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2020-12-17 蘇家酒窖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

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在吟誦古體詩時,要把文體的風格讀出來才行。

「古體詩」是對「近體詩」產生以前的一切詩體的統稱,古體詩按照不同詩體源流及與音樂的關係分,可以分為「謠諺體」、「詩經體」、「騷體(楚辭體)」、「古風」(或稱「古詩」)、「樂府」等。按照字數而論,可以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按照風格內容論,可以分為詩、歌、行、歌行、引等等。

上篇提到,常見的古體詩文體是:四言詩、楚辭、樂府、五古、歌行等。本文就帶大家了解這五種詩體的不同吟誦要求。

詩經

四言詩的吟誦要做到節奏均勻。四言的代表作品集《詩經》,就是鐘鼓之音,是禮樂文化的象徵。

在先秦時期,「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教材出現在學生的課堂上,也曾成為不同國家之間外交、溝通的媒介。《詩經》記述了上下三百多年的歷史,縱橫了十幾個國家、地區,作者上到天子,下到百姓,但凡心內有所感悟,皆發言為詩。描寫的場合有尊貴的天子祭祀,有恩愛的夫妻日常,有依節令的農耕生活,有同仇敵愾的決心。包含了社會百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吟誦《詩經》時,要讀出中正平和、溫文有禮的感覺。我們以《國風·周南·桃夭》為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

《桃夭》以桃花起興,寫桃花顏色鮮豔,像火一樣,「夭夭」疊字,看得人心裡暖暖的。盛開的桃花,像極了女子出嫁時興奮又羞澀的臉頰,人面桃花,兩相輝映。以桃花喻美人,希望她在盛開的年齡裡,迎來好的歸宿。在美人出嫁時,祝福她的婚後生活,希望她夫妻生活和諧美滿;桃樹會結出豐碩、甜美的桃子,象徵著女子可以與丈夫共同孕育新的生命;桃樹枝繁葉茂、茂密成蔭,眼前雖然是兩個新人,經過不斷地綿延繁嗣,會成為一個新的家族。

了解了《桃夭》的內容,我們就可以一起來吟誦它了。《詩經》是押韻的,朗讀時一定要注意讀出尾字的韻腳,類似於「華」、「家」、「蓁」、「人」等字,就必須將尾音腔化,讀出和諧、歡樂的氛圍。

而「實」字、「室」字等入聲字,在讀的時候就一定要短促,將它們快速的讀出。通篇讀下來,體現「入短韻長」的原則。

桃夭

《詩經》之後,誰又是將詩篇流傳至今的第一人呢?屈原當之無愧。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詩人,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作品別集——《楚辭》。

楚辭體在吟誦時候的典型特徵就是曼聲長吟,虛字拖長。《楚辭》是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抒發著強烈的個人情感。而且由於楚語是旋律性語言,北方人聽不慣,所以古人時常覺得楚歌悲傷。

《楚辭》中的一些篇目是有祭祀性質的。比如《九歌》中的許多篇章,都是祭祀樂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已經無法得知楚人如何吟唱,而今,只能將《楚辭》作為文學性詩篇。

屈原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樂府。

樂府詩的歌唱性很強。在古代,樂府是用來唱的,而不是吟的,有比較明確的樂音和相對明確的節奏。樂府分為很多種,有橫吹曲、鼓吹曲、郊廟歌、相和歌等等,每一種都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相應的樂府知識,拿到一首樂府要知道他具體是哪一類。

比如《將進酒》屬於鼓吹曲,是軍樂。軍樂的特點是有節奏。

五古詩的吟誦要做到節奏均勻、沉穩簡樸。五言古體詩,本身就比較古樸,沒有那麼多繁複的意象。詩體風格以高古雄渾為主,有的也氣體幽靈,風流蘊藉、託辭溫厚。無論是比興寄託,還是以文為詩,五言古體詩是最能體現文人的特徵的詩體。在吟誦時,對於平仄不是很講究。但在平仄之外,對於聲母、韻母、聲調的搭配很有講究。也體現了作者對於音樂的感知。

樂府

歌行體的吟誦要做到節奏均勻、快速流暢。大家可以去網上找徐健順先生吟誦的《將進酒》聽一下,感受一下歌行體吟誦的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這些之外,還有一種情況需要單獨注意:如果遇到古體和格律摻雜在一起的詩文,要如何進行吟誦呢?

唐朝以後,格律體大興,很多人作古體詩的時候受到格律詩的影響,雖然體裁是古體詩,但是也有些句子符合格律。比如古絕體,它是絕句詩,且通常是五絕,押仄聲韻;但除了每句的第五個字是仄聲以外,前面的四個字都符合格律,比如《春曉》《尋隱者不遇》等。這種要怎麼吟誦呢?

