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

2020-12-16 品詩賞詞

秋夜霜寒,落葉繽紛。夏日裡碧綠的梧葉禁不住西風呼嘯,一點點地變得枯黃,又慢慢地零落。秋天仿佛是一種輪迴,秋風乍起,緣來緣去,歲月衝淡了一切繁華,變得悽然悲傷。如此悽涼的場景,讓遊子們也倍感悽楚。一次外出公差,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

葛溪驛

宋代: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皇祐二年,當時30歲的王安石從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宿驛站中,秋聲擾攘,悲從中來,作了這首詩。 當時王安石還是舒州通判,但是他勤政愛民,治績斐然。雖然只是小吏,但他位卑不忘憂國,體現了廣闊的胸襟。

獨自在外,詩人倍感孤獨,驛站的條件艱苦,更讓他輾轉不眠。他在窗前眺望遠處,只見一鉤殘月懸掛空中,月色昏昏,漏聲滴答,更覺夜長難熬,不由得吟出兩句詩,「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人地兩疏、四顧寂寥,一燈如豆、忽明忽暗,「昏昏、明滅」,充分展現出羈旅的愁思。

王安石幹事情喜歡以身作則,常常不辭辛苦親臨基層查看,時間久了,也鬧出很多毛病。秋夜霜寒,薄衾單衣,夜裡剛睡著就被凍醒。「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他裹緊棉被,終於睡踏實了,夢中卻仿佛回到了家鄉,不覺遠隔千山萬水,道路漫漫。

夢中醒來,詩人便再也無法入睡,於是披衣坐起。頸聯抒發感慨,「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他想到時勢艱難,雖然鄉愁無窮、秋夜悽寒,卻不顧病痛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

正值壯年的王安石雖然職位低微,但基層工作的經歷,卻讓他有了很好的積澱,也看清了很多問題的癥結,正準備積蓄力量大幹一場。八年後他就到京城,提交了他的建議書,此後便有了一段傳奇故事。

長夜漫漫,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卻又要登程。詩人環顧左右,「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蟬聲悽切,傳入耳中,詩人心煩意亂;它緊抱蕭疏的梧桐,樹葉已經半黃。 秋蟬無知,以半黃疏桐為樂國,卻自鳴得意,盲目樂觀。詩人託物寓意,表達出對世人麻木渾噩的悲憫,也反襯出內心的悲慨。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怕生活艱苦,無懼命運坎坷,更不必擔心人言可畏,卻害怕自己消沉頹廢,甚至麻木不仁。王安石雖然入仕時間不長,卻見多識廣,不過他並沒有同流合汙,而是努力讓自己自清,並儘可能地勸勉別人積極上進。正因為考慮得多,詩人也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

