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2020-12-14 蘇家酒窖

傳統吟誦與普通話吟誦 韻書的歷史

了解了中古音的知識,有很多小夥伴肯定想知道,我到底要學習中古音吟誦還是普通話吟誦呢?

中古音的韻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定的區別。也意味著學習的人們站在了學習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選擇和取捨。如果您是想學傳統的雅言吟誦,就需要花時間學習文讀語音,感受古今音的差異。如果想學普通話吟誦,那就按照普通話來讀,只是要在一些特殊的部分多加注意即可。

兩種吟誦方法,沒有優劣的差異,只是選擇的不同。

就像唐詩宋詩,各領風騷。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詩詞散論·宋詩》

葉嘉瑩先生說:

我們知道唐詩確實是有氣象的,寫得比較開闊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較豐厚的;但是像楊萬裡這樣的宋人的詩,題材比較小、比較細緻,雖說不具有像李太白、杜甫那樣很奔放、很豐富、很充沛的感情,但是他們比較注重對於外界的觀察,因此宋詩常常帶有一種觀察和思致的味道。所以說宋詩也有宋詩的好處,你雖然沒有像杜甫那樣的關心國家和人民的這種熱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敏銳的觀察和感受,一樣可以寫出好詩來。這是感官的層次。

不存在高下之別,就是選擇的不同。

為了聽到最復原、最傳統的聲音,我們可以選擇傳統吟誦,為了方便傳播吟誦,讓大家快速掌握吟誦,我們可以選擇普通話吟誦。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聲音有意義,了解到到聲調的重要性。接下來,就是了解古詩文中特別重要的存在——韻。

「韻」是古代的一個專有名詞,由三部分組成,韻腹、韻尾、聲調。比如「光」這個字:g是聲母,u是韻頭,a是韻腹,ng是韻尾,一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古詩文裡,聲調很重要。所以讀作一聲的字讀作四聲的字不屬於一個的韻部。

韻這麼重要,我們如何確定每個字屬於哪個韻部呢?有沒有一種字典是按照韻來編排的呢?自然是有的。古代有韻書。

小編按照歷史發展,依次為大家介紹。

漢字的聲韻調,被人們認識並加以分類,有一個過程。這要從古代反切法的產生和盛行,以及四聲現象的發現和歸納說起。

隨著中國漢字字形的演變,篆書逐漸變為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等。漢字字形變化很大。所以很多形聲字的聲旁不能準確表達字音。而且上古語音到中古語音的變化,是一直存在的。文字的讀音缺少統一標準,不僅在寫駢文時受到影響,人們的交際也發生了障礙。

在漢代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場面,漢代人讀不懂古人的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出現了訓詁學。

為了解決文字讀音的問題,出現了各種標註讀音的方法。比如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

直音法,即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 唐代《九經字樣》中給「控」注音為「空去」,指明「控」的讀音是「空」的去聲。

讀若法,又作「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擬其音注音,多用於擬聲注音。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反切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用兩個字合注另一個字的讀音,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及聲調,拼讀成被注字的音。古注中常常用它注音。如啾,即由切。反切法自漢代出現之後,一直沿用至拼音法的出現。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古詩文愛好者在用反切法。在王力先生編寫的《中國古漢語字典》中,依然存在反切法注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切法,反切法是韻書形成的條件之一。

韻書形成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沈約發現了四聲。

《梁書·沈約傳》:「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

《南史·陸厥傳(四十八)》:「(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沈)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上兩段文字可以證明,沈約等人,發現了四聲,即發現了平上去入。

直到隋代統一了南北朝之後,為了反應全國的語言系統,便於各地人士應用,出現了統一的韻書。

在此之前,也有人在寫韻書。比如三國時期魏朝的音韻學家李登,他寫了著名的音韻學著作《聲類》。《聲類》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書。但是本書已經散佚,現在發現的資料也是只有零星一點。

唐人封演《聞見記》裡面說:魏時有李登者,撰《聲類》十卷,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聲命字。

在晉代末期,音韻學家呂靜編寫了《韻集》。《韻集》稍微晚於《聲類》,但也不幸散佚。在《隋書·潘徽傳》記載:末有李登《聲類》、呂靜《韻集》,始判清濁,才分宮羽,而全無引據,過份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

由於《聲類》、《韻集》亡佚很早,無法確定兩書的體制是否與後代韻書相似,也不知道作者得出了何等結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時期出現了很多韻書。《顏氏家訓·音辭》中就提到:「自茲厥後,音韻蜂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

