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2020-12-22 蘇家酒窖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

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

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那麼之前,我國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呢?

估計很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中國古人,用的是吟誦。

我們見過很多圖,詩人們都在行吟。比如《太白行吟圖》、《白居易行吟圖》、《春園吟詩圖》等等。

《史記》裡面說:屈子行吟澤畔。唐代的李商隱說: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宋代的蘇軾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些文字記載,無不告訴我們,古人是在吟詩。

那什麼是吟誦呢?簡單地下一個定義,就是中國古代傳統讀書方法。

吟誦的目的,徐建順先生說,是:「別文體,守規矩,重聲韻,達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養性,以文化人。」

這聽起來特別唬人,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把古人的聲音一部分還原,與古人相通,與作者相通。

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裡的讀音是可以傳遞情感的。哪怕是同一句話,不同的語氣也會傳達不同的思想。比如說簡單的一句「你吃飯了嗎?「。這句話,如果是小姑娘問自己喜歡的小哥哥,一定是情意綿綿的,輕柔柔的問一聲,」你吃飯了嗎?「。同樣,這句話如果是母親問自己遠行的遊子,一定是飽含著四年,隔著電話問一句」你吃飯了麼?「。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在路上打個招呼問一句」你吃飯了麼?「肯定是聽過就忘。

聲音可以達意。這是否與很多小夥伴的語音學知識發生了衝突?在西方的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索緒爾提到任意性原則:語音和語義無關係。也就是說,語音和語義之間,是割裂的。

但有一個現實情況一直存在,那就是不同國家的語言系統是完全不同的。

傳統文字學指出:「形旁表意,聲旁表義」,漢字是音形意三位一體的文字,這是我們受到的教育。

中國的漢字裡,一類是象形,一類是形聲。指事和會意只是象形的一個複雜化,還是象形。假借和轉注只是一個用法,所以漢字實際就這麼兩類:象形和形聲。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漢語上古音的字的語音和語義關係是非常密切。許慎《說文解字》對形聲字的定義:「指事為名,取譬相成」。

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這是現在語言學裡已經承認的事實。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語音這部分學習藉助了拼音。那為什麼用拼音的方法學漢字呢?因為有專家說:形聲的語言是落後的,我們要像西方學習,學拼音。比如向朝鮮學習。

在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詔》,裡面提到:「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大家可以去看看現在的朝鮮文字,就是典型的拼音文字,只是構形還有點像漢字。而這樣放棄拋棄象形,使用拼音的原因也提到了,要容易學、容易用。

同時學習拼音也拋棄了很多東西。比如現在的韓語,同樣的讀音對應了很多很多的含義,經常會被搞混。韓國的法學生在學習嚴謹的法典的時,經常吐槽,真的是一團糟。

我們不會有這種現象。象形字是音形義一體,是複雜的象形。我們一個字教下去,音形義全有了。所以中國的文化典籍的傳承功能特別強,內涵豐富。但是我們的一個劣勢是不容易學,不容易用。

可是現在回頭看看,我們的古人不是學的很好嗎?

我們古代幾千年能那麼順暢的把漢字學下來?因為我們有一套讓它變得容易學容易用的方法。這套方法首當其衝的便是吟誦。

當然不止是吟誦,還有別的一些方法。比如,近體詩、蒙學等。但自從百年以前引進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的歷史文化,漢詩文就只剩下字義了。失去了音義的漢詩文,不僅不再美麗,而且意義不完整。

沒有音義的漢詩文,首先不再美麗,而且意義不完整。少了音義,你能保證剩下的這一部分(字義)是正確的嗎? 一個人本來是健全的有兩條腿,現在就剩一條腿了,你能保證他走得好嗎?你能保證他的這條腿跟別人一樣嗎?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三字經》裡的內容,告訴我們要會讀書。

那如何讀書呢?就是要讀出詩文本來的聲音。失去了聲音的漢詩文失去了靈魂。

吟誦讓我們回到漢語本身,回到漢字,漢語,漢詩,漢文。回到他本來的樣子,揭開語音的意義,重現漢詩文的瑰麗世界。

確實,有同學會說,漢字的讀音一直在演變。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包括現在,語音還在變化。雖然現代漢語幾經改變,但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音義。

你看,語言文字沒有改變。如果當聲音被放大了。而聲音本來就是有意義的,這部分內容被放大了,音義自然變大了。

漢詩文的意義是由音義和字義兩部分構成的,音義非常重要,他在整個漢詩文的含義當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是不能丟失的。

