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2020-12-15 十日讀書閒話

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

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盛唐以後,由於諸多詩人的不斷探索與揣摩,詩歌的創作在字數、聲韻以及對仗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嚴密的規定,詩體的格律終於形成,格律詩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隨之這樣有著種種規則的詩體,與此前不受格律限制的詩體被人們劃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

那麼,既然近體詩有著種種規則限定,而古體詩並沒有這方面的限制,是不是意味著古體詩的創作就完全不需要遵循任何規則,創作者可以徹底「放飛自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近體詩的出現,古體詩也是在諸多詩人的不斷革新嘗試之下形成唐代之前的樣子。今天就來說說古體詩,順便再來說說唐代以後的入律古風。

一、古體詩的大致發展脈絡

自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出現以後,四言詩開始作為一種正統的詩體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歷經先秦、兩漢、魏晉,直至南朝梁,都一直有文人在創作四言詩。哪怕到南朝梁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也已經接受,此時五言詩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詩歌創作主流,但他仍然認為四言詩才是「正體」。

劉勰所言「雅潤為本」的四言詩由於其驚人的鍊字工夫,以及與此後年代的語言差異,已經無法讓更多的群體接受與傳播。漢代以後,節奏感更強,語言表達更直白,更適於傳播的,以「清麗居宗」的五言詩逐漸大行其道。

代表五言詩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古詩十九首》,它繼承了《詩經》作品「溫柔敦厚」的傳統,成為「詩言志」的重要詩教典範,我想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它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作品。

其他如七言詩、雜言詩甚至六言詩在唐代以前並沒有佔據主流。在這其中,雜言詩《詩經》中有,此前我介紹的《樂府詩集》中大量的民歌作品同樣屬於雜言詩,後來,為了簡易區分,將這些字數詩句字數不一樣的一起歸入七言古詩範圍。

二、古體詩的一些名稱和分類

想要了解古體詩,並在閒暇時進行古體詩的創作嘗試,了解古體詩的一些名稱和分類是有必要的。為方便快速了解,暫介紹以下幾個小類。

1、風、雅、頌

我們讀詩和學詩,《詩經》幾乎是必須了解的一部典籍。她是超然於其他所有詩歌作品之上的,給予後世無數文學藝術創作養分的文化瑰寶。《詩經》有3個部分,分別為《國風》、《雅》、《頌》。

《國風》系屬於西周春秋時期的各國裡巷歌謠;《雅》又分《大雅》和《小雅》,為西周都城一帶的作品,多為貴族作品,也稱為「王畿正聲」;《頌》則是屬於王室諸侯所用的祭祀歌。

2、騷體

《楚辭》,不光收錄有屈原的作品,還收錄了宋玉、淮南小山、東方朔等人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楚地的地方特色,又加之其中有屈子的代表作品《離騷》,因此此類詩體被稱為「騷體」。

所謂「風騷」,實際上正是來自於「風」和「騷」,也就是說,想要成為「風騷」之人,不懂「風」和「騷」是斷斷不可以的。

3、樂府詩

漢武帝置樂府,除機構創作外,也像西周春秋之時,從民間採集作品加以配樂,漢代及魏晉六朝樂府所錄詩歌都稱樂府,唐代以後很多詩人也以樂府為題所寫作品,不入樂,但也被併入樂府詩。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就收集大量唐代詩人所作樂府詩。

樂府詩的名稱多樣,但我們常常見到的就是諸如,詩題帶有「歌」、「行」、「樂」、「引」、「吟」、「嘆」、「怨」、「弄」、「操」、「曲」等字樣的,基本都屬於樂府詩。比如,《折楊柳歌》、《楚妃吟》、《長門怨》等等,看到這些名稱,就應該知道不是格律詩。

其他辭賦一類,比如此前我所介紹的沈約《麗人賦》、江淹《別賦》等就屬於此類,不再介紹。另外要說的就是所謂「古風」,「風」來自於《詩經》的「國風」,實際上也就是詩歌,古風,多是唐人及此後文人的作品,且以「古風」為題,與此前的「正牌」古詩區分。而且這些古風作品都還是「入律古風」,下面還將提及。

