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自在 暢神自得———宋力山水畫造境探微

2020-12-22 綠楊夜話

林苗苗

雖為一位接受過嚴格學院派科班訓練並執教於高等學府的學者型畫家,宋力和她的畫卻時常予人以灑脫不羈之感。觀其人其畫,貌似逸筆草草、無意於佳的山水造境中,體味出化悟山川大美、喜得江山之助、騁目遊心至境之妙,直通無我自在、寫生自為、暢神自得之境。她的畫既少學院派的森嚴冷麵,又少傳統派的筆墨窠臼,更多的是煙霞供養之氣、清澈靈動之趣、自由無待之境。這種張力與衝擊,常會令觀者先因其畫意、畫趣、畫境而感動,後因其無意巧構卻頻出佳作而費解驚嘆。

宋力的灑脫,源出對龔自珍所言「願得黃金三百萬,交盡美人名士。更結盡燕邯俠子」人生旨趣的高度認同;宋力治國畫,源出對清閒單一生活的喜歡,對規範與自由、真才實學與功名利祿的個性化見解。宋力專攻山水,當與郭熙所言山水畫旨同,即山川可予人以無限的、自由的審美感受,亦直通莊子「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中所昭示的與天地並遊、與自然合一、忘情山水、逍遙無待、自由愉悅的審美超越。於是,宋力在《風起》《雲淡》《高山湖水》《立夏》《月夜》等國畫山水之作中隱去自我,從靜謐自在的自然中捕捉到遠離俗世喧囂與紛爭的清麗風光、杜絕名利逢迎與傾軋的山水清音,漫捲皆是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靜觀可聞泉水激石、潺潺作響。那是她放空自我、徜徉山林間時,融入自然、化悟美景並由景及情而觸發的一瞬間的情意,恰如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次第芳菲之一

寫生之於宋力,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她對寫生有天然的特殊喜好,從十幾歲剛學畫就特別喜歡,每個周末都跟小夥伴們背著畫夾、拎著水粉盒出去畫畫。有一次騎著小輪自行車衝到嘉陵江畔的一條小路上,看著遠處的小樹林和江面飄來的淡紫色雲霧,立刻剎車,坐下來就開始畫,不知道畫了多久,畫好以後自己退遠看著畫面,內心狂喜,視若珍寶。在後來更長的專業學習過程中,這種奇特的感受並不多見,卻一直斷斷續續地伴隨著她。外在的肯定可能是推動自己往前走的動力,但慢慢地,她知道自己要尋找的東西,只可能來自內心。

棲霞寫生之二

棲霞寫生之三

她曾自述:「自然總能給我很多提示。自然提供給我的不僅僅是關於造型、色彩、層次方面的啟發,更重要的是一種情緒,此時此刻、彼時彼刻都會無痕跡地將我吸引。寫生,尤其是在大自然中畫畫有一種特別的自由感,可能我是屬於很難在畫室裡苦思冥想的人,走在山水之間特別暢快。」還曾發表《「寫生」漫議》《略論寫生之「生」》等文深入探討這一命題。而她在《剡溪深秋》《婺源寫生》《五蓮行跡》《清夏清歡》《暖冬》《園林》等系列寫生創作實踐中所呈現的獨特放任的意趣和所綻放的靈性光芒,正得益於她對生活的執著、自然得之道的酷愛、對自我的坦誠、對真實的渴求和對生命的禮敬。

晴嵐系列之一

泰山日出、廬山瀑布、黃山奇峰、桂林山水,名山大川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置身其間便心曠神怡。而當人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時,晨暉、明月、如水的行雲、風中搖曳的花草,等等,平常的自然景象亦常引人深發「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之嘆,總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可知歷代山水大家之所以鍾情山水,因為自然山水無功利目的、令人心曠神怡。恰如王羲之遊蘭亭見茂林修竹、清流潺潺所稱「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亦如畫,如宗炳所言「暢神而已」,更似宗炳晚年多病不能遠遊時終日沉醉山水畫「臥以遊之」。及至郭熙鑑畫山水,更以「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為妙品,而尤以「可遊可居」為尚;其因在「觀今山川,地佔數百裡,可遊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遊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其意正在「畫者當以此意造,鑑者又當以此意窮之」。

