢業生,根據學生中考成績填報中專學校,按照分數擇優錄取。前三年在中專學校就讀,後兩年通過轉段考試,合格的學生,進入中專的合作高職院校就讀。
  • 詩詞分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編輯:并州詩苑(bzsy)一、傳統詩詞主要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詩歌作為一種文體,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但古體詩格律的要求不像近體詩那麼嚴,即前面所說的近體詩在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四方面的要求,古體詩都沒有。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我們習慣於把民國以前的詩叫做「古詩」或「古詩詞」,廣義上說的「古詩」叫做舊體詩,舊體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古風」或者狹義的「古詩」稱為古體詩,這是相對於近體詩來說的。在唐朝詩人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中,還把「古詩」稱之為「古詞」:《江南曲》古詞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 近體詩的押韻
    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關於近體詩的押韻。一般詩的押韻都有一些規律,大多要求比較寬鬆,順口就行。而近體詩的押韻則要求很嚴。它的具體要求如下:一,近體詩要求押平聲韻。至於有的人把押仄聲韻也歸到格律詩中,這點存在一些爭議。但至少可以說,押平聲韻是近體詩的正格。我個人的觀點是仄韻詩不屬於近體詩。
  • 近體詩常識 - 儀隴新聞網
    近體詩常識 郭志太(儀隴縣教師進修學校)  一、什麼是近體詩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格律詩。二、近體詩的種類:律詩(包括排律)、絕句。三、近體詩的特點1、每首的句數、字數有規定。律詩八句,分為四聯。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情畫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漢魏六朝的詩則稱為古詩(或叫古體詩、古風、往體),它一般包括文人詩及樂府古辭。
  • 近體詩是怎麼產生的?
    從上古到唐朝,先後產生了《詩經》、楚辭、賦、樂府、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和律詩)等各類詩體。《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楚辭體有一個特殊的標誌字「兮」,賦體的句式散文化,樂府以五言句為主,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學習樂府民歌發展起來的。以上這些詩體都不講格律,都是自由詩體。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是格律詩體,必須遵守嚴密的格律。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如何用韻,初學詩詞不可不知
    中國古代的詩歌都講究用韻,初唐以前還沒有出現規範的格律詩,近體詩的格律到盛唐時候才趨於嚴格規範。詩詞的韻律,包括平仄、對偶和押韻三個方面。在詩詞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用得好,用得自然,可增強詩詞林正韻十二的音樂感,呈現韻律美。用得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有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明顯的例證。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近體詩並不是表面理解的近代體裁詩,是形成於初唐的一種有著嚴格格律,即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代詩歌體裁。古體詩是專指漢代、魏晉南北時期的詩歌體裁。因為有這兩種體裁的詩歌,會讓初學詩歌者形成一個誤區,而且容易被一知半解的解釋而誤導。
  • 如何從平仄和押韻來區分近體詩和古風?
    古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平仄格律的規則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平仄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是有基礎格式的,這四種基礎格式中首先要求近體詩每一句都是律句,而律句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用字平仄兩字一換。
  • 從唐詩入手,淺談唐朝近體詩「出律」現象
    這可以看做是近體詩的雛形。「齊梁體」雖然注重聲韻,並總結出了「四聲八病」的創作技巧,但相比近體詩還有很大的差距。齊、梁時期能夠完全符合近體詩格律的作品,寥寥無幾,到了隋朝時期,合律的作品逐漸增多。不過,近體詩的出現,真正意義上是在初唐時期,其代表人物為:宋之問、沈佺期。
  • 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
  • 近體詩簡易格律及學詩途徑問題
    對於近體詩來說,平仄格律是需要遵守的,但遵守的程度則要看實際創作。這點就是不是初學者所能掌控所以一般建議初學者少犯前三種毛病,對於中間兩種,可以請教你們的老師,你的句子出不出彩,出彩那犯一下沒關係;是不是這個字不可代替性強,也許你的肚子裡東西不夠多所以你覺得不可代替,但在好手面前你這點就不算不可代替,所以常請教老師關於有些問題能不能犯很重要。因為有可能你會因為太顧忌聲律而忘記了表意的基本原則而使得句子不倫不類。
  • 夢溪 | 淺談近體詩格律
    唐初詩歌走向新的發展階段,誕生了近體詩。主要原因,個人以為最重要的就是古今音變。上古期間的語音發展到唐(中古),有了很大的變化,再按上古韻,反而不再琅琅上口了。就像今天,我們用《平水韻》有時覺得彆扭,因為裡面同一韻部的字,用普通話讀起來有時差別很大。
  • 數學賞析與唐詩格律
    我大學第一學期選了一門課叫《數學賞析與唐詩格律》。我選它是被這課程名吸引了。
  • 古典詩詞中,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有哪些,為什麼
    古典詩詞中,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有哪些,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現在很多人,不明白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什麼,多數人有個錯誤的認識,誤以為民國以後的詩叫近體詩,清末以前的詩是古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雖都是古典詩詞的一種,但在時間、用韻、格律、字數和句數等五個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一、時間。1.古體詩。古體詩,是指在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體裁。其中,古體詩中的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