三、古體詩的押韻

所有的詩都必須押韻,如果不押韻,那麼詩也就不能稱為詩了,古體詩也一樣,只不過古體詩的用韻要比近體詩來得自由一些。

我們知道,近體詩絕大部分都使用平聲韻(其中有極少部分文人創作仄韻作品),但古體詩的韻腳字就不光用平聲韻,還使用仄聲韻,即上聲、去聲、入聲,甚至還可以換韻。我們童年就會讀的一首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就是使用的仄聲韻。同時這裡再說一下,這是一首絕句,但只能稱為古絕而非律絕,區別它們的其中一個前提,正在於是否押平聲韻。

古體詩的押韻,本來就不那麼限定嚴格,你可以從韻書的某一個韻部中找出韻腳字;也可以使用鄰韻,也就是相鄰韻部的韻腳字;甚至還可以押通韻,也就是說,韻腳字使用上聲的時候,你還可以使用去聲來進行通押。

近體詩的創作中,是要避免韻腳字重複使用的,但是古體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上面用一個韻腳字,下面你若是找不到合適的韻腳字,還可以將上面的韻腳字拿過來使用。

四、古體詩的平仄

沒有接觸過詩詞格律的朋友,與古時的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體詩才講求格律,古體詩不存在平仄一說,其實根據一些文人的考據,古體詩也同樣講求平仄,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中國抑揚頓挫的文字讀音特點,決定了人們一定會發現其中的節奏之美。

當然,並不是說唐以前的人們也講求平仄,就意味著他們也有諸多對於平仄的規定。相對來說,他們的平仄就比較簡單了。先來看一首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怨歌行》,其中有這樣幾句:

A蛾眉本多嫉,

B寒霜依玉除,

C苔生履處沒,D草合行人疏。

4句的平仄情況分別為: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我們可以看到這4句的後3字,即所謂「三字尾」,平仄情況分別為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在這裡面,平平平是我們在古詩中常常見到的,被稱為三平調。至於到了唐代,李白等人的古體詩作品更是能夠常常見到這這種三字尾。也就是說,我們判斷一首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如果看到這種典型的三平調,它一定是一首古體詩。

當然,我們看古體詩的平仄情況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使用這樣的三字尾,其中最大的一個目的是讓我們在讀詩,特別是讀唐詩的時候能夠更好地對詩作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如果創作古體詩,未必一定需要按如此的三字尾,因為沒有一個時代有這樣的要求。

五、入律古風

到了唐代,特別是盛唐之後,詩律逐步嚴密,詩人們創作古體詩,已經無法避免地受到格律的影響,於是創作出來的古體詩都已經帶有格律詩的特徵,因此才有所謂「入律古風」一說。

入律古風的作者,全詩都可能使用律句,但是人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就判斷出入律古風與律詩的區別:1是入律古風的詩句數不定,律詩為8句,入律古風也許是6句,也許是14句;2是入律古風既用平聲韻,又用仄聲韻,有的甚至平仄交替;3則更好判斷,雖然用律句,但不使用黏對。

因此這裡又有了一個區別古體詩與近體詩的特點:詩的句數以及是否使用平仄交替的韻腳字。由於一部分詩人在創作古體詩的時候,不光基本全部使用律句,還使用黏對,且出句與對句平仄能夠完全對立,因此還是需要看詩句數以及是否平仄韻交替。另外,一般情況下,唐代以後的古體詩,以七言古詩入律較為普遍,五言古詩入律的相對較少。

所謂入律古風,是在格律形成之後才出現的,因此我們讀到的帶有「古風」字樣的基本上都是唐代以後的作品,所以我們最主要區分的還是唐代的作品,而在比如《唐詩三百首》中,很多作品就不屬于格律詩(包括律詩和律絕),而算是「古風」作品,如果再將唐代的樂府詩算進來的話,古體詩是佔有不少篇幅的。

六、小結

關於古體詩,相對來說,創作還是相當自由的,我們可以將上面的幾條回顧一下:1是創作古體詩,可以用五言、七言,甚至可以用四言;2是創作篇幅不限,可以用8句,也可以用10句甚至更多;3是押韻的時候自由度極高,可以用本韻,也可以使用鄰韻和通韻,但必須押韻;4是平仄情況根據自己的需要,可以用上面列出的三字尾,同樣也可以自行創作。

