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樣的內心,你眼中便有什麼樣的世界。
詩佛王維,從盛世大唐走來的詩人,都說他的詩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筆下的詩與畫裡,是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更是他寧靜內心的寫照。既有詩佛之名,他的佛緣,佛性,看到的世界,自然與我們常人不同。這首《鳥鳴澗》,在我讀來,便是他的內心深處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的意思簡單,但意境深遠。靜謐無聲的環境裡,唯有桂花,正在飄落,春日裡,深夜的山谷一片空寂。明月當空,光耀大地,卻驚動了山中棲息的鳥兒,在溪澗邊不停地鳴叫,打破了這片寧靜。
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王維的這首詩以動寫靜,以有聲寫無聲,看似在寫動態的場景,卻又好似一幅定格的畫面,很具有他如詩如畫的風格。前面兩句,寫得桂花的飄落,在「人閒」的時候,人什麼時候閒下來,不來打擾這份自然的寧靜,當然是夜深後啊,無人打擾的環境中,桂花自顧自飄落,花瓣在空中,左右搖曳,緩緩下落,山中沒有別的聲音,甚至安靜到可以聽到花瓣脫落的聲音,這份靜謐,不僅僅是環境的安靜,更多的,我以為是王維心境的寫照,環境的安靜和內心的寧靜,互相的映襯。
後面,月光照耀大地,卻驚動了山中鳥,令人吃驚的不是鳥會被月光所驚,應該是什麼樣的環境,讓鳥都安逸到會被月光所驚動?而且,整座山上,只有這鳥的鳴叫,其他的聲音呢?沒有,那這樣突兀的鳥鳴的作用,就越發的明顯了,這後面兩句,不是在寫鳥的鳴叫打破了山中的寂靜,而是進一步用鳥鳴的聲音,來反襯,山中的安靜。
春夜,山林,風月,桂花,溪澗,驚鳥。我讀完《鳥鳴澗》後,首先想到的疑惑是,王維是懷著什麼樣的一個心情,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趁著夜深無人,獨自前往山林間感受春夜的山水風月呢?沒有煩心事憂愁?沒有需要加緊處理的工作?沒有縈繞自己心間的情緒?只怕不可能,而王維不過是把這些放下了,然後自己去找個位置靜一靜,放空自己的思緒,而後,寧靜的內心,便看到了如詩如畫的美景。
或許,想要看見靜謐之美,就必須用拋去浮躁,焦慮的心。而讓自己靜下心來,收穫到了,應該不止是我們平日裡沒有注意到的美景。曾經看《酈波評曾國藩家書》,酈波老師說曾國藩的經歷,在曾國藩三十多歲,想要努力上進,努力奮鬥的時候,也有著我們常人有的各種問題,懶惰,貪婪,浮躁,焦慮,迷茫。而最後,得到高人指點的曾國藩做到了最關鍵的一點,那便是「靜」下心來,只要自己的內心平靜了,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於是,他便有了後面的成就。就好像我認為,詩佛王維的內心,一定是波瀾不驚的安靜,才能看到各種如畫一般美麗的畫面,寫詩作畫,令人著迷。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工作壓力,情感挫折,家庭重擔,生活苟且,諸多的煩心事都在我們的心頭放著,我們要如何排解,如何化解。或許,首先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是個不錯的選擇。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關注的美好,或許在急衝衝上班的路上,朝陽正穿透雲層,或許,在辦公室埋頭改方案的時候,窗外的樹上,正飛來一隻色彩斑斕的美麗鳥兒。若是我們放下焦慮,不急不躁,不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而是用之平靜的內心,去感受生活的中那點滴的美好,或許我們的生活,會完全不一樣。
讀一讀《鳥鳴澗》吧,想想若是你,沒有平靜的內心,你能去發現這麼美麗的春夜山景嗎?把「靜」字做好,對於我們的人生,有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對內心焦慮,壓力大的人而言,更需要讓自己緩一緩,靜下來,或冥想瑜伽,或望月蒔花,不論如何,找到適合的方式,讓自己的內心寧靜一次,或許,便能看到完全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