所以,我們要學吟誦。通過吟誦,找回詩文的真實面貌。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了解了中古音的知識,有很多小夥伴肯定想知道,我到底要學習中古音吟誦還是普通話吟誦呢?中古音的韻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定的區別。也意味著學習的人們站在了學習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和取捨。
  • 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情懷
    背誦非常重要,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空口去談,是沒有意義的,你要使你讀的書,成為你精神血肉的一部分,你要把它背下來。有個小女孩,由父母帶著來學詩。我說,你背首詩吧。於是她背,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鬢毛衰。她的父母很不好意思,因為覺得她背錯了。
  • 雅典吟誦:最好的詩歌教育
    張本義說,吟誦,即吟詠誦讀,是中國古典詩文特定的展讀方式。它首先是一種學習方法,其次是古人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吟,即小聲哼念;詠,即詠唱,將聲音拉長,並以旋律美化之;誦,即對字詞音調有節制地念出其抑揚聲調和徐緩節奏。前人在展讀一篇詩文時,往往夾吟夾誦,而詠唱歌詩是更高級別的詩歌展讀形式。
  • 我們在國學春晚吟誦
    2月16日大年初一晚21點30分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播出了一臺國學春晚節目—<國學公開課2018之—天地人和>其中的開場節目《歲寒三友》邀請了凱博學校國學部楊翊韜和高楠卓兩位同學吟誦了配樂唐詩《松》優美的旋律,純淨的聲音
  • 吟誦,讓古詩文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在徐健順看來,餘先生的曼吟回唱就是吟誦,這是漢詩文的讀法,是其固有的聲音、本來的聲音、傳統的聲音。幾千年來,漢詩文就是這樣的聲音,它是漢詩文的活態。「但現在我們只知讀音,不知讀法。」「吟誦的採錄工作仍在進行。我們估計,尚在的吟誦老先生有數千人,分散在民間,並以每天數名的速度離開我們。」徐健順不無感慨。2010年,「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被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辦重大課題指南。
  • 小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基於此種變化,孩子們高中之前學習《論語》的意義何在呢?那麼像上面視頻當中,剛剛六歲多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帶著大家讀《論語》,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重建十策》中提出了一種觀點,就是要認清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國家意義與教育價值。所謂國家意義,就是指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特有的優秀精神品質,對於民族的延續、國家的存亡有著特別重要的國家意義和民族利益。
  • 中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3、吟誦調和虛字聲音分析參考徐健順教授著作《普通話吟誦教程》(下)。4、一個小時全篇至少吟誦兩遍,同時講完十六章,容量巨大極其燒腦。但也造成有的孩子吃不消而興味索然。 下面是講座的過程:在講座前有七分鐘的吟誦、背誦表演(我發了視頻),表演完之後我說:在吟誦的聲音裡,有古詩文一半的生命。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專家對客家話吟誦的肯定,給了梅州客家話吟誦人極大的鼓舞。中華吟誦學會副秘書長朱立俠博士代表中華吟誦學會聘請幸勇、謝梅興、葉增興為「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不過,如今梅州只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依稀記得舊時老師傳授的吟誦方法和聲韻,因此,傳承和發展客家話吟誦迫在眉睫。  ●幸勇 文/圖  吟誦是古人作詩方式  古人以吟誦創作和欣賞詩文。
  • 《鳥鳴澗》吟誦案例
    吟誦,是古代漢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十多年來,親近母語一直致力於將吟誦重新帶回小學的古詩文教育中,重塑古詩文教學;2010年與徐健順老師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套小學古詩文吟誦教材《我愛吟誦》(2019年第四版面世);開辦吟誦教學工作坊,開設吟誦種子教師群,努力搭建寬廣的平臺,與積極探索吟誦教學的母語教師共同學習、研討、交流、分享。
  • 初識吟誦| 《三字經》,媽媽們的親子共度課程好禮
    孩子們學習弟子規  孩子們學子拱手禮  萌習團的孩子們著漢服吟誦弟子規  吟誦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吟誦是中國漢語古詩文的活態。在吟誦中,包含了很多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這些意義也是附著詩文一起流傳的。  吟誦是寫詩的重要入門途徑  在古代,「讀書」是上學的代稱,「讀書人」是文人的代稱,因為「讀」是學習文化的基本方法。
  • 古文典籍中的「吟誦」