遠天碧之三

今觀宋力的山水造境,亦合此旨。她以為,繪畫創作本是一種非常具體與個人的選擇,關於它的無限展望皆來自寫生,於個體的有限表達。基於這種認識,宋力在自己的創作中,是屬於並不滿足於筆墨色彩造型等藝術技巧的基本追求,而是在遊刃有餘的本體表達之外,極力保有自我的真實——真實地面對自然、體驗自我,竭力呈現出一種特別細膩的感觸,一種特別克制的平和情緒,一種平淡天真、不驚不擾、輕鬆而又獨特放任的別樣的「拙」美,逐步臻於騁目遊心之境,頗得暢神自得之道,在當代「國畫」走下神壇的特殊語境中予人以猝不及防的驚喜。

【名家簡介】

宋力: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師從周京新教授;碩士階段師從方駿教授。現為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部分作品入展、獲獎經歷:

2019年,作品《棲霞攬勝圖》獲「江蘇省藝術基金」個人美術項目立項

2019年,作品《園林》系列入展「福田廣種——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並應邀任展覽學術主持

2019年,作品《遊園春不知》入選「時代風華——第四屆江蘇省高校美術作品展」 2019年,作品《五蓮行跡》入展「美麗家園——全國中國畫名家畫五蓮展」

2019年,作品《園林晴晝》系列入展「花開三月——中外女性藝術家聯展」

2018年,作品入展「雅集紀勝——中國畫名家寫生邀請展」

2018年,作品入展山東「2018當代山水畫名家邀請展」

2018年,應邀參加中國美院主辦「首屆唐詩之路全國美術高等院校美術教育社會實踐研討會」參與新昌之行寫生活動。

2018年,作品入展河北「筆墨印心——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8年,作品《再遊園》系列入展「2018年江蘇省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展」

2017年,作品入展北京「學院之光——當代優秀青年畫家邀請展」 2017年,作品入展「寫意一族——全國高校學術交流巡迴展(南京)」

2017年,作品參加「寫意一族——全國高校學術交流巡迴展(南通)」 2017年,作品入展「問禪金山——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6年,作品入展 「筆墨新勢力——2016年度中國青年畫家提名展(第七季)」 2015年,作品入展「2015當代中國畫名家精品展(北京)」

2015年,作品入展「以物接心——走近學院2015全國高校青年教師中國畫作品展」 2014年,作品《溪山清遠》入選「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