另外,像入律古風這類的作品,雖然數量極多,但也是唐代以後的作品,對於古體詩的創作,也從來沒有這樣的律句要求;同時,唐代文人在創作古風作品時,還會刻意使用拗句,這一點也是屬於可有可無的。

最後,古體詩的對仗也沒有任何的限定,創作古體詩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使用,那也只是為了讓這首作品更有韻味,與格律無關,而且在使用對仗的時候,不必在意是否有重字、是否合掌。

總而言之,創作古體詩,最重要的一點是:隨性自然,有感而發。不必刻意追求辭藻的華麗,創作出一首純樸自然的古體詩,若是再帶有一絲古意,就已經是成功的作品了。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

相關焦點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我們習慣於把民國以前的詩叫做「古詩」或「古詩詞」,廣義上說的「古詩」叫做舊體詩,舊體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古風」或者狹義的「古詩」稱為古體詩,這是相對於近體詩來說的。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一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有一個詞叫詩語,意思是詩的語言。對於每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了解這些「詩語」,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鑑賞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層樓!【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 怎樣從零基礎開始學填一闋詞(附例)?
    怎樣從零基礎開始學填一闋詞?除了在用韻方面寬鬆一些之外,詞牌是比格律詩更加嚴格的格律體。初學者有個誤區,會認為格律詩要求嚴謹,字數限定,文思表達很難套入那些條條規規,所以對於新詩人來說,格律詩(近體詩)一直是他們反對「鐐銬」的首當其衝。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發源於南朝,律 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 聯、第四聯為結句。
  • 什麼是古風式的律詩?崔顥黃鶴樓是古風式律詩嗎?
    我們在學習詩詞創作時,會注意到格律詩的幾個重要的規則。但是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不少不完全符合律詩規則的詩,也被稱為律詩,例如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 如何從平仄和押韻來區分近體詩和古風?
    有朋友提問:押韻不論平仄的七言和五言詩即可視為古風類詩,可以這樣認為嗎?你怎麼看?不僅僅是可以這麼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規則。古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平仄格律的規則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平仄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是有基礎格式的,這四種基礎格式中首先要求近體詩每一句都是律句,而律句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用字平仄兩字一換。
  •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在吟誦古體詩時,要把文體的風格讀出來才行。「古體詩」是對「近體詩」產生以前的一切詩體的統稱,古體詩按照不同詩體源流及與音樂的關係分,可以分為「謠諺體」、「詩經體」、「騷體(楚辭體)」、「古風」(或稱「古詩」)、「樂府」等。按照字數而論,可以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按照風格內容論,可以分為詩、歌、行、歌行、引等等。
  • 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有哪幾種分類?
    律體絕句(以下簡稱律絕)押韻必須押平聲韻,古體絕句(以下簡稱古絕)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4、定律。律絕必須遵循格律的規則,古絕則不遵循格律規則。3、律體絕句的形成自齊梁以來,詩歌逐漸律化,絕句這種詩歌形式,也隨之一起律化,到盛唐時,律詩的形式成熟,絕句受律詩的影響,大多數也遵循了平仄粘對的格律規則,形成了今天最常見的律絕。
  • 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這裡老街說一說七絕中的「古體詩」。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真相和原因是這樣的:第一:如果用唐詩的規則來分析漢代、魏晉的詩歌,會發現根本沒有遵循嚴格的格律,這是因為魏晉南北朝之前是屬於古體詩,而唐詩大部分屬於近體詩。第二:即使唐詩中也有大量的古體詩,也可以不遵守格律規則。而且從古代民歌提煉發展的詩也不一定非要遵守格律。
  • 古風:滕王閣,琵琶行,長恨歌,從聲律平仄再看古風之美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後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講究。根據這一點,古體詩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純粹的古風,一種是入律的古風。一、純粹的古風純粹的古風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過,唐以後有些詩人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有意和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儘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
  • 詩的種類和字數: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今體詩
    (一)古體詩;(二)今體詩 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 今體詩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律絕還是古風
    我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看這首「之一」到底是律絕還是古絕。 一首詩是否格律詩,肯定得從格律詩的要求來對應。出律就不是律絕,而是古絕。 而格律詩中的絕句格式要求無非兩點:平仄格式(替對粘),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