    簡單來說,就是用大白話代替之前的書面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言文來寫文章,這個文化事件被歷史學界稱作「白話文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3年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更直接波及到我們延續了3000多年的傳統讀書方法——吟誦。從那個時候起,「吟誦」被人為的貼上了封建、落後、毫無道理的標籤,被視為應該摒棄的文化。
  • 徐健順:吟誦是漢詩文傳統唯一的誦讀方式
    因為它是對的,漢語古詩文只能用吟誦來表達。」談及吟誦,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認為它不僅僅是誦讀方式,還是創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養生方式,是漢文化的意義承載方式和傳承方式,是中國式讀書法,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  中國自古讀書皆吟誦  「今天的傳統吟誦,還有最後的一點點,幾年之後,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讀書方式,就將基本消失。
  • 名家講堂丨徐健順教授吟誦教程五:《中古音的韻母及其意義》
    《吟誦教程》5《中古音的韻母及其意義》內容摘要 中古音的韻母與現代漢語相比,其發音和分類有變化,但是變化不太大。中古音韻母的意義,主要在於韻腹和韻尾的特性。韻腹韻尾長。韻腹分為開口音:a o e,閉口音:i(齊齒呼)u(合口呼)v(撮口呼)。
  • 和詩以歌 成都杜甫草堂童聲吟誦開啟肯德基四點半小課堂
    伴隨著情緒的變化,她將聲音與韻律結合起來大聲誦讀,詩文便有了抑揚頓挫的起伏之感。在如此吟誦中,古詩的畫面似乎是動態的,杜甫對於有客來訪的欣喜,「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中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仿佛都如在眼前。
  • 吟誦,讓古典詩歌生命延續
    目前中國正在提倡吟誦,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過,有些年輕人沒聽過古人吟誦,常把吟誦與朗誦或歌唱混為一談。雖然唱歌很好聽,有節拍、韻律,學起來也更加容易,但那並非傳統的吟誦。  中國的傳統吟誦是結合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特色,經過一個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所形成的一種吟誦的音調,雖然現在聽來會覺得奇怪、甚至於單調,但是卻為中華民族所獨有。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色  中國語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獨體單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語言。比如,我們說「花」,屬於單音,一個聲音;獨體,一個方塊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節組成的。
  • 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速寫...
    吟誦晚會現場再見詩仙應未晚。近日,2020年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在綿州大劇院舉行。來自市內外的300餘名吟誦傳承者用吟誦的方式,讓市民們重新認識了詩仙李白。從2015年,綿陽吟誦學會成立至今,越來越多吟誦傳承者參與到其中,讓吟誦在最大範圍得到了傳播傳承。29首詩歌 重新認識李白「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在四川省吟誦學會王傳聞先生一首李白《聽蜀僧濬彈琴》的演繹下,整臺演出正式開始。
  • 中學語文吟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每一首詞抓住一兩個重點的地方,從聲音當中去品析就可以了,因為他們到了九年級還要去學習,到了高中他們還要去學習,又因為我們語文吟誦要從這些聲音和主題回到中華文化精神,最後歸結到立德樹人。韋老師覺得如果這樣可行的話,可以在教學當中再試一試,再上一上看看,有沒有新的收穫、新的體會。再次感謝韋老師!向您學習!
  •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詩經四言詩的吟誦要做到節奏均勻。四言的代表作品集《詩經》,就是鐘鼓之音,是禮樂文化的象徵。五古詩的吟誦要做到節奏均勻、沉穩簡樸。五言古體詩,本身就比較古樸,沒有那麼多繁複的意象。詩體風格以高古雄渾為主,有的也氣體幽靈,風流蘊藉、託辭溫厚。無論是比興寄託,還是以文為詩,五言古體詩是最能體現文人的特徵的詩體。在吟誦時,對於平仄不是很講究。但在平仄之外,對於聲母、韻母、聲調的搭配很有講究。也體現了作者對於音樂的感知。
  • 吟誦|《長恨歌》吳語X粵語 清末民國吳語吟誦原貌重現 |吳語公眾號
    吟誦,是古代私塾特有的學習古詩文的方式。在古代,吳語區各地吟誦文化非常發達,最為出名的就有例如常州吟誦。吳語君以前給大家推送過一些吳語吟誦的資料,如(直接點擊即可查閱):語言大師趙元任 示範吳語吟誦古詩詞【常州吟誦】吳語吟誦-常熟吟誦調《歸去來兮辭》本期吟誦的主人公是範桂芳修女,生於上海,1940年左右在上海學習了傳統吟誦,1953年逃難至澳門,後創辦教會學校,供貧苦子弟上學。
  • 葉嘉瑩:吟誦,讓古典詩歌生命延續
    詩人以從前沒有被確認的方式向世界發出聲音。當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我們在傾聽靜靜的小小的詩歌聲音,這個聲音和龐大的文化喧鬧和社會的爆炸聲形成強烈對比。」目前中國正在提倡吟誦,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過,有些年輕人沒聽過古人吟誦,常把吟誦與朗誦或歌唱混為一談。雖然唱歌很好聽,有節拍、韻律,學起來也更加容易,但那並非傳統的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