2012年,作品入展「又見家山——中國山水畫名家邀請展」

2011年,作品入展南京「諸子·辛卯印象——6070江蘇國畫實力派邀請展」

2007年,作品《葉上初陽幹宿雨》入選「首屆中國美術教師藝術作品年度獎」

2007年,作品《湖山清夏》入選中國美協主辦「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

相關焦點

  • 他的花鳥畫自得章法,筆致腴潤豐厚,畫意燦爛,有十三峰之風度!
    他師從陸恢,他的花鳥畫自得章法,筆致腴潤豐厚,畫意燦爛,有十三峰之風度。用筆擷取吳昌碩篆籀之筆以及趙輩庵勾勒之法,設色雅淡,功力純熟,他就是著名畫家陳摹。陳摹(1886——1945)年,字迦庵,伽庵,迦仙,別號伽藍陀,江蘇常熟人,畫家。
  • 美術研究|中國人為什麼要畫山水畫?比西方風景畫早了一千多年?
    在《畫山水序》中,宗炳對山水畫的功用有過明確的說法:「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這就說得很清楚了。畫山水畫欣賞山水的目的都是為了「暢神」,而所暢之神,又是超越時空,亦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言:「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那種中國人特有的富於哲理的精神境界。
  • 因心造境的別構靈奇
    當然,既然大家都能畫竹,又沒花專門心思去研究竹之生態,研究竹的畫法,於是以流行的墨戲筆法畫竹,逸筆草草,有筆墨情趣即可。玩幾筆筆墨,仿幾筆芥子園,大同小異,反正非自己主業,亦無傷大雅。故畫竹雖流行,畫竹於畫業之進展仍就談不上,畫竹成了文人墨戲的主角,誰都能墨戲幾筆,畫竹之名家當然就幾乎沒有。以此畫壇背景,再觀楊志立的畫竹,其墨竹畫就難能可貴了。
  • 無框畫八大山人《山水》真絲裝裱 *!
    《會買》—— 分享好貨,讓你省錢更賺錢的導購平臺     為了打破目前國內無框畫品種及畫面單一的現狀,豐富室內軟裝行業的設計和實用,「承傳統名畫之精髓,源現代空間之華美」,蘇州承源軒藝術品公司特此推出軟裝新品
  • 詩化自然:山水畫境非畫景
    一幅好的藝術作品,無一不是藝術家飽含詩意的心象投射。藝術要感動人,須有外在之美,更須有內在之真性情、真人格的支撐。 南朝時,宗炳《畫山水序》說:「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這篇畫論蘊含著六朝士人對山水及山水畫的認識。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詩與畫在意境表達上有共通之處,魏晉文人已將山水詩和山水畫聯繫在一起, 山水勝境是六朝士人普遍的追求。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宋畫中,有宮廷畫師專為皇帝和達官貴人畫像,現存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王渙、馮平、朱貫、杜衍畫像即為當時真實寫照;有生動的禪宗人物畫超越正統佛像而散播影響力,如1238年無準禪師贈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禪宗無準大師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靜坐慢行,將自然作為情緒的襯託,如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 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2020.5.1.我和雪兒、佩兒到此一遊。這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的一個鄉鎮興坪。興坪鎮位於陽朔縣城東北部,這裡分布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山峰,20元人民幣背面的圖案,選用的正是這裡的元寶山。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的代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了別具一格的美景。
  • 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
    黃賓虹 陽朔舟行 1、我要遊遍全國,一方面看盡各種山水的曲折變化;一方面到了某處,便發現某時代某家山水的根據,便十分注意於實際對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時勾取速寫稿,並且以自然的無窮豐富,我也就在實際的對象中,去控索各種各樣的表現方法。
  • 美術研究|畫家用自己的感情來主宰畫筆,畫畫是抒發情愫的工具
