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吟誦案例

2021-02-08 點燈人教育

吟誦,是古代漢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


十多年來,親近母語一直致力於將吟誦重新帶回小學的古詩文教育中,重塑古詩文教學;2010年與徐健順老師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套小學古詩文吟誦教材《我愛吟誦》(2019年第四版面世);


開辦吟誦教學工作坊,開設吟誦種子教師群,努力搭建寬廣的平臺,與積極探索吟誦教學的母語教師共同學習、研討、交流、分享。


點燈人教育將陸續推出兒童吟誦一線名師與優秀學員的精彩案例分享,希冀給予更多的老師啟發與幫助,我們一起踐行古詩文吟誦教育,傳承詩教傳統,帶領兒童更好地去認知、把握、傳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

首先我們就來說說備課。


在拿到一首詩的時候,我們首先是要熟讀詩作,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對於這首詩,我想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就是覺得好美啊!詩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什麼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想要表達什麼?這可能是我們在讀詩的時候都會追問的問題。


我的解決方法是查閱資料,我想,要想將一首詩教給學生,單憑教參書上提供的那一點點有限的資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豐盈我們對這首詩的認識,再從中甄選有價值的,適合與孩子交流的內容。


所以,在教學《鳥鳴澗》這首詩的時候,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除了一些詩詞類的書籍,還可以在無所不能的網際網路上查閱,比如古詩文網、中華吟誦網,還有一些名師、名家的博客空間也會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就這首詩而言,我做了如下的查閱和篩選:


1、作者資料

2、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3、思考我需要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關於作者: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晚年虔心向佛,後世稱為「詩佛」。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存有400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


為什麼選擇這樣的介紹?其一是因為對於小學生而言,大段的生平經歷孩子們未必感興趣,而且像是歷史課,其二是要想讓孩子記住一個作者、一個詩人就要記住他的特點,比如「王孟」、「詩佛」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標籤式的符號便與孩子加深印象。「山水田園詩的代表」則與這首詩息息相關,這首詩就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典型代表。


可能有的老師還會介紹他是我國著名的邊塞詩人,這一點在王維的一生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筆,但是,我們可以再學習他的邊塞詩的時候在介紹更為妥帖,每一次不要給孩子太大的信息量,不然容易衝淡主題。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王維寫《鳥鳴澗》的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首。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或許是一處景點。《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在王維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是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詩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之外,還在於他所精心創造的「詩中畫」獨具鮮明強烈的動態性和悅耳爽心的音樂美,且能把音響與形象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達到「詩中畫」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思考我需要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關於和孩子交流的話題,這首詩中有很多,比如詩中有畫或畫中有詩;比如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比如王維詩中的佛理禪境等等。我第一次給三年級孩子講這首詩時,我就選擇了詩中有畫這一話題,五年級我選擇的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後來到六年級,我們再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討論過寫法的問題,也討論過王維詩中的禪意。


因為我是要用吟誦的方式來教孩子們學習這首詩的,所以我要自己搞搞清楚,普通話的誦讀與吟誦的區別在哪裡,於是我就用兩種方式反覆誦讀,老師們在這種反覆誦讀中也一定會發現,原來真的不一樣。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我們來體驗一下:


我的學生在聽這兩種誦讀的時候,他們會說能夠從吟誦誦讀中感受到畫面,明白大概的意思,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我們讀《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孩子能夠感受到煙霧繚繞,《江雪》「千山鳥飛絕」,能夠感受到什麼都沒有,孤寂、絕望。


這首詩不一樣,在吟誦誦讀之後,學生能夠感受到「夜靜春山空」的「空」,平靜開闊的感覺,有幽靜空靈之感。「月出」,這兩個都是入聲字,讀的時候短促而響亮,仿佛月亮從雲層中鑽了出來,月光流瀉下來,一下子驚醒了睡夢中的小鳥。


因為有這樣的不一樣,所以,再吟誦中我們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而是用反覆誦讀的方式讓孩子們自己去感受、體會,這個時候他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字句表面的意思,更多的是體會到詩的意境,作者的心境。


