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
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盛唐以後,由於諸多詩人的不斷探索與揣摩,詩歌的創作在字數、聲韻以及對仗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嚴密的規定,詩體的格律終於形成,格律詩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隨之這樣有著種種規則的詩體,與此前不受格律限制的詩體被人們劃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
那麼,既然近體詩有著種種規則限定,而古體詩並沒有這方面的限制,是不是意味著古體詩的創作就完全不需要遵循任何規則,創作者可以徹底「放飛自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近體詩的出現,古體詩也是在諸多詩人的不斷革新嘗試之下形成唐代之前的樣子。今天就來說說古體詩,順便再來說說唐代以後的入律古風。
一、古體詩的大致發展脈絡
自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出現以後,四言詩開始作為一種正統的詩體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歷經先秦、兩漢、魏晉,直至南朝梁,都一直有文人在創作四言詩。哪怕到南朝梁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也已經接受,此時五言詩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詩歌創作主流,但他仍然認為四言詩才是「正體」。
劉勰所言「雅潤為本」的四言詩由於其驚人的鍊字工夫,以及與此後年代的語言差異,已經無法讓更多的群體接受與傳播。漢代以後,節奏感更強,語言表達更直白,更適於傳播的,以「清麗居宗」的五言詩逐漸大行其道。
代表五言詩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古詩十九首》,它繼承了《詩經》作品「溫柔敦厚」的傳統,成為「詩言志」的重要詩教典範,我想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它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作品。
其他如七言詩、雜言詩甚至六言詩在唐代以前並沒有佔據主流。在這其中,雜言詩《詩經》中有,此前我介紹的《樂府詩集》中大量的民歌作品同樣屬於雜言詩,後來,為了簡易區分,將這些字數詩句字數不一樣的一起歸入七言古詩範圍。
二、古體詩的一些名稱和分類
想要了解古體詩,並在閒暇時進行古體詩的創作嘗試,了解古體詩的一些名稱和分類是有必要的。為方便快速了解,暫介紹以下幾個小類。
1、風、雅、頌
我們讀詩和學詩,《詩經》幾乎是必須了解的一部典籍。她是超然於其他所有詩歌作品之上的,給予後世無數文學藝術創作養分的文化瑰寶。《詩經》有3個部分,分別為《國風》、《雅》、《頌》。
《國風》系屬於西周春秋時期的各國裡巷歌謠;《雅》又分《大雅》和《小雅》,為西周都城一帶的作品,多為貴族作品,也稱為「王畿正聲」;《頌》則是屬於王室諸侯所用的祭祀歌。
2、騷體
《楚辭》,不光收錄有屈原的作品,還收錄了宋玉、淮南小山、東方朔等人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楚地的地方特色,又加之其中有屈子的代表作品《離騷》,因此此類詩體被稱為「騷體」。
所謂「風騷」,實際上正是來自於「風」和「騷」,也就是說,想要成為「風騷」之人,不懂「風」和「騷」是斷斷不可以的。
3、樂府詩
漢武帝置樂府,除機構創作外,也像西周春秋之時,從民間採集作品加以配樂,漢代及魏晉六朝樂府所錄詩歌都稱樂府,唐代以後很多詩人也以樂府為題所寫作品,不入樂,但也被併入樂府詩。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就收集大量唐代詩人所作樂府詩。
樂府詩的名稱多樣,但我們常常見到的就是諸如,詩題帶有「歌」、「行」、「樂」、「引」、「吟」、「嘆」、「怨」、「弄」、「操」、「曲」等字樣的,基本都屬於樂府詩。比如,《折楊柳歌》、《楚妃吟》、《長門怨》等等,看到這些名稱,就應該知道不是格律詩。
其他辭賦一類,比如此前我所介紹的沈約《麗人賦》、江淹《別賦》等就屬於此類,不再介紹。另外要說的就是所謂「古風」,「風」來自於《詩經》的「國風」,實際上也就是詩歌,古風,多是唐人及此後文人的作品,且以「古風」為題,與此前的「正牌」古詩區分。而且這些古風作品都還是「入律古風」,下面還將提及。
三、古體詩的押韻
所有的詩都必須押韻,如果不押韻,那麼詩也就不能稱為詩了,古體詩也一樣,只不過古體詩的用韻要比近體詩來得自由一些。