    南朝宋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明確指出山水畫只是為了「暢神而已」。這裡「神」的含義有人認為包括客觀對象的神氣與作者主觀意識的神思。但在山水畫技法還處於低拙階段時,物象的神氣實難表現,只能通過稚拙的山川圖景寄託作者的某種感情或願望。因此「暢神」實際上只能暢作者自己的神思。山水畫這一功能一旦被確定,意義非同小可,它始終不像西方寫實性風景畫那樣被動地描摹再現山川。
  • 專訪著名畫家姚鳴京:「夢幻山水」是如何形成的?
    這次「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也不例外。可能,這與他祖籍江蘇無錫有關。也可能,每天圍繞著山呀水呀畫的,看到優美的自然山水,自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吧。為此,幾十年來他足跡遍及祖國各地,每到一處,都眼觀手追、遊山寫稿,歸來後蜷伏畫室,自在點染,墨耕澄懷。他將其稱為「寫生研究」,即以研究的眼光去觀察山水,以敞開的靈性、自在之心去應呼自然。
  • 黃賓虹: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
    黃賓虹 陽朔舟行 1、我要遊遍全國,一方面看盡各種山水的曲折變化;一方面到了某處,便發現某時代某家山水的根據,便十分注意於實際對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
  • 梅放高潔,芬芳自在
    我喜冬之清靜,無蟲豸之亂耳,無鼠輩之橫行,青山飛霞,長河煙浪,一任我與你愛戀的情絲展翅,舒捲九疇隨心馳騁千裡之外。菊花剛謝,你給我的沉香猶在心頭嫋繞,轉眼間一枝梅紅,我又看到你綻放給我的燦爛笑臉。你已化作凌寒仙子,動我為你敞開的心扉,半卷愛情珠簾。梅放高潔,芬芳自在,無蚍蜉之擾,儘是仙韻綽約,傲然出塵,雪中逸樂骨透春,靈通天地做本真。
  • 筆墨雄厚 意境迷離:畫家曹鑫山水作品賞析
    現為中國美術教育家協會副會長,國家畫院範揚山水畫工作室畫家,榮寶齋唐輝工作室畫家,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大石橋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西太行山國畫研究院院長。登太行觀夫層峰勝狀,滿目風光一望盡收,浩浩蕩蕩,橫無涯際,西起西山之野、東接燕山之鬢、達王屋、臨黃河、銜高原、跨平原。綿延千裡登臨方識其遠,巖壑幽危山寺隱隱,訪禪始知其幽,天外蒼石欲墜、峭壁懸崖倚空、層巒疊嶂似遊於畫中、古松謖謖若叫清風、山峰如臥蜿蜒龍行於華北皇天后土。
  • 人物|王冬齡:寫境與造境
    你送的那隻老母雞,我不忍殺它,哪知道老母雞真可憐,本天(當天)晚上就生了一個蛋,我更不能殺它了,把它養起來,它就隔一天生個蛋給我吃。我每天總是要到院子裡看看它。它真乖,不亂跑。我很喜歡它。這真是個喜蛋,假使你要在這裡,我要煮給你吃。是個喜蛋,哈哈。我也不羅嗦了。祝你幸福。散耳啟,十一月廿六日」。師徒之情可見一斑。
  • 美術研究|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
    明代唐志契說:「昔人謂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繪事微言》)傳統繪畫的「寫生」與當下中西結合後產生的「寫生」是截然不同的,後者可以理解為一種手段,而前者則不僅是手段,更是一種審美精神。站在中國傳統繪畫的高度上看寫生的發展過程,宋代「寫生」的表現範疇和審美取向充分體現那個時代的繪畫特色而成為繪畫史上的焦點。
  • 自在香裡山水間 自然風光無限好
    東北網11月23日訊 「自在香裡山水田園綜合體項目建成以來,每年遊玩的客人都很多。以前平靜的林場所,現在越來越熱鬧,給我們這兒帶來了更多的人氣,也富足了我們的生活。」豐林縣平原社區居民李鳳芹欣喜地說。十一小長假,坐落於豐林縣五營鎮平原經營所的自在香裡山水田園綜合體遊客蜂擁而至。
  • 翱翔自得衝雲天
    原標題:翱翔自得衝雲天 柳森 聽說中國的羊年,把全世界的英文媒體都搞暈了。他們問,這羊年的「羊」究竟是 Sheep(綿羊),Goat(山羊)or Ram (公羊)?可不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漢字上就可見一斑。 請看「翔」字。
  • 山水間的小人國
    2014年,他辭去工作,開始逐一考察、尋訪江南諸園和所能遊及的山水名勝與古村落,積累了不少對園林和山水居遊文化的直觀認識。期間獨自暢遊林泉,日日皆似入畫居遊,「羈困於塵世之心境漸別開生面,始覺天地巧蘊生機,自然別藏真趣,遂願一生清守此業」。他同年創立幻園工作室,創作了大量有關中國園林、山水、空間與人的關係的畫作,已出版《幻園》《幻園:借天工》《草間居遊》《造境記》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