相關焦點

  • 思考和領悟比臨帖、創作更重要——創作行書《鳥鳴澗》有感
    王維《鳥鳴澗》人都有一種敝帚自珍的心理。當看到自己創作的王維《鳥鳴澗》裝裱時時,感覺他就像一個呱呱墜地的孩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從頭到腳都透著可愛,惹人喜愛。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自己不免心理又吟誦一遍。就在這個時候,心中忽然靈光一現,似有所悟。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夜晚春山的寂靜。我想夜晚,作者怎麼能看到那小小的桂花飄落呢。他沒有看到桂花的飄落,他是聽到了桂花飄落的聲音。這是其他人無法感受到的特別的聲音,是天籟之音。只有把浮躁的心真正地靜下來,拋棄了對世俗雜念,才能聽到這神秘美妙的聲音。
  • 春風不度玉門關 | 看雲吟誦教學經典案例
    吟誦,是古代漢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十多年來,親近母語一直致力於將吟誦重新帶回小學的古詩文教育中,重塑古詩文教學;2010年與徐健順老師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套小學古詩文吟誦教材《我愛吟誦》(2019年第四版面世);開辦吟誦教學工作坊,開設吟誦種子教師群,努力搭建寬廣的平臺,與積極探索吟誦教學的母語教師共同學習、研討、交流、分享。
  • 王維的《鳥鳴澗》格律有沒有問題?
    王維的《鳥鳴澗》格律有沒有問題?首先回答,《鳥鳴澗》的格律是有問題的。但是有問題,就不是詩,不是唐詩了,就不好了嗎?當然不是的。為什麼說王維的《鳥鳴澗》不合格律呢?《鳥鳴澗》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岀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唐詩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融合——讀《鳥鳴澗》
    《鳥鳴澗》是王維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組詩之一,作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詩人遊歷江南之時,是王維為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
  • 古詩配畫,《鳥鳴澗》,兒童創意彩鉛簡筆畫!
    小朋友們,你們會背《鳥鳴澗》這首古詩嗎?《鳥鳴澗》王維(唐代)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
  • 請感受一下《鳥鳴澗》裡的山水風月
    鳥鳴澗的意境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全詩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王維的這首詩以動寫靜,以有聲寫無聲,看似在寫動態的場景,卻又好似一幅定格的畫面,很具有他如詩如畫的風格。我讀完《鳥鳴澗》後,首先想到的疑惑是,王維是懷著什麼樣的一個心情,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趁著夜深無人,獨自前往山林間感受春夜的山水風月呢?沒有煩心事憂愁?沒有需要加緊處理的工作?沒有縈繞自己心間的情緒?只怕不可能,而王維不過是把這些放下了,然後自己去找個位置靜一靜,放空自己的思緒,而後,寧靜的內心,便看到了如詩如畫的美景。
  •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了解了中古音的知識,有很多小夥伴肯定想知道,我到底要學習中古音吟誦還是普通話吟誦呢?中古音的韻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定的區別。也意味著學習的人們站在了學習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和取捨。
  • 「夜靜春山空」:王維的《鳥鳴澗》賞析
    《鳥鳴澗》 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岀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在格式上是一首古體詩。王維的詩基本上都不按平仄關係來,讀起來卻通順清朗,抑揚頓挫,毫無發音滯塞的問題。在格律剛剛形成的盛唐,這非常正常。因為平仄格律是一套不完全歸納法,多的是四聲標註平仄搭配合理的發音組合未被收入平仄四套基本格律中去的情況。
  • 王維的《鳥鳴澗》與我們常見的絕句 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鳥鳴澗》這首詩與我們常見的古詩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鳥鳴澗》是王維描寫山水的一首五言絕句,在結構上與常見的古詩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如果細分的話,絕句有古絕句和律絕句。三、《鳥鳴澗》是律化的古絕句為什麼說《鳥鳴澗》是律化的古絕句呢?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 中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首先是學情分析:1、海澱實驗中學本屆初二全年級四百多學生,從初一起由章老師上過5次傳統文化年級講座,其中三次吟誦講座。初步了解了吟誦概念,對平仄相間、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律詩及其吟誦方法有了初步感知。2、章老師的九班同學所有的古詩文包括現代詩都是通過吟誦學習,所以他們喜愛吟誦,吟誦大方,對詩歌理解更深刻。
