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有了觀畫作之景的山水,感受了真山水的意境美

2020-12-22 罱心手工

中國藝術美學主張:主體對客體「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認知方式,是直覺性、模糊性、整體性。審美主體運用視覺、聽黨、觸覺感官進行感性體驗,然後運用直覺思維進行「體悟",即把自己的情感、觀念投射到客體上,自己的心靈與客體內在本質相交融。

於是有了觀畫作之景的山水,感受了真山水的意境美,因為眼裡有「山水",心中一定有山水。於是盆中之景可以是曾經遊歷過的實景或是見過的圖景照片,甚至是臆想的景致,彰顯人精神與自然合和同一的「逸趣」,抵達盆景審美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意境。

盆景與人生命體驗關係維繫著的,獨特的關聯性思維方式,中國傳統藝術的思維。於是盆景的製作不僅要看景的表面,還要注意其背後及周圍的視覺思維,即盆中各元素之間的關聯,並組合成綜合多面的構圖,直抵全方位的創作狀態。

這樣的製作涉及樹樁、山石、配件等的有機組合,於是產生樹樁與盆缽、樹樁與配件與題名的想像與聯想調動所有的藝術元素去實現「心中的世界"。如今盆景展覽在逐漸重視展示環境,往往調動了建築、裝飾、配件、聲音、書法繪畫等文化藝術元素,創造出盆景作品在協調的背景與匹配的文化內涵融會貫通地展示。

經過裝修的獨立空間內,牆上掛有字畫,展臺上擺有紅木矮桌、精美的紫砂茶具,在一隅擺上作品。展示環境創造出唯美的氛圍文化情調令觀者很是「入景」「入戲」地感受更多信息。景物與聲色相互顧盼的藝術氛圍,讓所有步入園內人心境一下有定力的沉靜。營造如此美妙的藝術氛圍,使觀賞者對作品有了更多的感悟,原因是營造藝術氛圍展示環境的功效,美的環境提升了盆景的藝術品位,也提高了觀者的欣賞品位。