細味全詩,不僅寫景真切,抒情深沉,而且意境深遠,達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再回顧一下尾聯的14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地寫景,卻凝聚著詩人這一夜的思考結果,更體現了一種高風亮節與踏實苦幹的精神。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的一首詩,巧用典故,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讀完令人深受啟發。他的詩歌也是題材豐富、含蓄深婉,更讓讀者咀嚼不盡。王安石在年輕時就胸懷青雲之志,而且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僅才華卓絕,而且胸有溝壑。
  • 元稹半夜不眠,寄贈白居易一首七律,如敘家常,尾聯更是發自肺腑
    下面介紹的是元稹半夜不眠,寄贈白居易一首七律,如敘家常,尾聯更是發自肺腑。寄樂天唐代:元稹閒夜思君坐到明,追尋往事倍傷情。同登科後心相合,初得官時髭未生。二十年來諳世路,三千裡外老江城。元稹在這首七律中寫了三件事,首先說自己很想念對方,「閒夜思君坐到明,追尋往事倍傷情。」人閒時最容易回憶往事,想著想著,就難以入眠。那些悲傷的、歡樂的過往,就像電影畫面一般,一幕幕在眼帘前播放,詩人也時而憂傷、時而暗自發笑。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立意深刻,最後14字更是撼動人心
    北宋的一位學者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卻也非常無奈和悲哀,下面介紹的是王安石的一首七律,立意深刻,最後14字更是撼動人心。李商隱就曾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人點破而不說盡,極其含蓄。頷聯從從史實失真的角度,展現了這種悲劇的實質,「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黮暗」,不明貌,化用莊子句意,高賢們已經蒙受了他人的誤解,而自己又無從矯正,致使真相不明、品德不彰。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
    詩人們通過描寫松樹,也寄寓自己不畏艱難的良好品質。李白曾描繪松柏,「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李商隱也讚美高松,「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古松宋代:王安石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 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
    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秋思唐代:白居易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雁思來天北,砧愁滿水南。這首詩作於唐代太和六年秋天,當時詩人已經60歲,還在擔任河南尹。這一年他的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志銘,並將元家給的潤筆費,全部布施於洛陽香山寺。元稹曾是樂天幾十年的老朋友,如今先於樂天而去,詩人悲痛交加,加上自己身體也逐漸衰弱,於是心情也非常惆悵。時值寒秋,他更加感慨秋意蕭瑟,於是詩人秋日詠懷,寫下了這首詩。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
    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詩詞君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喜歡哪一首呢?《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李清照不滿丈夫忙於應酬,這首詩妙句偶得,頸聯更是寓意深遠
    南宋的一位女才子也寫了一首詩,讀完更是令人受益匪淺。感懷宋代:李清照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這首詩是李清照在宣和三年赴萊州探望趙明誠時所作,當時38歲的李清照在詩中流落出對趙明誠的不滿。原來他出任郡守不久,就一直忙於應酬,未能擺撥常務,反為「青州從事孔方兄」所累,李清照便有備受冷落之感。詩人在家獨坐,無聊之時發現案頭上有本《禮韻》,偶爾翻到「子」字,就以此為韻,寫了一首感懷詩。
  • 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王昌齡的七絕作品經常採用比興手法,意境深邃。比如他的邊塞詩,節奏明快,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的閨怨詩,心理刻畫極其細膩,感情描繪更富有波瀾。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在唐代,七律佳作頻出。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隱娘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呢?《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劉禹錫誇人有絕招,這首詩用典含蓄,最後一句更是寓意深遠
    劉禹錫得知後,便要來慶賀他的喬遷之喜,牛僧孺便邀請他於庭中吟詩唱和、並欣賞牡丹,下面這首詩即為劉禹錫當時即興所作。思黯南墅賞牡丹唐代:劉禹錫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 王維描寫蒼苔靈動傳神,王安石這首七絕更不帶聲色,給人無限遐想
    古詩詞貴在含蓄,有時言近旨遠,令人玩味不盡,如辛棄疾抒寫愁緒,「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有時積澱厚實,文採飛揚,如元稹思念白居易,「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下面介紹兩首絕句,王維描寫蒼苔靈動傳神,王安石這首七絕更不帶聲色,給人無限遐想。書事唐代:王維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 李商隱的一首詩,以麗句寫荒涼,以綺語寓感慨,尾聯更是水到渠成
    李商隱是晚唐藝術成就很高的一位詩人,他善於學習和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曾經向令狐楚學習駢文寫作技巧,也借鑑了屈原以香草寄寓仕途遭遇的比興手法。杜甫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更是對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李商隱的詩歌情採深得杜詩神韻。
  • 作者是蘇軾的表兄,這首七律清幽恬靜,實乃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無數的飲食男女,都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更是半醉半醒,如夢似幻。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命運,也不能回到過去,更不能預見未來,就應當努力地活在當下。很多事物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很多人走遠了,才知道後會無期。就像那隨風飄零的秋葉,令人倍感惆悵。古人云,覺此未覺者,當下成牟尼。
  • 老和尚半夜悟首詩,起句平平,讀完最後7字王安石表示:我比不上
    俞紫芝早年並沒什麼名氣,晚年與王安石結識,兩人經常一起切磋詩技,沒事還要鬥上幾首詩,王安石甚至把他的名句題寫在自己隨身帶的扇子上。而最讓王安石服氣的,則是一首《宿蔣山棲霞寺》,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宿蔣山棲霞寺》北宋.俞紫芝獨坐清談久亦勞,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喚不起,猛虎一聲山月高。
  • 宋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清新流暢,可媲美陳與義的名作
    詩歌創作追求煉意,有人求深,也有人求新;還有人喜歡理趣,更有人愛好含蓄。唐代大文豪韓愈曾說,「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意思是說,根深葉茂,果實飽滿;油脂豐富,光亮充足。通俗地說,根茂、沃膏,這是詩文求深的根本。
  • 這首《黃州》中間兩聯不僅筆法錯落,變化多端,而且迴環照應
    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萬裡羈愁添白髮,一帆寒日過黃州。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宋孝宗乾道六年,已經四十六歲的陸游離開老家山陰,遠赴四川任夔州通判。他乘舟入蜀,路過黃州赤壁,見江山勝跡,不禁追憶前代風流人物,又憂慮國家衰弱,時事艱難,顧自身飄零,手無長策,遂引發了心中無限的傷感,寫下了這篇感情激憒、語句悽愴的七言律詩首句說自己中年坎坷,宦海偃蹇,尚「侷促」於微官之累,好比是「楚囚」般處境窘迫、無計可施。次句的「遷流」也是進一步感嘆赴微官之任形同放逐。「齊優」本是指春秋時齊國的優伶。
  • 軲轆體七律:又到秋涼葉落時
    千言不盡心頭念,萬語長存骨裡思。深的會淺,濃的會淡,一如某個陰雨天氣裡,陽光與溫暖走散後的陰暗與薄寒。世情,如若一灣明眸相對的秋水長天,一刻靜好後總是來不及準備好就要去迎接下一刻未知的風雲突變。多愁埋夢淺,又到秋涼葉落時。人生,從不是紙上的歡顏,更不是罌粟般自我迷醉的夢幻。
  • 不是七言八句都叫七律:跟杜甫學「起承轉合」
    今天拜讀了兩首冠以「新七律」的詩。既然謂之「新」,就不說押古韻了,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準;也不說平仄了,畢竟是寫詩不是寫歌詞,自己讀著抑揚頓挫就行了。但是,七律的基本章法還是應該講究的吧?不能寫個七言八句就叫七律。
  • 袁枚春日郊行,這首七律清新明快,驚豔了整個春耕季節
    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七律,意境很美,驚豔了整個春耕季節。春日郊行清代:袁枚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帶雨畫清明。雜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從舊處生。小鳥啼咽催布穀,老牛牽犢學春耕。這首詩描寫春天的睛明景色、和鄉村春耕的忙碌景象。面對這一派田園風光,詩人也不由得想起自己仕途奔忙的勞苦。這首七律起首就充滿激情,全篇更是醉美如畫。二月裡依然天氣寒冷,很多花兒都沒有開放,詩人卻說此時郊遊最有情。次句就描繪了一幅初春的迷人景象,青山帶雨,顯得清朗又明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