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2020-12-22 老張侃詩詞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唐代也是李杜的天下。李白灑脫自如,老杜沉鬱頓挫,兩人的不同風格鑄就了唐代詩篇的不同篇章,風格迥異但卻都頗有意味。

詩人杜甫

在這其中,李白的長詩、杜甫的七律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

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

1、 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這幾首詩前後呼應,組織嚴密,但是各首都有獨自獨立,可謂是絕佳之作。

杜甫·秋興八首

尤其是其一,可謂意味深長。全詩如下: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首詩主題寫的是夔州的秋天景色,但是實際上,「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才是這首詩的重點。表面上寫的是夔州的景色,但是實際上抒發的卻是「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感。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去年對叢菊流淚,今年也流,說明詩人的處境;而所謂的「故園心」更是指的思念長安。詩人一生憂國憂民,晚年處境卻如此悽涼,可悲可嘆!

2、蜀相

這首詩是杜甫的一首詠史懷古詩,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思。全文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或許是詩人的夢想

這首詩最著名的兩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表達了詩人的失落。詩人一度渴望自己能夠身居要職,為國家建功立業,可惜一生失意,唯一的成績還是在他並不在意的詩歌上面,實在是造化弄人。

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寫景,寫的洋洋灑灑;頸聯和尾聯卻在睹物思人,滿心的惋惜和哀傷,直至「英雄淚滿襟」,具有強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3、客至

這首詩是杜甫少見的描寫平淡生活的詩歌,全文如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這首七律寫的是杜甫草堂的景色,讀後讓人有一種世外桃源的韻味。尤其是後邊的頸聯和尾聯,描述的是富有情趣的生活畫面,刻畫的非常逼真親切,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這首詩當中,最著名的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可惜的是,這兩句被很多好事之人過度解讀,成了男女親密情事的代名詞了。

4、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再杜甫的詩篇當中,有不少是抒寫自己詩篇作詩態度與技巧的,也有不少的名句,比如「語不驚人死不休」等。這句詩就出自這首《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全文如下: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在很多後人的評述當中,杜甫少年作詩都是刻意求工,但是到了老年,詩人的水平已經到了圓融的境界,詩歌水平也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不過從這首詩的這兩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來看,詩人追求詩詞用字極致的境界從未改變。

5、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首詩是杜甫詩篇中難得一見的表露詩人高興內心情感的詩篇,而且因為這首詩背後的重大歷史事件,這首詩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當中出現過多次。全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這首詩創作於安史之亂結束的年代,詩人聞此消息,可謂「漫捲詩書喜欲狂」。詩篇的前半段一直寫的是詩人聞此消息如何高興快樂,後半部分則是表達的詩人急於回歸故鄉的內心情感。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沒有經歷太多的遣詞造句,而是抒發情感水到渠成,寫下詩篇如文思泉湧,所以這首詩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6、登樓

如果說杜甫的表達憂國憂民的七律,《登樓》是必須要被提及的。這首詩所創作的季節是春天,但是詩人卻聯想到了當前大唐王朝面臨的危機,詩人不免傷心。全詩如下: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首聯直接提挈全篇,點明當前的「萬方多難」。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國家卻處於多事之秋,心懷天下的杜甫可謂滿腹愁緒。頷聯寫的是詩人登高所起的愁緒,風雲變幻,國家動蕩,詩人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有了自己的思考,透露了詩人的無限心事。頸聯當中,詩人雖然知道當前「萬方多難」,但對於大唐王朝的穩定性是不懷疑的。尾聯中詩人還在自己以諸葛亮自況,期待能夠為國家建功立業。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首詩詩人即景抒懷,最大程度體現出了詩人語壯境闊,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7、登高

這首《登高》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因為無論是格律還是內容,這首詩都堪稱七律的典範之作。全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寫的是詩人登高的所見所聞,對於秋季江邊的空曠寂寥的景色進行了很好的描繪。頸聯和尾聯主要在於抒情,尤其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被譽為「兩句九悲」(詳見兩句古詩,九重悲情:這可能是唐詩當中最慘的一句,詩聖杜甫造),詩人抒發的是自己的遭遇,抒發的是自己的老無所依。正可謂「國家不幸詩人幸」,詩人一生窮困潦倒,卻留給後人和民族豐富的精神文化。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縱觀杜甫的這7首七律,可謂是其七律的代表性作品了。這些詩篇,是對於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最好解讀,也是我們熟悉、了解杜詩的最好途徑。

