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一生筆耕不輟,他的詩歌創作也一直堅持不懈,除了很多新詩,他還寫過很多古體詩,尤其是抗戰時期的舊體詩,最為撼動人心。
他的這些古體詩中透露出那種挽戈揮日、誓掃敵氛的凌雲壯志;還有那種嵩目時艱、針砭現實的憂國憂民的義憤;以及展望明天,「佇看旌旗渡大洋」的抗戰必勝的信心。
在他的如椽大筆下,有時抒發感時、詠史、懷古,以及他與文化界人士的唱和酬贈,有時表達對死難烈士的緬懷、悼念。
但無論詠物、紀遊,還是題畫、觀劇,字裡行間,無不閃爍著熾熱的愛國抗日的思想感情,以及與浪漫相結合的革命現實主義創作特色。下面介紹郭沫若的一首古體詩,聲調鏗鏘,最後14字更是雄健有力。
有感
作者:郭沫若
比來人怕夕陽殷,月黑仍令夢不閒。
探照橫空燈影亂,燒夷遍地彈痕斑。
相煎萁豆何猶急?已化沙蟲敢後艱?
朔郡健兒身手好,驅車我欲出潼關。
郭沫若於1938年抵達重慶後,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主持政治部第三廳及文化工作委員會。期間,他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侵略、反投降、反獨裁統治的文化工作。
這期間也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略、狂轟濫炸,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並於1941年悍然發動了「皖南事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互相交織,日趨激化。
郭沫若用他的舊體詩,強烈譴責了日寇的侵略暴行,沉痛地描寫了革命人民在戰火中的苦難,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其反共陰謀,對八路軍、新四軍抗日健兒寄託了熱切的希望,和由衷的禮讚。
此詩作於1939年6月19日,日機對重慶大轟炸之後。首二句用反襯法,「比來人怕夕陽殷,月黑仍令夢不閒」,詩人極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重慶人民,惴惴不安的痛苦心情。
頷聯描寫日寇飛機轟炸的場景,「探照橫空燈影亂,燒夷遍地彈痕斑」,強烈地控訴了其給重慶百姓們帶來的災難。
頸聯兩句抒寫了作者對國民黨政府積極反共政策的憤慨,決心不畏艱險、與敵周旋。「相煎其豆何猶急」,用曹植七步詩意,責問國民黨政府,大敵當前,為何要兄弟相殘,而怠於外御其侮?
「已化沙蟲敢後艱」,這一句化用《抱樸子》「周穆王南徵,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的故事,借喻戰死的士卒或死難的群眾。
末兩句緊承上句,「朔郡健兒身手好,驅車我欲出潼關。」作者讚揚八路軍等北方健兒英勇抗敵,自己也想驅車出關,共赴國難。山城的夜空碧藍如洗,重重迭迭的萬家燈火,與密密匝匝的燦爛群星交相輝映。
詩人時常為之出神,他站在高坡上,目光隨著迤邐遠去的燈火,好象看到了北國弟兄們矯健的身影,他真想驅車北上,一顯身手。
在郭沫若的詩筆下,一系列事件都一一攝入腕底,得到了生動真實地反映。彰善懲惡,褒貶分明,展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和強烈的戰鬥性,從某些側面顯示了八年抗戰這一偉大的歷史、時代的風貌。
詩人控訴敵人的暴行,抨擊國民黨政府「萁豆相煎」的反共政策,表達自己對「朔郡健兒」的熱情讚揚。全詩結構嚴謹,用典自然。前四句紀實,後四句寫意,詩句聲調鏗鏘、韻律嚴整,結語更是氣勢磅礴、雄健有力,允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