可見,由於受到天下大亂、分裂割據的影響,此時的韻書,更多的是記載一時一地的語音。一直有人編寫韻書,但是一直沒有一個語音學家可以走遍大江南北,記載天下的語音。

慢慢的,這事兒就被拖到了唐代。

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切韻》、《唐韻》、《廣韻》等等著作,之後出現了平水韻這樣的韻部系統。

關於成熟的韻書,我們下節再講。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雅典吟誦:最好的詩歌教育
    可是現在《漢語辭典》、《新華字典》中卻已沒有了這個音項,因此,現在的教學生都教成了普通話的標準讀音,讀"xié"。這兩個音,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區別,可是你改變了人家原詩的格律啊,人家"石徑斜"(xiá),"有人家"(jiā),"二月花"(huā),押的是"麻韻",而這詩本身又是首句仄起平聲的格律,首句就入韻,讀成"xié"就不入韻了呀。將這個字讀成xiá,就是在"叶音"。"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在2015年7月舉辦的梅州市第14次百人詩會上說:「國家對詩歌吟誦的傳承和發展很重視。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詩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
  • 93歲葉嘉瑩,把即將失傳的吟誦傳給下一代
    而今她選擇回國,獨居於南開大學一隅,在她的93歲壽辰,選擇利用網絡平臺教授古典詩詞的傳統吟誦。「中國的好詩都有一種興發感動的力量,這種興發感動的力量是從何而來呢?我以為正是從吟誦得來的。」她說。今天,是葉嘉瑩先生93歲生日葉嘉瑩先生幼年由父親和家庭教師啟蒙。三四歲時,父親開始教她讀方塊字,「認字號」。
  • 萊蕪:吟誦經典弘揚國學 傳統節日讓傳統文化淵遠流傳
    弘毅學堂:用國學傳遞人生智慧     「我們在逐漸引進吟誦教學,讓孩子們像唱歌一樣把經典唱出來。孩子們讀累了的時候,我們會引導孩子變換方式,讓孩子像做遊戲一樣唱著讀。會結合一些傳統節日,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意義,背誦一些和傳統節日有關的詩詞。」
  • 《鳥鳴澗》吟誦案例
    吟誦,是古代漢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十多年來,親近母語一直致力於將吟誦重新帶回小學的古詩文教育中,重塑古詩文教學;2010年與徐健順老師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套小學古詩文吟誦教材《我愛吟誦》(2019年第四版面世);開辦吟誦教學工作坊,開設吟誦種子教師群,努力搭建寬廣的平臺,與積極探索吟誦教學的母語教師共同學習、研討、交流、分享。
  • 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情懷
    背誦非常重要,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空口去談,是沒有意義的,你要使你讀的書,成為你精神血肉的一部分,你要把它背下來。有個小女孩,由父母帶著來學詩。我說,你背首詩吧。於是她背,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鬢毛衰。她的父母很不好意思,因為覺得她背錯了。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
  • 徐健順:吟誦是漢詩文傳統唯一的誦讀方式
    因為它是對的,漢語古詩文只能用吟誦來表達。」談及吟誦,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認為它不僅僅是誦讀方式,還是創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養生方式,是漢文化的意義承載方式和傳承方式,是中國式讀書法,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  中國自古讀書皆吟誦  「今天的傳統吟誦,還有最後的一點點,幾年之後,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讀書方式,就將基本消失。
  • 古文典籍中的「吟誦」
    簡單來說,就是用大白話代替之前的書面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言文來寫文章,這個文化事件被歷史學界稱作「白話文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3年以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更直接波及到我們延續了3000多年的傳統讀書方法——吟誦。從那個時候起,「吟誦」被人為的貼上了封建、落後、毫無道理的標籤,被視為應該摒棄的文化。
  • 中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章老師是華調傳承人華鋒先生的弟子,2017年獲得了中華書局評選的「傳統文化年度教學人物提名獎」,並獲得「海澱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獎」。章老師常年開設《弟子規》《論語》、吟誦等國學系列課程,她的吟誦課例獲得過教育部級獎勵和北京市一等獎等多項獎勵。2019年她的吟誦微課《詠梅》獲全國「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優秀獎。下面有請章老師為我們述課!
