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是古代漢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
十多年來,親近母語一直致力於將吟誦重新帶回小學的古詩文教育中,重塑古詩文教學;2010年與徐健順老師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套小學古詩文吟誦教材《我愛吟誦》(2019年第四版面世);
開辦吟誦教學工作坊,開設吟誦種子教師群,努力搭建寬廣的平臺,與積極探索吟誦教學的母語教師共同學習、研討、交流、分享。
點燈人教育將陸續推出兒童吟誦一線名師與優秀學員的精彩案例分享,希冀給予更多的老師啟發與幫助,我們一起踐行古詩文吟誦教育,傳承詩教傳統,帶領兒童更好地去認知、把握、傳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
首先我們就來說說備課。
在拿到一首詩的時候,我們首先是要熟讀詩作,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對於這首詩,我想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就是覺得好美啊!詩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什麼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想要表達什麼?這可能是我們在讀詩的時候都會追問的問題。
我的解決方法是查閱資料,我想,要想將一首詩教給學生,單憑教參書上提供的那一點點有限的資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豐盈我們對這首詩的認識,再從中甄選有價值的,適合與孩子交流的內容。
所以,在教學《鳥鳴澗》這首詩的時候,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除了一些詩詞類的書籍,還可以在無所不能的網際網路上查閱,比如古詩文網、中華吟誦網,還有一些名師、名家的博客空間也會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就這首詩而言,我做了如下的查閱和篩選:
1、作者資料
2、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3、思考我需要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關於作者: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晚年虔心向佛,後世稱為「詩佛」。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存有400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
為什麼選擇這樣的介紹?其一是因為對於小學生而言,大段的生平經歷孩子們未必感興趣,而且像是歷史課,其二是要想讓孩子記住一個作者、一個詩人就要記住他的特點,比如「王孟」、「詩佛」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標籤式的符號便與孩子加深印象。「山水田園詩的代表」則與這首詩息息相關,這首詩就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典型代表。
可能有的老師還會介紹他是我國著名的邊塞詩人,這一點在王維的一生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筆,但是,我們可以再學習他的邊塞詩的時候在介紹更為妥帖,每一次不要給孩子太大的信息量,不然容易衝淡主題。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王維寫《鳥鳴澗》的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首。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或許是一處景點。《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在王維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是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詩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之外,還在於他所精心創造的「詩中畫」獨具鮮明強烈的動態性和悅耳爽心的音樂美,且能把音響與形象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達到「詩中畫」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思考我需要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關於和孩子交流的話題,這首詩中有很多,比如詩中有畫或畫中有詩;比如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比如王維詩中的佛理禪境等等。我第一次給三年級孩子講這首詩時,我就選擇了詩中有畫這一話題,五年級我選擇的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後來到六年級,我們再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討論過寫法的問題,也討論過王維詩中的禪意。
因為我是要用吟誦的方式來教孩子們學習這首詩的,所以我要自己搞搞清楚,普通話的誦讀與吟誦的區別在哪裡,於是我就用兩種方式反覆誦讀,老師們在這種反覆誦讀中也一定會發現,原來真的不一樣。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我們來體驗一下:
我的學生在聽這兩種誦讀的時候,他們會說能夠從吟誦誦讀中感受到畫面,明白大概的意思,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我們讀《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孩子能夠感受到煙霧繚繞,《江雪》「千山鳥飛絕」,能夠感受到什麼都沒有,孤寂、絕望。
這首詩不一樣,在吟誦誦讀之後,學生能夠感受到「夜靜春山空」的「空」,平靜開闊的感覺,有幽靜空靈之感。「月出」,這兩個都是入聲字,讀的時候短促而響亮,仿佛月亮從雲層中鑽了出來,月光流瀉下來,一下子驚醒了睡夢中的小鳥。
因為有這樣的不一樣,所以,再吟誦中我們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而是用反覆誦讀的方式讓孩子們自己去感受、體會,這個時候他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字句表面的意思,更多的是體會到詩的意境,作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