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一首詩,巧用典故,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

2020-12-17 品詩賞詞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讀完令人深受啟發。他的詩歌也是題材豐富、含蓄深婉,更讓讀者咀嚼不盡。

王安石在年輕時就胸懷青雲之志,而且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僅才華卓絕,而且胸有溝壑。有一次詩人作為朝廷的使臣,擔任了一次特殊的任務,他看見沿途的各種場景,卻很有感觸,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詩,巧用典故,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

白溝行

北宋:王安石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裡鋤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

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北宋時雖然文化繁榮、商貿發達,但皇帝卻不重視加強自身的守備。北宋王朝為了求得苟安,不顧屈辱地和遼國籤訂了澶淵之盟,把幽燕地區割讓給對方,白溝河也從此成為兩國的邊界。

王安石曾經迎送遼使至白溝河,目睹了那裡的守將不修邊防、麻痺苟安,於是就寫了這首古體詩,以抒發內心的憂慮和感慨。

為了表示交好,每年元旦或帝王生辰之類,雙方還互派使者慶賀。不僅使節往來對方要派人員至邊界迎送,而且這種迎來送往遼使之事已經幾十年了。

所以詩的開篇交代事由,作者不說「每年」,而用「年年」這個疊詞,不但說明這是年復一年、由來已久,而且表示不勝其煩、大為不滿。因為這種交好並不是真正和平相處,恰恰相反,迎送交好的假象,掩蓋了劍拔弩張的真相。

接下來詩人進一步表達內心的憂憤,遼人常藉口打獵,侵擾邊界,邊界上的駐軍卻不知道點燃烽火發出警報。蕃馬,是遼國的騎兵;射狐兔,就是侵擾劫掠。作者運用了借喻手法,形象生動,卻含意深長。因為名為射獵、實則劫掠,就更足以揭露遼人的虛偽狡詐。

同時一個「常」字,又與上句的「年年」照應,更令人義憤填膺!而此時邊塞守將膽怯畏敵,不向內地報警,一味忍讓苟安,就更使人痛心疾首。漢兵,即宋兵,即宋朝的邊城守將。

作者把當代的事說成漢代之事,非常委婉,王安石不願把批評的矛頭直指皇帝,而是把不滿與悲憤,發洩到那些怯懦無能的守將。同時作者也揭示了北宋王朝對外實行妥協求和的政策,從而讓守將們也小心謹慎,力戒惹起事端。

頸聯又繼續採用對比手法,描寫雙方邊區的不同景象:北宋的中原地區萬裡農田和耕地,一望無際,連接邊塞城牆。鋤耰,本是鬆土和平地的農具,這裡用來表示農田耕地,意指土地平曠、毫無防範設施。

而遼國那邊,幽燕地區桑葉茂密,昏沉陰森,遮蔽平川原野。一個「暗」字,形容詞作動詞用,遮蔽掩蓋的意思,生動傳神,有神秘莫測、暗伏危機之感。

至此詩人終於按捺不住,他巧用典故大發議論,對邊將的庸碌無能、麻痺鬆弛,以及不修防務等行為,提出了嚴厲的遺責。

邊塞守將如此鬆懈麻痺,就像漢代的劉禮、徐厲駐守辣門、霸上一樣,把守邊當作兒戲,總有一天會成為俘虜,更談不上像古代的李牧、廉頗那樣,打敗入侵者收復國土。

劉、徐和李、廉也是鮮明對照,作者巧妙運用對比,揭露了事物的矛盾,顯出了其中的差異,令人印象特別深刻。

縱覽王安石的這首七律,善使比喻,巧用典故,全篇更是多次採用對比手段。首聯用「年年事」,烘託了一種屈辱和妥協的氛圍,詩人已經有所不滿;頷聯又用「蕃馬常來、漢兵不道」進行對比,更彰顯了詩人內心的憂憤。

頸聯再次將雙方的守備情況進行展示,作者顯得更加擔憂;最後詩人又不厭其煩地用四位守將的不同態度,情感強烈地宣示了自己的觀點。

作者3次採用對比手法,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值得細讀。他對邊塞守將的譴責,實際上就是對主和派妥協求安、不修邊防的抨擊,表達了作者力主抗擊侵略、收復國土的愛國思想。