  • 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速寫...
    吟誦聲中暗藏著詩詞的另一半靈魂,在吟誦中,古今人物穿越時間的藩籬,進行靈魂的對話,拉近了讀者與古典詩詞的心靈距離,讓觀眾不僅再一次認識到了李白,更是將中國傳統詩文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參與人多 作品精良吟誦,是中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有著三千年多年傳承發展歷史,是中華優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傳承方式。所謂吟就是有旋律的讀書,誦就是有節奏的讀書,既有旋律又有節奏的讀書就是吟誦。
  • 中學語文吟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首都師範大學「古詩文吟誦和創作」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分會理事。韋應利,蘭州四十八中學。 【鄭忠青】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中學語文吟誦活動的時間了,我是今天晚上的主持人鄭忠青。今天晚上我們的活動依然是三個環節,第一環節我們安排了一位老師進行述課,述課的內容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華韻金聲——第四屆中華詩詞吟誦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辦
    此次活動由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韻文學會、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指導,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上海大學文科處、上海大學教務部、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大學圖書館、上海大學詩禮文化研究院、上海大學中華詩詞創作研究院、上海大學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共同主辦,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上海大學「中華古詩文吟誦和創作」基地承辦。
  • 吟誦|《長恨歌》吳語X粵語 清末民國吳語吟誦原貌重現 |吳語公眾號
    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
  • 葉嘉瑩《說詩講稿》讀書筆記:詩詞學習,從吟誦開始
    中國詩歌傳統的吟誦是講求聲調的,也就是要讀出韻律和節奏來的;它不是現代的朗誦,不需要一板一眼的渲染清朝有名的詩人範伯子曾說:「字從音出,字從韻出。」可見,一首古詩詞,如果你吟誦的很熟了,你的文字就會跟著聲音出來了。換句話說: 對一首古詩,不但會背,而且會吟誦,那才是真正的學習,彼此完好的結合就會萌生出作詩的潛質。
  • 古老吟誦文化在當代中國煥發新生機
    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的「海聲群誦」志願服務隊就是其中之一,專業吟誦演員秦海群是這個團隊的發起人。近年來,秦海群和她的團隊常常受邀前往武漢各所高校、中小學、社區,義務為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介紹吟誦這項古老的文化。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受邀講授或表演吟誦的次數明顯增多。秦海群和她的團隊在表演吟誦。
  • 古詩詞吟誦教學該如何教?
    小學中年級的古詩吟誦教學該如何教?近日,龍崗區小學語文名師陳洪峰開講,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展了「中年級古詩吟誦教學策略選擇與運用」主題培訓,來自全區的100多名小學語文教師參加活動。 「掌握理論,是教學實施的根本。」陳洪峰首先給大家分析了中年級古詩教學的新變化,點明了中年級古詩教學的核心,並分析了中年級學生心理特徵的變化。針對中年級古詩教學策略上的困惑,陳洪峰為大家面授五大方法。
  • 古詩詞的吟誦之美
    &nbsp&nbsp&nbsp&nbsp古詩詞的吟誦之美&nbsp&nbsp&nbsp&nbsp——讀王力《詩詞格律》&nbsp&nbsp&
  • 我們在國學春晚吟誦
    這節目猶如一幅緩緩展開的捲軸畫,詩、舞、歌、吟誦、朗誦、舞臺背景,幾種藝術形式交相輝映、美輪美奐! 但美中不足的是,《松》用鼓和琵琶一配起來,限定了節奏,吟誦的每個字和每個音都是自由的,而兩種樂器一加進來就固定了節奏,說是兩拍,多零點零幾秒都不行。最不能接受的是,我是這首詩吟誦的原創,結果我倒要反過去跟鼓、琵琶和伴奏,失去了吟誦的自由與權利。
  • 吟誦,讓古詩文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在徐健順看來,餘先生的曼吟回唱就是吟誦,這是漢詩文的讀法,是其固有的聲音、本來的聲音、傳統的聲音。幾千年來,漢詩文就是這樣的聲音,它是漢詩文的活態。「但現在我們只知讀音,不知讀法。」有帶旋律曲調的歌唱方式,有不帶旋律曲調的誦讀方式;有拖長的吟詠方式,有加嘆詞的哦嘆方式;有看著書的讀念方式,也有背書的諷誦方式。古人讀書的狀態也有很多,有高、低、朗、默、急、緩、恬、苦、長、短、細、漫等,所以有高歌、高唱、高吟、高詠,也有低歌、低唱、低吟、低詠;有朗歌、朗唱、朗吟、朗詠,也有默歌、默唱、默吟、默詠。所有這些方式,統稱為「讀」,今天則改稱為「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