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一首古體詩,聲調鏗鏘,最後14字更是雄健有力

2020-12-10 品詩賞詞

郭沫若一生筆耕不輟,他的詩歌創作也一直堅持不懈,除了很多新詩,他還寫過很多古體詩,尤其是抗戰時期的舊體詩,最為撼動人心。

他的這些古體詩中透露出那種挽戈揮日、誓掃敵氛的凌雲壯志;還有那種嵩目時艱、針砭現實的憂國憂民的義憤;以及展望明天,「佇看旌旗渡大洋」的抗戰必勝的信心。

在他的如椽大筆下,有時抒發感時、詠史、懷古,以及他與文化界人士的唱和酬贈,有時表達對死難烈士的緬懷、悼念。

但無論詠物、紀遊,還是題畫、觀劇,字裡行間,無不閃爍著熾熱的愛國抗日的思想感情,以及與浪漫相結合的革命現實主義創作特色。下面介紹郭沫若的一首古體詩,聲調鏗鏘,最後14字更是雄健有力。

有感

作者:郭沫若

比來人怕夕陽殷,月黑仍令夢不閒。

探照橫空燈影亂,燒夷遍地彈痕斑。

相煎萁豆何猶急?已化沙蟲敢後艱?

朔郡健兒身手好,驅車我欲出潼關。

郭沫若於1938年抵達重慶後,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主持政治部第三廳及文化工作委員會。期間,他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侵略、反投降、反獨裁統治的文化工作。

這期間也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略、狂轟濫炸,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並於1941年悍然發動了「皖南事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互相交織,日趨激化。

郭沫若用他的舊體詩,強烈譴責了日寇的侵略暴行,沉痛地描寫了革命人民在戰火中的苦難,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其反共陰謀,對八路軍、新四軍抗日健兒寄託了熱切的希望,和由衷的禮讚。

此詩作於1939年6月19日,日機對重慶大轟炸之後。首二句用反襯法,「比來人怕夕陽殷,月黑仍令夢不閒」,詩人極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重慶人民,惴惴不安的痛苦心情。

頷聯描寫日寇飛機轟炸的場景,「探照橫空燈影亂,燒夷遍地彈痕斑」,強烈地控訴了其給重慶百姓們帶來的災難。

頸聯兩句抒寫了作者對國民黨政府積極反共政策的憤慨,決心不畏艱險、與敵周旋。「相煎其豆何猶急」,用曹植七步詩意,責問國民黨政府,大敵當前,為何要兄弟相殘,而怠於外御其侮?

「已化沙蟲敢後艱」,這一句化用《抱樸子》「周穆王南徵,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的故事,借喻戰死的士卒或死難的群眾。

末兩句緊承上句,「朔郡健兒身手好,驅車我欲出潼關。」作者讚揚八路軍等北方健兒英勇抗敵,自己也想驅車出關,共赴國難。山城的夜空碧藍如洗,重重迭迭的萬家燈火,與密密匝匝的燦爛群星交相輝映。

詩人時常為之出神,他站在高坡上,目光隨著迤邐遠去的燈火,好象看到了北國弟兄們矯健的身影,他真想驅車北上,一顯身手。

在郭沫若的詩筆下,一系列事件都一一攝入腕底,得到了生動真實地反映。彰善懲惡,褒貶分明,展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和強烈的戰鬥性,從某些側面顯示了八年抗戰這一偉大的歷史、時代的風貌。