相關焦點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
    下面就分享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秋雨嘆唐代:杜甫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詩人又用了兩個比喻,將決明的綠葉和黃花比作「翠羽蓋」和「黃金錢」,不僅非常形象,而且烘託了它在陰雨連綿的環境下香遠益清、堅毅挺立。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立意深刻,最後14字更是撼動人心
    北宋的一位學者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卻也非常無奈和悲哀,下面介紹的是王安石的一首七律,立意深刻,最後14字更是撼動人心。頷聯從從史實失真的角度,展現了這種悲劇的實質,「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黮暗」,不明貌,化用莊子句意,高賢們已經蒙受了他人的誤解,而自己又無從矯正,致使真相不明、品德不彰。「末俗」,本指亂世敗壞的習俗,這裡與「當時」對舉,表達後來的意思。
  • 王安石的這首詩很冷門,最後14字卻是離別經典贈言,如今仍然適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送項判官》,就是王安石筆下一首動人心弦的送別詩。不過相較於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等送別名篇,這首《送項判官》就要冷門很多了。但王安石這首詩的最後14字,卻是離別經典贈言,即便千年後的今天看來,也依然適用。
  • 魯迅的一首無題詩,虛實結合,巧用典故,讀完令人讚不絕口
    就像一幅意境深遠的圖畫,既要工筆與寫意的結合,也需濃豔與淡雅的映襯,才能達到非常好的審美效果。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無題詩,虛實結合,巧用典故,讀完令人讚不絕口。無題作者:魯迅禹域多飛將,蝸廬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頌皇仁。
  • 王安石的一首雜詠,對比鮮明,見解深刻,更彰顯了大無畏精神
    比如晚唐詩人杜牧就寫過很多詠史詩,詩人精彩的文筆、巧妙的構思、不凡的見解,都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也耐人咀嚼。北宋一位詩人更是時刻關心百姓生活,甚至廢寢忘食地操勞。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雜詠,對比鮮明,見解深刻,更彰顯了大無畏精神。
  • 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北宋:王安石龍甲虯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應嗟無地逃斤斧,豈願爭明爝火間。王安石為了表達內心的困擾,就精妙地構思了這首絕句。詩人含蓄地在詩行中表達了個人的觀點,卻值得後人深思。作者先巧妙地設置題目,「道傍」二字,不應等閒視之,說明這松樹不是生於險峰峭崖,也非長在深谷澗底,而是人所共見的路邊。但為何「亭亭千尺」的古松,卻未能為世所用,而是被當作松明,這就更使人慨嘆。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因其中一個字而名傳千古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至今還廣為傳頌。尤其是詩中的「綠」字,歷來為人稱讚,它將本是無形的春風,轉化為一個鮮明的形象,極為傳神。相傳王安石曾就這一個字,就改過不下十次,從「到」、「過」、「入」等,最後才到「綠」字,可見古人寫詩所花的工夫,真是到達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但確實是這個「綠」字最符合詩的情境,某種程度上來說,王安石的這首詩也可以看作是因為這一個「綠」字而名傳千古。全詩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 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意境邈遠,最後7字突顯出悲劇之美
    同時義山的詩歌也極富想像,意境超拔瑰麗,還經常運用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精神。李商隱也寫過很多無題詩,其中既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謳歌和追求,也暗喻自己的身世之感。讀者不僅非常熟悉這些無題詩中的警句和名言,也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啟發。下面介紹李商隱的一首七律,曾感動過無數人,最後7字更令人心碎。
  • 秦韜玉的一首詩,僅是最後7字就寓意深遠,令人深思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詩有百解、詞無達詁。比如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很多作品,用典較多,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有些看似描寫閨怨,其實是表達詩人內心的愁情。而杜牧的作品貌似曠達不羈,其實又暗喻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下面介紹秦韜玉的一首詩,僅是最後7字就寓意深遠,令人深思。
  • 王安石最有名的一首詩,只是其中一個「綠」字,便驚豔了900多年
    為了表達的需要,詩人在用字遣詞上往往會進行極為精細的錘鍊推敲,以獲得簡練精美、含蓄深刻、生動形象的藝術效果。誠如盧延讓所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又如賈島所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對字詞藝術加工的方法,便是漢語傳統修辭中的鍊字。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泊船瓜洲》,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王安石這首詩用詞最為講究,對仗也最為工整,更是表達了一種願望