相關焦點

  • 李白爭強好勝寫了一首七律,也沒能蓋過這「唐人七律第一」的唐詩
    當年李白登上黃鶴樓,正要詩興大發,卻不料看到崔顥的一首《黃鶴樓》,其中更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名句,頓時沒有了寫詩的底氣,直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後的李白還是不服氣,畢竟這是性格使然。他極富才華且又極度自信,如何能輕易認輸?
  • 史上最難超越的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千年無人能出其右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尤其是在詩詞領域。有句話叫「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在中國古代,詩詞最為興盛的朝代為唐宋,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許多著名的詩人與詞人,比如李白,杜甫和蘇軾、李清照等。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
    不僅有浪漫主義詩仙李白和現實主義詩聖杜甫,還有身在朝堂心在田園的佛系詩人王維。王維,與李白同年(公元701年)出生,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與孟浩然合稱「王孟」。雖然身在廟堂,但心歸禪宗,參禪悟理,學莊信道,故有「詩佛」之稱。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律,那便是他的《蜀相》,這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而且這首詩杜甫表達出了自己對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才智品德的肯定,同時又感慨了他功業未遂的遺憾,杜甫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深情,讀來更是讓人讚嘆不已。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文|小航的紅樓詩歌夢在唐詩的海洋中,七律詩,五言詩一直是詞碑。今天我們來說下七律詩詞的代表意義,第一次講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的印象是杜甫,杜甫的詩代表著一種濃重的歲月感,他的七律詩是空前絕後的,讀起來慷慨,特別解心事。七律向來是唐詩長河中最有韻味的,但並不是杜甫的才算是好作品。其實七律之前也有個非常著名的,他幾乎是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的。
  • 杜甫這首詩,詩風沉鬱頓挫,筆力出神入化,被譽為七律之冠
    他的詩沉鬱有力,極盡雄渾,時而悲壯時而低回,《紅樓夢》裡有這樣的片段:一個香菱滿嘴裡說的是什麼:怎麼是」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又怎麼是」溫八叉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放著兩個現成的詩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麼!」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選入唐詩三百首
    不僅有浪漫主義詩仙李白和現實主義詩聖杜甫,還有身在朝堂心在田園的佛系詩人王維。王維,與李白同年(公元701年)出生,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合稱「王孟」。雖然身在廟堂,但心歸禪宗,參禪悟理,學莊信道,故有「詩佛」之稱。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300年前他來到重慶奉節寫下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
    公元767年,當時的杜甫已經56歲,距離他生命的終結還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秋天,杜甫登上了夔州(今天重慶奉節)白帝城外的高臺。和所有哀嘆秋天的詩人們一樣,他把眼前所有的景色和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都融入到一首登高詩作之中,寫下來一首經典的唐詩作品,被後人譽為七律之冠。
  • 10首巔峰唐詩七律,杜甫獨佔5首,李白和崔顥各有1首
    七言律詩是唐詩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七律格律嚴謹,可以融入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藝術。唐人七律之中,以杜甫的成就最高,杜甫的七律,可謂包羅宇宙,寫盡人事。如果要試著排出唐詩七律的十魁首,自然杜甫居多。以下是根據每首七律的思想、藝術成就,以及流傳度試著綜合排名。
  • 杜甫《登高》,韻腳回杯哀來並不押韻,怎麼還被稱為七律第一呢?
    關於杜甫的第一稱號,其實爭議頗多,例如有認為這首詩的結尾並不好。也有人說這首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其實八句都對仗被稱為宗楚客體,也並非杜甫所創。(《滄浪詩話》)在清代,毛奇齡、王錫編在《唐七律選》中更是大讚《黃鶴樓》:此律法之最變者,然系意興所至、信筆抒寫而得之,如神駒出水,任其踸踔,無行步工拙,裁摩擬便惡劣矣。前人品此為唐律第一,或未必然,然安可有二也。《唐七律選》雖然推崇黃鶴樓的人很多,但黃鶴樓其實連標準的七言律詩都算不上,上半首是古體詩的寫法: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杜甫外出散心,百感交集寫下《登高》,為何被譽為「七律之冠」?
    仿佛上天故意為難杜甫,給他製造各種麻煩,正打算渡江而去,結果洪水襲來,不得已在耒陽停留。縣令久仰杜甫大名,帶著酒肉登船拜訪,好幾天沒吃東西的杜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誰也沒想到,這成了杜甫生前吃過的最好的一頓飯。不久後,杜甫在一條破船上去世,享年五十八歲,留給後世人無限的惋惜。杜甫去世的幾年前,含淚離開親手在成都建造的草堂,來到夔州之地,那時的他過得也不太好。
  • 還有這樣一首詩?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黃鶴樓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還曾模仿這首《黃鶴樓》做過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作者登臨黃鶴樓,遙望汴州感到家鄉越來越近,思鄉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筆寫成了這首滿懷鄉愁的詩作。唐代諸多詩選,七律部分《黃鶴樓》開篇或壓卷,是因為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
  • 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不但不合格律,對仗也不工整
    唐代諸多詩選中的七律部分,《黃鶴樓》總會被作為開篇或壓卷,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但是這個「七律第一」不但不合格律要求,對仗也是不甚工整的。於是就有人說了,既然「第一」尚且如此,我等又何必拘泥於形式?
  • 唐詩三百首中排名第一的七律,非杜甫的《登高》莫屬
    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排名七律第一,在全唐詩乃至所有詩中就都能排名七律第一了。詩歌的體裁不同,有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等多種,其中以五言和七言為多見,四言、三言、六言等比較少。在古詩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和李白比,在律詩的範圍內,沒有誰能和杜甫比。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在唐代,七律佳作頻出。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隱娘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呢?《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讓李白、杜甫都甘拜下風的詩,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嚴格來說,這首詩並不是一首標準的七律,前三句「黃鶴」一詞一再反覆,也是詩歌創作的大忌。但是這首詩的寫得太闊達了,情景交融,意境高遠,因此千百年來最好的七律之一。南宋著名文學批評家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更是直白的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 唐詩三百首排名第一的七律詩作,乃是千古詩聖的扛鼎之作
    唐詩300首當中,有不少的七律作品。其中杜甫崔顥的兩首古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最高的。在不同的版本當中,有的人把崔顥的《黃鶴樓》列為唐代詩人所作的七律第一;而有的人則把杜甫的這首《登高》作為唐詩最優秀的七律作品。
  • 杜甫七律閣夜賞析 淺說詩聖這首詩中的兩種詩病
    分析一首詩,一般都要了解背景、主題、典故....除此以外,老街的習慣還要確定是什麼詩體,如果是格律詩,就看其平仄、對仗、黏連、押韻,這四項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為了符合規則需要遣詞造句、輾轉騰挪,最見作者功力。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
    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詩詞君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喜歡哪一首呢?《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