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基層教師摘古體詩創作桂冠

2020-12-27 華西都市報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全國詩歌大賽揭曉

南粵基層教師摘古體詩創作桂冠

全場齊唱《我和我的祖國》,將頒獎典禮推向高潮。

獲獎作品實體書即將和讀者見面。

  獲得古體詩一等獎的盧旭逢發表獲獎感言。

  時間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書寫者。10月31日下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全國詩歌大賽,在成都成功舉行頒獎禮。本次詩歌大賽,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舉辦,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省災後重建基金會共同承辦。
  以詩寄情,歌頌時代精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大賽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鼓勵參賽者們用詩歌創作來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歌頌華夏兒女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堅持抗爭的精神,展現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畫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篇章,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
  自5月31日開始,至10月15日晚24時止,此次詩歌大賽徵稿時長4個半月,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千餘位參賽者共計3000餘首詩歌作品,參賽作品總計達45萬餘字,還有很多來自海外同胞的優秀詩作。
  最終,大賽評選出現代詩和古體詩一等獎各1名(獎金10000元)、二等獎各2名(獎金各3000元)、三等獎各5名(獎金各1000元)、優秀獎各20名(獎金各500元)。
  獲得古體詩一等獎的盧旭逢來自廣東揭陽。作為一位基層教師,從2010年開始,盧旭逢開始嘗試古體詩的創作,他說,閱讀詩歌和創作詩歌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閱讀古體詩,也許外界會覺得古體詩的平仄押韻比較複雜,需要鑽研,但這正是最吸引我的部分,我對此樂在其中,覺得它體現了古典詩歌的韻律美」,看到此次大賽的徵文消息,他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我以前的詩歌創作比較多的主題是山水風景,看到此次大賽的主題是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我一下意識到這既和我平時的創作主題相關,也是一個創作突破的機會。」在談及獲獎作品《沁園春·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時,盧旭逢坦言,在開篇利用比喻手法,將祖國的大好山水「擬人化」,是自己將最擅長的山水描寫與新時代這樣的宏大主題相結合,以詩詞表達祝福。「選用『沁園春』這個詞牌名,也是因為它本身就很適合這樣大氣的題材。」。
  儘管如此,得知自己獲獎,盧旭逢覺得仍是意外之喜。「遠在千裡,能到詩意盎然的成都領獎,本身就圓了我一個夢」。盧旭逢說,自己最崇拜的偶像就是杜甫,不但為他的才華所傾倒,更是敬仰杜甫心懷天下的胸襟。他透露,當天一早趁著空閒自己就跑去了杜甫草堂,希望能夠好好看看杜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我站在門口,看著草木蔥鬱、鳥語嚶嚶的草堂,心中無比激動,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我覺得是離偶像最近的時候」,盧旭逢開玩笑說,這是屬於他自己的追星之旅,「詩歌對我而言,是喜好,是滋養,更是習慣,我會一直創作下去,也會儘自己的努力,把詩歌之美傳遞給我的每一個學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詩歌大賽頒獎禮現場成了詩與歌的海洋

  10月31日下午,一曲《盛世華章》揭開了「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全國詩歌大賽在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大廈舉行的頒獎典禮大幕。在給獲獎詩人們頒獎的過程中,現場還進行了精彩的文藝表演。
  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參事室主任蔡競,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研究員、四川省災後重建基金會理事長鄧文武,四川省圖書館館長何光倫,本次詩歌大賽評委、青海省作協原副主席、著名詩人白漁,以及獲獎詩人代表們一起,欣賞了來自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師生表演詩朗誦《向南向藍》、著名歌手黃麗萍老師獨唱的《祖國,你好》、著名歌手王思民獨唱的《再見了,大別山》等精彩文藝節目。
  在頒獎儀式最後,獲獎詩人代表和全體觀眾一起,全場起立合唱起《我和我的祖國》,現場成了詩和歌的海洋。現場莊重、大氣,充滿濃濃的慶祝新中國70華誕的歡樂喜慶氣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 楊濤