詩人控訴敵人的暴行,抨擊國民黨政府「萁豆相煎」的反共政策,表達自己對「朔郡健兒」的熱情讚揚。全詩結構嚴謹,用典自然。前四句紀實,後四句寫意,詩句聲調鏗鏘、韻律嚴整,結語更是氣勢磅礴、雄健有力,允稱佳作。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的一首詩,巧用典故,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
    有一次詩人作為朝廷的使臣,擔任了一次特殊的任務,他看見沿途的各種場景,卻很有感觸,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詩,巧用典故,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白溝行北宋:王安石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 郭沫若贈給陳毅的七言詩,通篇氣勢磅礴,開篇7個字霸氣十足
    除此以外,小時候曾入讀私塾,接觸過大量古文的他在古體詩領域,其實也是頗有建樹的。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詩作《歸國雜吟》和詞作《水調歌頭》。這些古體作品,郭沫若寫來基本上格律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而且用字、用典故,也都是比較精準的,這一點在近現代文人裡還是算比較厲害的了。
  • 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
    古代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和勞動號子,而且詩與歌舞、音樂都融合在一起。後來才有了詩經和楚辭,漢代時又出現了樂府民歌。到了魏晉時期則以五言詩為主要題材,終於在唐代發展到巔峰。唐詩從發展到成熟,人們普遍運用律、絕形式作詩。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我們知道,近體詩絕大部分都使用平聲韻(其中有極少部分文人創作仄韻作品),但古體詩的韻腳字就不光用平聲韻,還使用仄聲韻,即上聲、去聲、入聲,甚至還可以換韻。我們童年就會讀的一首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白的一首詩,比喻恰當,最後14字更是寓意深刻
    下面介紹李白的一首詩,比喻恰當,最後14字更是寓意深刻。有所思唐代:李白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 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詩的大意是:所思仙人,在碧海之東。那裡天寒多風,巨浪可以衝倒蓬萊和方壺兩座仙山。巨鯨噴湧出滔天的巨浪,讓道路阻隔,也令人心緒迷茫,更感嘆仙界根本無人可達。好在西王母的青鳥可以東飛渡海,我想託它寄一封書信,捎給碧海之東的仙女麻姑。
  • 詩的種類和字數: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今體詩
    (一)古體詩;(二)今體詩 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 今體詩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
    下面就分享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秋雨嘆唐代:杜甫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這兩句傳達出對於富有才華、卻遭受摧殘的君子的關愛與擔心,更是對他們難逃悲劇結局的同情與哀嘆。詩人扼腕,植物越是鮮豔亮澤,就越是難久長;才子們有才華卻又任性,也很容易受到打擊和摧殘。
  • 郭沫若贈給陳毅的七言詩,通篇氣勢磅礴,是對陳毅一生最好的詮釋
    對於郭沫若的詩,咱們其實應該整體來評價。不可否認,他的白話詩裡確實有一些略顯稚嫩的作品,但作為白話詩先行者,這都是他做的嘗試。當他找對了自己的風格後,寫出的《女神》就已經達到了較高水準了。所以我們不能抹殺,他是新詩奠基人的這一基本事實。 除此以外,小時候曾入讀私塾,接觸過大量古文的他在古體詩領域,其實也是頗有建樹的。
  •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在吟誦古體詩時,要把文體的風格讀出來才行。「古體詩」是對「近體詩」產生以前的一切詩體的統稱,古體詩按照不同詩體源流及與音樂的關係分,可以分為「謠諺體」、「詩經體」、「騷體(楚辭體)」、「古風」(或稱「古詩」)、「樂府」等。按照字數而論,可以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按照風格內容論,可以分為詩、歌、行、歌行、引等等。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寫古體詩應該如何押韻?
    現代詩不要求押韻,但如果要寫古典詩詞,押韻是最基本的條件,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什麼是押韻為了讓詩讀起來有循環往復的和諧感,我們在特定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會使用讀音相近的字,這就是押韻。寫詩是如何押韻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同體裁押韻的規則也有所不同。一.古體詩古體詩的韻腳可以押平聲,也可以押仄聲。除了漢代流行的柏梁體句句押韻之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單數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偶數句則必須押韻。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有一個詞叫詩語,意思是詩的語言。對於每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了解這些「詩語」,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鑑賞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層樓!【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 郭沫若題寫的「中國銀行」4個字,詮釋了什麼叫做「書如其人」!
    郭沫若題寫的「中國銀行」4個字,詮釋了什麼叫做「書如其人」!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郭沫若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20世紀我國著名的學者,他在詩劇、歷史、書法、考古等方面都是當時的佼佼者,是很多學者羨慕的對象之一。就算是現在隨便拿出郭沫若先生的一項學習成果都是能讓許多專家學習終生的,其中他的書法在20年代也是十分突出的,和康有為先生為「板書法」注入了活力,在當時也引領了別具一格的書法風格。
  • 安徽村民獻寶有功,郭沫若寫首詩感謝,為何這詩現在很少有人提?
    作為一個文化名人,郭沫若有很多標籤: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但事實上,郭沫若其實還是一個考古學家,只是他對考古學的貢獻一直有些爭議。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很多文物,其實都與郭沫若有關。考古學家們一看這物件,自然就知道它的價值,當時郭沫若也在,於是他激動下寫了首詩感謝劉肅曾。按道理郭老作為文化名人,詩名又不小,他這首詩應該挺有名氣才對。但現在寶盤成鎮館之寶,詩卻鮮有人提,這是為何?讓我們來讀一讀: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
  • 同樣是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屈原·離騷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這便是詩的起源。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宋初的文學有三派,分別是白體,晚唐體和西崑體,都是對古人的模仿。畢竟文化經歷過浩劫,廢墟中的人們要站起來,第一步也只能是模仿,文學自信那是後人的事情了。歐陽修是一代宗師,他的文學風格甚至為人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蘇軾,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蘇軾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稱他為宋代文學史的第一人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