春曉

在這方面,並沒有學者給出過嚴謹的結論。小編個人建議按照古體詩的風格進行吟誦,同時分析一下,看看那些合格律的詩句的平長仄短是不是有意義,有意義的,可以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來進行吟誦。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寫古體詩應該如何押韻?
    現代詩不要求押韻,但如果要寫古典詩詞,押韻是最基本的條件,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什麼是押韻為了讓詩讀起來有循環往復的和諧感,我們在特定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會使用讀音相近的字,這就是押韻。寫詩是如何押韻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同體裁押韻的規則也有所不同。一.古體詩古體詩的韻腳可以押平聲,也可以押仄聲。除了漢代流行的柏梁體句句押韻之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單數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偶數句則必須押韻。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又 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 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首先捋清楚幾個概念。從大的方面來講,詩歌包含了所有詩詞文體,不論是現代詩、古代詩、還是古代詩中的近體詩、古體詩,甚至國外的「poem」,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詩歌。你可以隨心所欲,寫不押韻的短句分行,但是不好意思,你的東西無論多麼優美,多麼難得,都不能稱之為詩。現代詩和古詩詞的區別就在于格律的完全背叛,然後格律的拋棄不代表可以拋棄押韻。詩是精煉的,有節奏感的適合吟誦的韻文。
  • 同樣是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屈原·離騷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這便是詩的起源。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1、格律詩以前的古體詩下面會說道格律詩出現的時間是在齊梁時期,這以前的詩人不知平仄四聲,因此也不存在格律的講究,所以以前的詩統稱為古體詩。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魏晉詩歌都是古體詩,一直到齊永明之前所有的詩都是古體詩。
  • 詩的種類和字數: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今體詩
    (一)古體詩;(二)今體詩 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 今體詩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
  • 很多人都好奇,如何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
    我覺得吧,想要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最主要的是讀,然後就是體會前人的作品,最後在尋找靈感,或是一氣呵成,或是前後斟酌慢慢修改。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讀的多了,慢慢地就有感覺了,不是說作詩的感覺,而是對詩的感覺,起碼可以感覺出什麼是唐詩、什麼是宋詞。我覺得想要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什麼的,首先還得多讀多記,很多時候,讀得多了,會有一種語感,我覺得這種語感特別重要。就好像是燭光晚餐裡面的玫瑰花,不是必須,但是有了之後效果會更好。
  •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了解了中古音的知識,有很多小夥伴肯定想知道,我到底要學習中古音吟誦還是普通話吟誦呢?中古音的韻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定的區別。也意味著學習的人們站在了學習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和取捨。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
  • 羅書華:散文概念源流論:從詞體、語體到文體
    它不同於與駢文、韻文或者小說、詩、戲曲相併對稱的「散文」,它與「對文」並列對立。它的言說對象不是文體,不是語體,而是詞體,是有關近義詞的結構和表義方式。所謂「對文」,指的是兩個或多個義近的詞語在一句話中或上下兩句話相連或相對而出,由於對比的存在,兩個詞的差別得到強調。《詩·墉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毛詩·大雅·公劉》:「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 詩詞家教你「以古體詩寫新生活」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5月18日,詩詞家朱復融做客廣州市少年宮,為少年兒童舉行了一場題為「以詩育心 播撒種子——以古體詩寫新生活朱復融提出,當代詩詞一定要切入生活的基本面,闡述詩並不在遠方,多在身邊。他講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詩意,比如通過對家庭生活的觀察,甚至做飯做菜等等,都可以在廚房裡面捕捉詩意,從中尋找生活之趣,讓藝術的溫曖演化成人生的獨特風味。為什麼要寫古體詩呢?
  •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之前的課程裡,講到了吟誦的讀書規律和基本知識點,準備工作做完了,現在可以帶領大家接觸詩詞格律了。我將用接下來三篇文章的內容,給大家介紹詩詞格律。格律是一個專有的名詞,它是指唐朝以後出現的一種詩的形式結構的一個固定模式。它正式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培德一席談 | 吟誦與律動,讓詩心和童心相映
    《吳越春秋》中記載了最早可稱之為二言詩的《彈歌》,描繪的是在自然中的狩獵的場景: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同「肉」)我們可以試著用肢體語言,形象地表達出詩裡描述的場景,使場景更可視化。腳踏大地,斷竹而歌。同時,可試著依字行腔,唱出節奏。孩子們都很喜歡有韻律感的聲音。
  • 南粵基層教師摘古體詩創作桂冠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全國詩歌大賽揭曉 南粵基層教師摘古體詩創作桂冠   以詩寄情,歌頌時代精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大賽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鼓勵參賽者們用詩歌創作來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歌頌華夏兒女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堅持抗爭的精神,展現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畫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篇章,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