相關焦點

  • 劉知白的「心像山水」畫是真厲害,不輸張大千筆下的山水作品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另一位大師劉知白的作品,他筆下的特色繪畫「心像山水」令人佩服,而且嚴格一點來講,影響力其實不輸張大千筆下的山水作品。 不仔細看,他的作品就如漫不經心畫出來的,而且融為一體,沒有任何的章法與界線,甚至連筆黑的線條感都沒有。
  • 來方特飛越千裡江山 感受3D青綠山水美妙意境
    現在,三百多名方特數字藝術家耗時一年,獨創的「飛行觀畫」新模式,將帶給觀眾全新的震撼體驗。《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畫卷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傳世名畫曾被北宋畫家郭熙稱為「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如今,《飛越千裡江山》則憑藉三維技術,將原畫的橫向構圖轉化為豎向構圖,突出雄偉壯觀的形態,使畫卷的空間結構更加栩栩如生。
  • 從哲學思維意境看水墨山水之美:塵光墨道——2019.李江航水墨山水...
    李江航的水墨山水,達到了寫意中的極致境界。展覽現場福大怡山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於2019年11月11日展出的《塵光墨道—2019.李江航水墨山水畫展》,讓我們得以領略李江航哲學思維意境之中的水墨山水之美。此次畫展展出的四十餘幅作品是畫家李江航老師最新力作,有小品、長卷、四屏條等形式各樣的山水畫卷,也是「八閩氣象」的組成部分,其中部分寫生創作於福州周邊的連江、鼓山等。展覽現場展出的作品具有深厚雋永的紮實畫風和出手成章的造型功夫。
  • 畫山水為什麼要寫生?如何寫生?
    且不論古代沒有相機、攝像機,對不可能長遊細察的山水記上一"異"十分必要,即使在現代,有了相機等現代化記實工具,但當面對真實山水時所得的感觸,同時因地、因氣候變化的陰晴明晦、雲蒸嵐飛,都會有許多變化。
  • 詩化自然:山水畫境非畫景
    藝術要感動人,須有外在之美,更須有內在之真性情、真人格的支撐。 南朝時,宗炳《畫山水序》說:「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這篇畫論蘊含著六朝士人對山水及山水畫的認識。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詩與畫在意境表達上有共通之處,魏晉文人已將山水詩和山水畫聯繫在一起, 山水勝境是六朝士人普遍的追求。
  • 筆墨雄厚 意境迷離:畫家曹鑫山水作品賞析
    現為中國美術教育家協會副會長,國家畫院範揚山水畫工作室畫家,榮寶齋唐輝工作室畫家,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大石橋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西太行山國畫研究院院長。曹鑫老師生活於西太行腳下,自幼感受太行質樸,太行山那魏巍乎龍脊天下,浩浩然亙古參天的胸懷。登太行觀夫層峰勝狀,滿目風光一望盡收,浩浩蕩蕩,橫無涯際,西起西山之野、東接燕山之鬢、達王屋、臨黃河、銜高原、跨平原。綿延千裡登臨方識其遠,巖壑幽危山寺隱隱,訪禪始知其幽,天外蒼石欲墜、峭壁懸崖倚空、層巒疊嶂似遊於畫中、古松謖謖若叫清風、山峰如臥蜿蜒龍行於華北皇天后土。
  • 閒適意境繪清逸,賞於永茂的山水,感悟人文與自然融合之魅力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內涵並未變動,那便是追尋意境。意境並非山水錶層景致的特點,而是藉由畫家心緒和畫中景致共同左右的結果。於永茂先生的山水無疑有攝人神魄之力,畫入眼帘便生出雄渾之感,這種意識上的朦朧和靈動姿態,讓畫在心中凝滯,久久不能歸去。
  • 專訪丨張伯遠:期待張家界山水畫走向國際舞臺
    張家界山水畫的代表性人物張伯遠,三年時間創作了200多幅張家界山水作品。張伯遠在尋找理想的創作地點。張伯遠採風創作。筆墨間有些生澀,於是我反覆進入武陵源、天子山、金鞭溪等山水景區中採風寫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找到完美的狀態。」回憶起當年的創作過程,張伯遠眼中閃著光,讓人深切體會到他對繪畫的熱愛,對張家界山水的痴迷。回到張家界的張伯遠,其作品不僅有張家界秀美山水的形,筆墨也有了神韻。
  • 文中有詩畫——讀《山水有清音》
    觀好的景致如聞空山妙語,轉瞬即逝。賞好的詩文如聽空谷足音,難尋難遇。好山水如能遇到好詩句,可謂高山流水知音一場。葛曉音先生的《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園詩鑑要》則於此境界之上又加一層——澄懷觀道,靜照忘求。
  • 真山真水真性情――當代畫家吳大愷的山水藝術欣賞
    真山真水真性情――當代畫家吳大愷的山水藝術欣賞 2020年12月21日 11:2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真山真水真性情——當代畫家吳大愷的山水藝術欣賞 瀟灑靈逸兼大氣磅礴,道法自然兼意境悠遠,中國當代山水畫家吳大愷先生的作品,滿足了文人雅士對山水畫作品的至高憧憬。
  • 無我自在 暢神自得———宋力山水畫造境探微
    林苗苗雖為一位接受過嚴格學院派科班訓練並執教於高等學府的學者型畫家,宋力和她的畫卻時常予人以灑脫不羈之感。觀其人其畫,貌似逸筆草草、無意於佳的山水造境中,體味出化悟山川大美、喜得江山之助、騁目遊心至境之妙,直通無我自在、寫生自為、暢神自得之境。
  • 林容生論山水畫之色彩
    林容生論山水畫之色彩我們習慣上把傳統的山水畫分成水墨、淺絳和重彩三種樣式。其中水墨的色彩是最單純的,僅用黑白兩色,嚴格地說是只用黑一色。因為水墨畫的白色都是紙張留出來的,而墨色的深淺濃淡,也是用水把墨稀釋了畫上去的。水墨的畫法充分利用了毛筆和宣紙的特性,運用筆墨的乾濕濃淡造就出許多微妙的變化出來。張彥遠說「草木敷榮, 不待丹碌之採;雲雪飄颺,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 或壯麗 或幽靜 這些山水畫掛在家中雅致非凡
    家居裝飾畫多種多樣,要說最有韻味的,那只能是經典的中國傳統國畫中的山水畫。國畫山水是畫家通過藝術的處理,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之景象,家裡掛上一幅雅致秀麗的山水畫,能瞬間提升家居環境的藝術氛圍。賞山水之美,品畫中意韻,提升家居格調的同時還能提升家人的審美水平,山水畫用於裝飾客廳環境再合適不過了。
  • 日本的「枯山水」雖不是「真山水」,但體現了山水的神韻之美
    枯山水是日本園林的一種,由中國漢代傳入日本,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院中。
  • 當代畫家劉燕姣的雅致山水,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今年看畫憶舊遊,萬裡江山如昔玩。山水畫起源於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我國很早就有「書畫同源」一詞,古代人在陶器和青銅器上面畫裝飾,具有很好的藝術價值考究,也為中國畫的起源提供了依據。國畫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當代實力派女畫家劉燕姣,一起來欣賞一下畫家劉燕姣的精美山水畫!
  • 山水有清音——山水畫的「音樂性」表達
    山水畫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凝聚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體現了藝術家們追慕高遠、寄情山水的思想觀念。在歷次展覽中,策展團隊在貫通無聲的「山水」與「有聲」的音,賦予無聲的畫以音樂美的韻味,尤其是將中國山水畫,這種歷史悠久且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山水清音」的語境下加以表達方面,做了大量的思考與討論,並通過實踐逐漸梳理摸索出策展思路。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在這裡沈括的「山水之法」的「觀」法有很深的文化預設,,「觀」之本體積澱了前人重物象之原,重原比例,重結構,重層次空間的視覺經驗。「觀」的含義不選擇視網膜成像理論,它的藝術意志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超越了視網膜成像的局限。也就是說,「以大觀小」之「觀」已經成為山水之法的視覺經驗的前圖式。沈括引用「觀假山」的比喻,「以大觀小」方法對假山盆景認知,感悟類比聯想真山水,以山石去想像宏闊的山水之景象。
  • 在山水寫意和字裡行間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學生沉浸在書畫藝術世界,跟隨書畫收藏鑑賞專家和書法家的步伐,在中國傳統書畫文化中徜徉,從著名藝術家事跡、中國畫鑑賞方法到親自執筆手寫,在山水寫意和字裡行間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隨後,李偉青通過詳細拆解分析《秋山問道圖》的創作手法,從山水、植被、建築、人物等多個角度剖析,讓學生們更加深入理解畫作表現的山水人文意境。通過鑑賞《秋山問道圖》,大家對中國山水畫有了基本認知,打開了探索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一扇門。 大飽眼福過後,「博物少年」跟隨劉月明的腳步,用手感知另一種美。
  • 山水臨摹:如何選畫與讀畫?
    毫無疑問,應當選擇那些傳統山水畫中的經典作品,這一類畫格調高雅,藝術技藝純熟,較容易使學畫人體會到傳統山水畫中較深的藝術內涵。「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眼光不妨放高一些,選取最好的範本,反覆臨摹三五遍,甚至十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