我們知道,近體詩絕大部分都使用平聲韻(其中有極少部分文人創作仄韻作品),但古體詩的韻腳字就不光用平聲韻,還使用仄聲韻,即上聲、去聲、入聲,甚至還可以換韻。我們童年就會讀的一首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就是使用的仄聲韻。同時這裡再說一下,這是一首絕句,但只能稱為古絕而非律絕,區別它們的其中一個前提,正在於是否押平聲韻。
古體詩的押韻,本來就不那麼限定嚴格,你可以從韻書的某一個韻部中找出韻腳字;也可以使用鄰韻,也就是相鄰韻部的韻腳字;甚至還可以押通韻,也就是說,韻腳字使用上聲的時候,你還可以使用去聲來進行通押。
近體詩的創作中,是要避免韻腳字重複使用的,但是古體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上面用一個韻腳字,下面你若是找不到合適的韻腳字,還可以將上面的韻腳字拿過來使用。
四、古體詩的平仄
沒有接觸過詩詞格律的朋友,與古時的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體詩才講求格律,古體詩不存在平仄一說,其實根據一些文人的考據,古體詩也同樣講求平仄,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中國抑揚頓挫的文字讀音特點,決定了人們一定會發現其中的節奏之美。
當然,並不是說唐以前的人們也講求平仄,就意味著他們也有諸多對於平仄的規定。相對來說,他們的平仄就比較簡單了。先來看一首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怨歌行》,其中有這樣幾句:
A蛾眉本多嫉,
B寒霜依玉除,
C苔生履處沒,D草合行人疏。
4句的平仄情況分別為: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我們可以看到這4句的後3字,即所謂「三字尾」,平仄情況分別為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在這裡面,平平平是我們在古詩中常常見到的,被稱為三平調。至於到了唐代,李白等人的古體詩作品更是能夠常常見到這這種三字尾。也就是說,我們判斷一首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如果看到這種典型的三平調,它一定是一首古體詩。
當然,我們看古體詩的平仄情況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使用這樣的三字尾,其中最大的一個目的是讓我們在讀詩,特別是讀唐詩的時候能夠更好地對詩作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如果創作古體詩,未必一定需要按如此的三字尾,因為沒有一個時代有這樣的要求。
五、入律古風
到了唐代,特別是盛唐之後,詩律逐步嚴密,詩人們創作古體詩,已經無法避免地受到格律的影響,於是創作出來的古體詩都已經帶有格律詩的特徵,因此才有所謂「入律古風」一說。
入律古風的作者,全詩都可能使用律句,但是人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就判斷出入律古風與律詩的區別:1是入律古風的詩句數不定,律詩為8句,入律古風也許是6句,也許是14句;2是入律古風既用平聲韻,又用仄聲韻,有的甚至平仄交替;3則更好判斷,雖然用律句,但不使用黏對。
因此這裡又有了一個區別古體詩與近體詩的特點:詩的句數以及是否使用平仄交替的韻腳字。由於一部分詩人在創作古體詩的時候,不光基本全部使用律句,還使用黏對,且出句與對句平仄能夠完全對立,因此還是需要看詩句數以及是否平仄韻交替。另外,一般情況下,唐代以後的古體詩,以七言古詩入律較為普遍,五言古詩入律的相對較少。
所謂入律古風,是在格律形成之後才出現的,因此我們讀到的帶有「古風」字樣的基本上都是唐代以後的作品,所以我們最主要區分的還是唐代的作品,而在比如《唐詩三百首》中,很多作品就不屬于格律詩(包括律詩和律絕),而算是「古風」作品,如果再將唐代的樂府詩算進來的話,古體詩是佔有不少篇幅的。
六、小結
關於古體詩,相對來說,創作還是相當自由的,我們可以將上面的幾條回顧一下:1是創作古體詩,可以用五言、七言,甚至可以用四言;2是創作篇幅不限,可以用8句,也可以用10句甚至更多;3是押韻的時候自由度極高,可以用本韻,也可以使用鄰韻和通韻,但必須押韻;4是平仄情況根據自己的需要,可以用上面列出的三字尾,同樣也可以自行創作。
另外,像入律古風這類的作品,雖然數量極多,但也是唐代以後的作品,對於古體詩的創作,也從來沒有這樣的律句要求;同時,唐代文人在創作古風作品時,還會刻意使用拗句,這一點也是屬於可有可無的。
最後,古體詩的對仗也沒有任何的限定,創作古體詩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使用,那也只是為了讓這首作品更有韻味,與格律無關,而且在使用對仗的時候,不必在意是否有重字、是否合掌。
總而言之,創作古體詩,最重要的一點是:隨性自然,有感而發。不必刻意追求辭藻的華麗,創作出一首純樸自然的古體詩,若是再帶有一絲古意,就已經是成功的作品了。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