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了解了中古音的知識,有很多小夥伴肯定想知道,我到底要學習中古音吟誦還是普通話吟誦呢?
中古音的韻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定的區別。也意味著學習的人們站在了學習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和取捨。如果您是想學傳統的雅言吟誦,就需要花時間學習文讀語音,感受古今音的差異。如果想學普通話吟誦,那就按照普通話來讀,只是要在一些特殊的部分多加注意即可。
兩種吟誦方法,沒有優劣的差異,只是選擇的不同。
就像唐詩宋詩,各領風騷。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詩詞散論·宋詩》
葉嘉瑩先生說:
我們知道唐詩確實是有氣象的,寫得比較開闊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較豐厚的;但是像楊萬裡這樣的宋人的詩,題材比較小、比較細緻,雖說不具有像李太白、杜甫那樣很奔放、很豐富、很充沛的感情,但是他們比較注重對於外界的觀察,因此宋詩常常帶有一種觀察和思致的味道。所以說宋詩也有宋詩的好處,你雖然沒有像杜甫那樣的關心國家和人民的這種熱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敏銳的觀察和感受,一樣可以寫出好詩來。這是感官的層次。
不存在高下之別,就是選擇的不同。
為了聽到最復原、最傳統的聲音,我們可以選擇傳統吟誦,為了方便傳播吟誦,讓大家快速掌握吟誦,我們可以選擇普通話吟誦。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聲音有意義,了解到到聲調的重要性。接下來,就是了解古詩文中特別重要的存在——韻。
「韻」是古代的一個專有名詞,由三部分組成,韻腹、韻尾、聲調。比如「光」這個字:g是聲母,u是韻頭,a是韻腹,ng是韻尾,一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古詩文裡,聲調很重要。所以讀作一聲的字讀作四聲的字不屬於一個的韻部。
韻這麼重要,我們如何確定每個字屬於哪個韻部呢?有沒有一種字典是按照韻來編排的呢?自然是有的。古代有韻書。
小編按照歷史發展,依次為大家介紹。
漢字的聲韻調,被人們認識並加以分類,有一個過程。這要從古代反切法的產生和盛行,以及四聲現象的發現和歸納說起。
隨著中國漢字字形的演變,篆書逐漸變為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等。漢字字形變化很大。所以很多形聲字的聲旁不能準確表達字音。而且上古語音到中古語音的變化,是一直存在的。文字的讀音缺少統一標準,不僅在寫駢文時受到影響,人們的交際也發生了障礙。
在漢代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場面,漢代人讀不懂古人的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出現了訓詁學。
為了解決文字讀音的問題,出現了各種標註讀音的方法。比如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
直音法,即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 唐代《九經字樣》中給「控」注音為「空去」,指明「控」的讀音是「空」的去聲。
讀若法,又作「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擬其音注音,多用於擬聲注音。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反切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用兩個字合注另一個字的讀音,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及聲調,拼讀成被注字的音。古注中常常用它注音。如啾,即由切。反切法自漢代出現之後,一直沿用至拼音法的出現。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古詩文愛好者在用反切法。在王力先生編寫的《中國古漢語字典》中,依然存在反切法注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切法,反切法是韻書形成的條件之一。
韻書形成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沈約發現了四聲。
《梁書·沈約傳》:「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
《南史·陸厥傳(四十八)》:「(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沈)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上兩段文字可以證明,沈約等人,發現了四聲,即發現了平上去入。
直到隋代統一了南北朝之後,為了反應全國的語言系統,便於各地人士應用,出現了統一的韻書。
在此之前,也有人在寫韻書。比如三國時期魏朝的音韻學家李登,他寫了著名的音韻學著作《聲類》。《聲類》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書。但是本書已經散佚,現在發現的資料也是只有零星一點。
唐人封演《聞見記》裡面說:魏時有李登者,撰《聲類》十卷,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聲命字。
在晉代末期,音韻學家呂靜編寫了《韻集》。《韻集》稍微晚於《聲類》,但也不幸散佚。在《隋書·潘徽傳》記載:末有李登《聲類》、呂靜《韻集》,始判清濁,才分宮羽,而全無引據,過份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
由於《聲類》、《韻集》亡佚很早,無法確定兩書的體制是否與後代韻書相似,也不知道作者得出了何等結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時期出現了很多韻書。《顏氏家訓·音辭》中就提到:「自茲厥後,音韻蜂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
可見,由於受到天下大亂、分裂割據的影響,此時的韻書,更多的是記載一時一地的語音。一直有人編寫韻書,但是一直沒有一個語音學家可以走遍大江南北,記載天下的語音。
慢慢的,這事兒就被拖到了唐代。
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切韻》、《唐韻》、《廣韻》等等著作,之後出現了平水韻這樣的韻部系統。
關於成熟的韻書,我們下節再講。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