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排名七律第一,在全唐詩乃至所有詩中就都能排名七律第一了。詩歌的體裁不同,有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等多種,其中以五言和七言為多見,四言、三言、六言等比較少。在古詩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和李白比,在律詩的範圍內,沒有誰能和杜甫比。李白曾譏笑杜甫做律詩太拘束,「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說他為做律詩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也正因為杜甫能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使得他在律詩上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首《登高》就是他七律中的名篇,在七律中完全可以排第一的。下面,就從結構、感情、意境三個方面簡單欣賞一下。
登高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青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林黛玉曾把律詩的結構概括為「起承轉合,中間的承轉是兩副對子」,杜甫的《登高》從結構來講,就非常嚴謹,中間兩聯的對仗非常工整。結構嚴謹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會讓整首詩作讀起來更有音韻美。如果才華橫溢,揮灑自如,那就不必寫律詩,如李白。如果才華平平,那還是寫律詩的好,這樣可以從形式上彌補內容和思想的不足,雖然不會出色但也能不低於水準。如果在內容或思想上很充沛,還能用律詩的結構寫出來,八句之中有兩副工整的對子,那就需要強悍的駕馭能力了。而這首詩,剛好就是這樣的,是一首結構非常嚴謹的律詩。
感情充沛,是《登高》的另一個特點。詩中表達感情,通過選詞用字就可以了,比如寫一個女孩,珠釵金釵則可知道這是大家閨秀,荊釵木釵則可知道是小家碧玉。這首詩從第一句起就在表達感情了,句句遞進,直到最後直抒胸臆,達到高潮。風急渚青、落木蕭蕭,都給人悲涼的感覺,哀、悲、多病、孤獨,這些字眼讓整首詩的悲涼氛圍更加濃鬱。難得的是,這種情感不顯得任何誇張,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最後一聯用「艱難苦恨」、「潦倒」,表明自己現在的處境,使抒情達到高潮。
《登高》這首詩是非常有意境的,每一個畫面都在表達杜甫悲涼的情感。風急和長江滾滾,氣勢急促緊迫,肅殺逼人;猿嘯之聲,落木蕭蕭之形,都有悲涼之感;渚青沙白,慘澹的顏色讓人渾身發冷;悲秋做客,愁病登高,身無分文,不知何去何從,面對滿眼肅殺的景象,真能愁白了頭髮。畫面與感情完美統一,沒有一個字是拿來湊數的。這遠不是那些削足適履的對仗能比的。
有人說崔顥的《黃鶴樓》是最好的七律,其實那嚴格來說算不上七律,應該算古詩,說他好,不過是李白說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說這首詩好,是指他的前兩聯好,兼顧了古代神話和眼前景物而且韻味悠悠。後兩聯的感情抒發是很平常的。李白仿作的《遊金陵鳳凰臺》手法上與《黃鶴樓》類似,但整體性比《黃鶴樓》好得多,抒發的感情也符合李白的抱負。與杜甫的《登高》相比,李白的《遊金陵鳳凰臺》在結構的工整嚴謹方面就差遠了。實際上,李白也並不以律詩見長,他的律詩是遠遠比不上杜甫的,杜甫的律詩可以說千古人後無來者,這首《登高》就是七律中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