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拜讀了兩首冠以「新七律」的詩。既然謂之「新」,就不說押古韻了,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準;也不說平仄了,畢竟是寫詩不是寫歌詞,自己讀著抑揚頓挫就行了。但是,七律的基本章法還是應該講究的吧?不能寫個七言八句就叫七律。
七言律詩公認杜甫寫得最好,《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寫詩,也推薦她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而且,林黛玉還認為寫詩不是難事:
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古代讀書人,寫詩是基本功,作者曹雪芹浸淫多年,自是行家裡手,所以他可以借林黛玉之口說,寫詩不難。
現代人除非專業、或古詩詞發燒友,誰會專門下功夫研究音韻格律。只要自己寫得高興,能夠直抒胸臆、自娛自樂就行了。就像有的網友所說,文字而已,不必較真。
但是,律詩最起碼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不然叫什麼七律詩?按下平仄、對仗不表,其實我也不懂。一起學習一下律詩的「起承轉合」。
我們拿杜甫一首名篇舉例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是「起」,以身臨高處對秋景的所感、所聽、所見開篇。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承」,承接上一聯,通過延長視線,進一步描寫秋天的山水景色,為下聯「轉」做準備。
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轉」,由前兩聯寫景,轉到寫情,抒發人生感慨。
前聯的「無邊」、「不盡」都在描寫視野的長遠,秋景的遼闊,為這一聯的「萬裡悲秋」打下了伏筆,頸聯就轉得極其自然,不著痕跡,盡顯杜甫「詩聖」功力。由於前一聯「承」得好,這一聯就「轉」得妙。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是「合」,即是對全詩作總結、作結語。杜甫深刻認識到,自己窮困潦倒,連口濁酒都喝不上,都是因為世事艱難的原因。
登高所望,激起心中所觸;秋天蕭瑟的山林、江水,引發了他對自己支離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和悲哀。「起承轉合」是律詩的章法,通過「起承轉合」能看出律詩的層次。
後世公認杜甫是七言律詩的大家、聖手,除了他在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方面的出色造詣外,「起承轉合」巧妙自然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讀詩和看拳一樣,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了解一點古詩詞的寫作規律,對於我們窺探詩詞之美還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