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平仄和押韻來區分近體詩和古風?

2020-12-15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押韻不論平仄的七言和五言詩即可視為古風類詩,可以這樣認為嗎?你怎麼看?

不僅僅是可以這麼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規則。

古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的規則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平仄

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是有基礎格式的,這四種基礎格式中首先要求近體詩每一句都是律句,而律句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用字平仄兩字一換。

第一,平仄兩兩交替。

平仄知識我們這裡不詳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漢字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即可。唐詩肯定是以當時的古韻為主,四聲中「平」為平,「上去入」為仄,我們可以根據南宋末的平水韻大致分析。

這個我們用俗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來更容易解釋。格律詩平仄關係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如果關鍵位置的平仄出現問題,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類的,統稱為「失替」。

第二,出對句平仄相對。

第一句是「仄、平」,則第二句為「平、仄」,第三句為「平、仄」,則第四句為「仄、平」,相互之間是平仄對應的。

我們稱這為格律詩的平仄「相對」的規則,有了這個規則,我們在創作近體格律詩的時候寫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對應的平仄的字詞來寫了。

如果出現平仄不相對的情況,稱之為「失對」。

第三,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平仄要相粘。

這個也簡單,其實就是為了保證音調的承續性,如「黃河入海流」為「仄、平」,那麼「欲窮千裡目」的關鍵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如果出現平仄不同,我們稱之為「失粘」。

「失替」、「失對」、「失粘」就是近體格律詩平仄的三大錯誤,出現了這三種情況,一般就會把詩作劃入古風範疇。

押韻

格律中關於押韻的規則就是所有格律詩的韻腳必須是平聲韻,而且中途不能換韻,必須一韻到底,押韻必須嚴格在同一韻部,不能出現鄰韻通押,更加不能出現平仄互押。

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就嚴重出律,不再屬于格律詩範疇,而被歸類到古體詩,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古風。

當下有很多人喜歡創作和欣賞古詩,而這種平仄格律的規則在欣賞古詩的時候並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創作的時候就一定要注意。

我們不會平仄格律,是可以寫古風的,這沒有關係,但是一定不要把格律詩的一些稱呼用語自行標註,自曝其短。

比如寫一首絕句,想當然就在標題裡面標一個「五絕」、「七絕」,看上去古香古色,卻全然不管是否符合格律,這其實是鬧笑話的事情。

平仄格律對詩詞創作來說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要學習近體詩的創作,則是無法繞過去的一道門檻。

