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霜寒,落葉繽紛。夏日裡碧綠的梧葉禁不住西風呼嘯,一點點地變得枯黃,又慢慢地零落。秋天仿佛是一種輪迴,秋風乍起,緣來緣去,歲月衝淡了一切繁華,變得悽然悲傷。如此悽涼的場景,讓遊子們也倍感悽楚。一次外出公差,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
葛溪驛
宋代: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皇祐二年,當時30歲的王安石從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宿驛站中,秋聲擾攘,悲從中來,作了這首詩。 當時王安石還是舒州通判,但是他勤政愛民,治績斐然。雖然只是小吏,但他位卑不忘憂國,體現了廣闊的胸襟。
獨自在外,詩人倍感孤獨,驛站的條件艱苦,更讓他輾轉不眠。他在窗前眺望遠處,只見一鉤殘月懸掛空中,月色昏昏,漏聲滴答,更覺夜長難熬,不由得吟出兩句詩,「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人地兩疏、四顧寂寥,一燈如豆、忽明忽暗,「昏昏、明滅」,充分展現出羈旅的愁思。
王安石幹事情喜歡以身作則,常常不辭辛苦親臨基層查看,時間久了,也鬧出很多毛病。秋夜霜寒,薄衾單衣,夜裡剛睡著就被凍醒。「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他裹緊棉被,終於睡踏實了,夢中卻仿佛回到了家鄉,不覺遠隔千山萬水,道路漫漫。
夢中醒來,詩人便再也無法入睡,於是披衣坐起。頸聯抒發感慨,「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他想到時勢艱難,雖然鄉愁無窮、秋夜悽寒,卻不顧病痛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
正值壯年的王安石雖然職位低微,但基層工作的經歷,卻讓他有了很好的積澱,也看清了很多問題的癥結,正準備積蓄力量大幹一場。八年後他就到京城,提交了他的建議書,此後便有了一段傳奇故事。
長夜漫漫,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卻又要登程。詩人環顧左右,「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蟬聲悽切,傳入耳中,詩人心煩意亂;它緊抱蕭疏的梧桐,樹葉已經半黃。 秋蟬無知,以半黃疏桐為樂國,卻自鳴得意,盲目樂觀。詩人託物寓意,表達出對世人麻木渾噩的悲憫,也反襯出內心的悲慨。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怕生活艱苦,無懼命運坎坷,更不必擔心人言可畏,卻害怕自己消沉頹廢,甚至麻木不仁。王安石雖然入仕時間不長,卻見多識廣,不過他並沒有同流合汙,而是努力讓自己自清,並儘可能地勸勉別人積極上進。正因為考慮得多,詩人也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
細味全詩,不僅寫景真切,抒情深沉,而且意境深遠,達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再回顧一下尾聯的14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地寫景,卻凝聚著詩人這一夜的思考結果,更體現了一種高風亮節與踏實苦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