相關焦點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我們習慣於把民國以前的詩叫做「古詩」或「古詩詞」,廣義上說的「古詩」叫做舊體詩,舊體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古風」或者狹義的「古詩」稱為古體詩,這是相對於近體詩來說的。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 詩詞家教你「以古體詩寫新生活」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5月18日,詩詞家朱復融做客廣州市少年宮,為少年兒童舉行了一場題為「以詩育心 播撒種子——以古體詩寫新生活朱復融以其新書《花城寄》為載體,與師生交流「詩意的生活」,分享了他在生活中創作的詩歌,並鼓勵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大膽創作。朱復融提出,當代詩詞一定要切入生活的基本面,闡述詩並不在遠方,多在身邊。他講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詩意,比如通過對家庭生活的觀察,甚至做飯做菜等等,都可以在廚房裡面捕捉詩意,從中尋找生活之趣,讓藝術的溫曖演化成人生的獨特風味。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 同樣是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屈原·離騷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這便是詩的起源。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
  •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在吟誦古體詩時,要把文體的風格讀出來才行。「古體詩」是對「近體詩」產生以前的一切詩體的統稱,古體詩按照不同詩體源流及與音樂的關係分,可以分為「謠諺體」、「詩經體」、「騷體(楚辭體)」、「古風」(或稱「古詩」)、「樂府」等。按照字數而論,可以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按照風格內容論,可以分為詩、歌、行、歌行、引等等。
  • 寫古體詩應該如何押韻?
    現代詩不要求押韻,但如果要寫古典詩詞,押韻是最基本的條件,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什麼是押韻為了讓詩讀起來有循環往復的和諧感,我們在特定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會使用讀音相近的字,這就是押韻。寫詩是如何押韻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同體裁押韻的規則也有所不同。一.古體詩古體詩的韻腳可以押平聲,也可以押仄聲。除了漢代流行的柏梁體句句押韻之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單數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偶數句則必須押韻。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 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
  • 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這裡老街說一說七絕中的「古體詩」。
  • 詩的種類和字數: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今體詩
    (一)古體詩;(二)今體詩 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 今體詩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 郭沫若的一首古體詩,聲調鏗鏘,最後14字更是雄健有力
    郭沫若一生筆耕不輟,他的詩歌創作也一直堅持不懈,除了很多新詩,他還寫過很多古體詩,尤其是抗戰時期的舊體詩,最為撼動人心。他的這些古體詩中透露出那種挽戈揮日、誓掃敵氛的凌雲壯志;還有那種嵩目時艱、針砭現實的憂國憂民的義憤;以及展望明天,「佇看旌旗渡大洋」的抗戰必勝的信心。在他的如椽大筆下,有時抒發感時、詠史、懷古,以及他與文化界人士的唱和酬贈,有時表達對死難烈士的緬懷、悼念。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李晨時:功夫在詩外-談今人寫古體詩的提綱
    功夫在詩外——談今人寫古體詩的提綱李晨時說明 :2015年出《長天集》時,本想將此文收入書中的,但字數9千多。為降低書的厚度,遂捨去了。我也希望通過這篇小文給大家開擴一些思路,提出批評,引發爭論,以有助於我們大慶詩人創作水平的提高,步子的長足發展。一、當代詩詞創作的現狀。當今的詩詞創作可以概括為四種情況:一、不是詩;二、象詩;三、是詩;四、好詩。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有一個詞叫詩語,意思是詩的語言。對於每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了解這些「詩語」,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鑑賞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層樓!【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 舊體詩就是格律詩嗎?哪種體裁的舊體詩適合創作的入門?
    最近看到有人提問:哪種體裁的舊體詩適合創作的入門?然後有人回答舊體詩就是格律詩,哪種都不適合入門,也有人回答學習了絕句自然就會寫古體詩。對於這些回答,六甲番人認為都不是很對。在回答問題前,首先要糾正幾種錯誤的說法:1、舊體詩就是格律詩?這當然是錯誤的,舊體詩既包括格律詩,也包括古體詩、詞和曲,是區別於五四以後新詩的詩歌體裁,也稱為古典詩歌。2、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詩歌?
  • 很多人都好奇,如何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
    我覺得吧,想要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最主要的是讀,然後就是體會前人的作品,最後在尋找靈感,或是一氣呵成,或是前後斟酌慢慢修改。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讀的多了,慢慢地就有感覺了,不是說作詩的感覺,而是對詩的感覺,起碼可以感覺出什麼是唐詩、什麼是宋詞。我覺得想要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什麼的,首先還得多讀多記,很多時候,讀得多了,會有一種語感,我覺得這種語感特別重要。就好像是燭光晚餐裡面的玫瑰花,不是必須,但是有了之後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