  • 以王維的《鳥鳴澗》為例,詩歌是否會因詩人名聲來評好壞?
    《鳥鳴澗》能從王維那麼多的詩中脫穎而出,甚至在今天成為無數兒童的啟蒙詩歌,自然是因為它具備足以媲美其他詩歌的優勢。我看過央視主持人董卿的一段採訪,說起詩歌時,她就說過李白的《靜夜思》,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直言王維的《鳥鳴澗》應刪
    近日,某市五年級的一位家長在檢查孩子的語文作業,有一道作業是翻譯王維的《鳥鳴澗》,全詩是這樣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深入研究王維筆者發現,《鳥鳴澗》並不是一篇單獨的作品,是「附屬品」:此詩是《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一,《雜題五首》是王維遊歷江南住在友人皇甫嶽的家中作的。雲溪位於浙江省紹興縣,也就是若耶溪。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專家對客家話吟誦的肯定,給了梅州客家話吟誦人極大的鼓舞。中華吟誦學會副秘書長朱立俠博士代表中華吟誦學會聘請幸勇、謝梅興、葉增興為「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不過,如今梅州只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依稀記得舊時老師傳授的吟誦方法和聲韻,因此,傳承和發展客家話吟誦迫在眉睫。  ●幸勇 文/圖  吟誦是古人作詩方式  古人以吟誦創作和欣賞詩文。
  • 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速寫...
    吟誦晚會現場再見詩仙應未晚。近日,2020年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在綿州大劇院舉行。來自市內外的300餘名吟誦傳承者用吟誦的方式,讓市民們重新認識了詩仙李白。從2015年,綿陽吟誦學會成立至今,越來越多吟誦傳承者參與到其中,讓吟誦在最大範圍得到了傳播傳承。29首詩歌 重新認識李白「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在四川省吟誦學會王傳聞先生一首李白《聽蜀僧濬彈琴》的演繹下,整臺演出正式開始。
  • 我們在國學春晚吟誦
    這節目猶如一幅緩緩展開的捲軸畫,詩、舞、歌、吟誦、朗誦、舞臺背景,幾種藝術形式交相輝映、美輪美奐! 但美中不足的是,《松》用鼓和琵琶一配起來,限定了節奏,吟誦的每個字和每個音都是自由的,而兩種樂器一加進來就固定了節奏,說是兩拍,多零點零幾秒都不行。最不能接受的是,我是這首詩吟誦的原創,結果我倒要反過去跟鼓、琵琶和伴奏,失去了吟誦的自由與權利。
  • 古文典籍中的「吟誦」
    簡單來說,就是用大白話代替之前的書面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言文來寫文章,這個文化事件被歷史學界稱作「白話文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3年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更直接波及到我們延續了3000多年的傳統讀書方法——吟誦。從那個時候起,「吟誦」被人為的貼上了封建、落後、毫無道理的標籤,被視為應該摒棄的文化。
  • 孟浩然《春曉》遇王維《鳥鳴澗》,一場山水詩巔峰對決,難分高下
    在《唐詩三百首》中,一直有山水詩之冠的說法,而被爭論得最多的兩首就是王維的《鳥鳴澗》和孟浩然的《春曉》,此二作一出本身就是唐代山水詩巔峰之戰,千年來難分高下。1.再來讀一讀王維的《鳥鳴澗》:《鳥鳴澗》唐.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摩詰居士這首五絕,實力詮釋了什麼叫以動寫靜,不刻意不張揚,這是詩佛山水詩的特點。
  • 吟誦|《長恨歌》吳語X粵語 清末民國吳語吟誦原貌重現 |吳語公眾號
    吟誦,是古代私塾特有的學習古詩文的方式。在古代,吳語區各地吟誦文化非常發達,最為出名的就有例如常州吟誦。吳語君以前給大家推送過一些吳語吟誦的資料,如(直接點擊即可查閱):語言大師趙元任 示範吳語吟誦古詩詞【常州吟誦】吳語吟誦-常熟吟誦調《歸去來兮辭》本期吟誦的主人公是範桂芳修女,生於上海,1940年左右在上海學習了傳統吟誦,1953年逃難至澳門,後創辦教會學校,供貧苦子弟上學。
  • 我與吟誦-北京景山學校 程漢麟
    我順著後兩句,又加上我想的:我們是黃鶴組,套一遍≪登鸛雀樓≫吧。不一會兒,我竟然把一個完整的吟誦調給做出來了。我興奮不已,以飛快的速度洗完澡然後在第一時間把它寫在紙上。經過反覆推敲,終於,我為我們黃鶴組創編了第一首自創吟誦調!次日,我和陶子一起興高採烈地給朱老師吟誦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