    王安石的詩文便是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那都並非泛泛之談,而是表達了自己內在的一種情懷,以及自己內心最真實的世界,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的詩文別具一格,無論是在用詞,還是在對仗方面,那都是屬於一流的佳作。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古松宋代:王安石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這首詩的大意是:古松枝幹高聳,直上雲天,迥然超出眾木。山壑間夜風吹拂,松濤陣陣,月籠千山,陰雲罥掛。豈是憑藉沃土的栽培,不過倚靠造化的神功。朝廷宗廟若缺少良材,正可材盡其用,但如果沒有良匠,就不要隨意砍伐。北宋嘉佑三年,王安石任提點江西刑獄。
  • 郭沫若的一首古體詩,聲調鏗鏘,最後14字更是雄健有力
    郭沫若一生筆耕不輟,他的詩歌創作也一直堅持不懈,除了很多新詩,他還寫過很多古體詩,尤其是抗戰時期的舊體詩,最為撼動人心。下面介紹郭沫若的一首古體詩,聲調鏗鏘,最後14字更是雄健有力。有感作者:郭沫若比來人怕夕陽殷,月黑仍令夢不閒。探照橫空燈影亂,燒夷遍地彈痕斑。相煎萁豆何猶急?已化沙蟲敢後艱?
  • 王安石一個字可以推敲十幾遍,但「推敲」一詞的發明者卻另有其人
    但夜色靜謐、山谷幽邃,賈島便詩興大發,作詩一首。然而在歸途中,他一直低頭思考一個字,騎著自己的小毛驢晃晃悠悠地走在主幹道上。不料,衝撞了韓愈的車隊。車隊侍從將賈島帶到韓愈面前,韓愈詢問他低頭走路的原因。賈島答道:「我在琢磨,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比較好。」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自是惜才愛詩之人,想了片刻說「敲字更好。」
  • 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
    一次外出公差,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葛溪驛宋代: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皇祐二年,當時30歲的王安石從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宿驛站中,秋聲擾攘,悲從中來,作了這首詩。 當時王安石還是舒州通判,但是他勤政愛民,治績斐然。雖然只是小吏,但他位卑不忘憂國,體現了廣闊的胸襟。獨自在外,詩人倍感孤獨,驛站的條件艱苦,更讓他輾轉不眠。
  • 李白的一首詩,比喻恰當,最後14字更是寓意深刻
    下面介紹李白的一首詩,比喻恰當,最後14字更是寓意深刻。有所思唐代:李白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 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詩的大意是:所思仙人,在碧海之東。那裡天寒多風,巨浪可以衝倒蓬萊和方壺兩座仙山。巨鯨噴湧出滔天的巨浪,讓道路阻隔,也令人心緒迷茫,更感嘆仙界根本無人可達。好在西王母的青鳥可以東飛渡海,我想託它寄一封書信,捎給碧海之東的仙女麻姑。
  • 老對頭蘇軾王安石詠梅詩對決,蘇軾洋洋灑灑60字終不敵王安石20字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時,王安石是沒少費心思為其周旋。到最後王安石被罷相居於金陵時,蘇軾甚至表示自己要搬過去和他做鄰居。所以後世用「君子之爭」來形容二人的關係。這文壇「瑜」和「亮」的出現,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這倆老對頭的詠梅詩對決,這一次蘇軾是真的輸了。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高瞻遠望,就不用畏懼浮雲遮眼
    十六歲,王安石跟隨父親進入京城,在京城中結識了好友曾鞏,曾鞏將王安石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其稱讚不已。五年後,王安石高中進士,任淮南節度使,後又為鄞縣縣令,在任期間,政績顯赫。公元1050年,王安石三十歲,而立之年,心懷壯志,鄞縣縣令的任期已滿,他辭了縣令回臨川,路過杭州,登上了飛來峰,一覽眾山小之際,抒發自己的情感,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 王安石詩「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是最好的選擇嗎,有人不同意
    杜甫有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也寫「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而被人津津樂道的鍊字實例卻並非出自這兩位詩人,而是出自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泊船瓜洲》一詩。眾所周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因「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歷來被人稱頌。但這並不是靈感突至、妙手偶得的結果,而是苦心孤詣、反覆修改的成就。
  • 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荊公寫詩非常注意遣詞造句,經常反覆琢磨一個字,甚至廢寢忘食,只為精益求精。王安石還喜歡創作集句作品,就是將別人的詩句摘選一些,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