相關焦點

  • 近體詩的韻律平仄
    比如近體詩,平仄韻律便是門檻。想學近體詩,必須跨過這個門檻。特做此筆記,以自勉之。近體詩,是唐朝之後形成的有平仄、韻律和對帳的詩歌體裁。近體詩的名字是相對於古體詩而來。近體詩,有著鮮明而嚴格的特點,譬如對仗、平仄、韻律。
  • 五絕和五律怎麼區分?絕句一定要講究平仄和押韻嗎?
    中國古詩中的五絕和五律怎麼區分?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絕句只有四句,五絕就是五言絕句,也就是每句五字一共四句的詩,而律詩是八句,以及多於八句但還是遵守律詩格式的排律,五律就是五言律詩。不過,五絕和五律容易識別,卻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說清其特徵和格律要求,以下幾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一、絕句和律詩都一定要講究平仄、押韻嚴格嗎?
  • 要寫好中國古詩詞,如何押韻?
    這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是一樣的。而古體詩押韻的不同在於歌行這類長篇,是允許轉韻、平仄換韻等,但比詞牌轉韻要簡單明晰。古體詩轉韻的原因是明顯的——體現文章的不同層次。比如在敘事長詩中,人物對話並不能像文章一樣用「子曰」來指明,那麼如何區分不同的人講的話呢?有沒有標點符號。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近體詩並不是表面理解的近代體裁詩,是形成於初唐的一種有著嚴格格律,即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代詩歌體裁。古體詩是專指漢代、魏晉南北時期的詩歌體裁。因為有這兩種體裁的詩歌,會讓初學詩歌者形成一個誤區,而且容易被一知半解的解釋而誤導。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情畫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漢魏六朝的詩則稱為古詩(或叫古體詩、古風、往體),它一般包括文人詩及樂府古辭。
  • 詩歌韻律和平仄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 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韻》,詳見前篇「淺談古詩詞韻律」。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 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
  • 是否可以改革詩詞格律裡面的平仄和押韻要求?
    韓愈但是你說平仄,或者說近體詩的的遊戲規則,這基本上沒有改的空間了。這規則從南朝發端,經過初唐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定型,再到盛唐一批神獸的實際創造,已經成熟得臻於化境。一個成熟的東西再怎麼改革?唯一能做的,只有做減法,刪繁就簡,適應現代人駕馭文字水平低於古人的事實。
  • 近體詩分為哪兩種,如何賞析?
    近體詩分為哪兩種?這個你得看從哪個角度去分。如果從平仄關係來看的話,是不需要區分的。所有近體詩都必須遵守平仄相替、相對、相粘的規則,沒有例外。如果按照長短來分,在我們看來,基本上就是四句的絕句和四聯的律詩,因為是格律體,我們要標清楚的話,就是律絕和律詩。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 近體詩的押韻
    作者:捨得之間今天主要講講近體詩的押韻。和初學近體詩的朋友共同學習一下,如果耽誤一些其他的朋友聊天休閒,俺在此先表歉意了。對我講的內容有不同看法的朋友,請課後交流。謝謝!詩,詞,曲,歌(包括民歌,山歌,漁歌等)都是具有韻律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體裁我們稱為韻文。詩就是典型的韻文。詩是最具有音樂性的文章,不僅要求句子間節拍分明,還需要有旋律感。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一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 淺談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是什麼?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詩詞分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即近體詩是講究格律的,特別是講究平仄和對仗;古體詩是不大講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對仗。(當然,這樣講是一種很粗略的說法。)凡是詩歌,多多少少總是要講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韻,這就是一種格律;字句比較整齊(四言、五言或七言),這也是一種格律。這些因素,古體詩都是具備的,所以不能說古體詩完全不講格律。但古體詩格律的要求不像近體詩那麼嚴,即前面所說的近體詩在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四方面的要求,古體詩都沒有。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從王維、李白的五七言作品看唐朝平仄格律的發展
    不過估計這位朋友並不是問這個格律的原意,而是問王維的作品是否遵守武周時期形成的平仄格律。平仄格律規則很多,如句內平仄相替,句外相對、相粘,對仗、押韻等不一而足。而且這些規則都是在不斷修改,到杜甫時期才真正完善。王維和李白同年,比杜甫大了十幾歲。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那麼,既然近體詩有著種種規則限定,而古體詩並沒有這方面的限制,是不是意味著古體詩的創作就完全不需要遵循任何規則,創作者可以徹底「放飛自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近體詩的出現,古體詩也是在諸多詩人的不斷革新嘗試之下形成唐代之前的樣子。今天就來說說古體詩,順便再來說說唐代以後的入律古風。
  • 古人是依據什麼來創作詩詞的? 平仄如何判斷? 根據方言還是官話?
    關於這個問題,應該說描述是不夠準確的,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詩詞的平仄知識,有必要將問題分解成如下幾個小問題:1、古詩詞一定要依照平仄嗎?古詩詞,也就是古典詩詞,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曲等體裁,其中古體詩並未要求平仄,只需押韻即可,而近體詩、詞和曲則對平仄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近體詩的律詩要求最是嚴格。
  • 近體詩常識 - 儀隴新聞網
    是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對仗都有嚴格規定的詩體名。一般指依照嚴格的格式、聲律和韻律創作的古代詩歌作品。所謂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如:毛澤東《七律·長徵》: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曹操詩(古體詩)《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雖霧,終為土灰。
  • 近體詩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分為兩大類,那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    所謂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在篇幅長短、平仄安排、對仗、用韻方面有嚴格的規定,所以近體詩又稱格律詩。了解了近體詩的類別後,我們來熟悉它的格律要求。近體詩的「格律」,除了上面的「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韻、平仄、對仗,人稱「詩中三昧」。意思是說,寫詩沒有掌握這「三大要素」後寫的詩如果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像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樣的格律詩。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近體詩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