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2020-12-11 讀書工

讀古今詩詞,總覺得七律有獨特的韻味。絕句篇幅覺得小了,四句還沒有品賞出味道來就沒了。而五律雖然有了八句,但因句子是五字,中間容不下多少轉折波瀾,唯有這七律,才符合慢慢地坐下來品賞。

古今七律詩很多,一首一首地讀不知道要用去多少功夫,恐怕一生也讀不了它的九牛一毛。因此只能找些選本來讀,如《唐詩三百首》。選本是前人的眼光,讀他們心血的結晶,我們就要少走許多彎路。

讀七律詩,還要看注釋,看詩評詩論,看大眾的體會感想。大家欣賞詩的美感是相通的。嚴羽的《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詩之冠,不是憑空想像的,肯定有他的依據。杜甫自己就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杜甫在作詩上是狠下功夫的,就像一個苦吟詩人,必要達到一個目的為止。

杜甫經營成都草堂以後,到暫住夔州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相對安定的時期。因此他能夠靜下心來作詩。他在夔州寫的詩很多,其中的《登高》,以及《秋興八首》等,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後來人們學習模仿的範本。

那麼《登高》的成就究竟在哪裡,它好在何處呢?確實詩歌這種東西,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到它好,給人一種美的愉悅,但一旦真要指出它的好處,還真是一下子說不清道不明。

要說也是各人依據自己的經歷經驗學養愛好,各執一詞,各抒己見,觀點很難一致的。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首先,《登高》反映的是社會現實,內涵深刻。我們知道,被嚴羽看好的《黃鶴樓》,崔顥主要寫的黃鶴,是神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是結尾才涉及到鄉愁,表現了遊子的離愁別恨。杜甫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雖然安史之亂過去了四年,但反映的是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災難和心理創傷,是現實。

更何況這個時候藩鎮割據和吐蕃騷擾愈演愈烈,國家極不穩定。所以杜甫仍是感時傷世,憂心忡忡。詩中風急天高,虎嘯猿啼,蕭蕭落葉,滾滾江流,表面看來都是寫景,實際上都有著濃厚的社會政治色彩,都是艱難苦恨的根源。

其次,寫秋並不悲秋,情懷博大。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從宋玉開始,對秋都是一片慨嘆怨恨之聲。杜甫卻不是如此,他站在白帝城邊,登高望遠,看的是無邊落木和滾滾長江。

這裡雖然有秋之蕭瑟,但氣勢宏大,絕無半點頹唐和哀嘆。就是後四句的感懷,也是國破家亡造成的顛沛流離,以致長達十年的羈旅所形成的疾病纏身。

再次,格律嚴謹,工整而不顯古板。嚴羽所推崇的《黃鶴樓》,實際上是半古半律,前四句不合格律平仄對仗等的要求。而杜甫的這首詩則很規範,首句入韻,押的是灰韻,平仄的對粘都很精準到位。

特別是對仗工整,如果放寬點來看,四聯都是對仗。首聯既上下互對,又句內自對,如風急對天高等。頷聯、頸聯自不必說,就是尾聯對仗有所放鬆。這樣中間兩聯屬於絕對,首位兩聯有所鬆弛,顯得工整中又富於變化。

還有,句句出彩,名句影響更大。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鍊句,一首詩之中有一名句,則全篇生輝。這首詩前三聯一氣呵成,博大雄渾,再現了秋天的悲壯蒼涼,表達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遺憾。

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全詩最為精彩的句子。它分別從時間、空間,天空、地面,聲音、形狀等多方面落筆,不只是寫秋天的磅礴壯觀和時光無可阻擋的氣勢,而且它把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短暫、無能為力隱含其中,而又不著痕跡。使人讀來,唏噓不已。

古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極其推崇這首詩,一些詩論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點評,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舉例。總而言之,杜甫的《登高》和崔顥的《黃鶴樓》都是好詩,值得仔細品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慶餘年》中曾說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有何依據?
    杜甫《登高》一詩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這個評語是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下的: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前者其實只是滿足大部分要求即可,而後者是嚴格符合律詩標準的,杜甫的《登高》就做到了這一點。除了字數、句數等常見的規則之外,狹義律詩對于格律的要求十分嚴苛。比如押韻的時候需要壓「平聲韻」,並且一韻到底,不能中途換韻,即使是如今看來聲音相同的兩個韻部直接的轉換也是嚴格禁止的。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是中國古代詩壇最為傑出的詩人之一,人稱「詩聖」!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篇,精典無數,是中唐「新樂府詩」的引路人。唐朝白居易,一生都推崇並踐行杜甫的「現實主義」主張;詩人張藉,燒掉杜甫的詩和蜜水來飲,希望提高自己的詩學修養;宋朝黃庭堅專門研究杜甫的詩,「江西詩派」;南宋丞相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他說自己想講的,都被杜甫講過了!
  •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
    之前小樓精讀過的《黃鶴樓》,就被宋人嚴羽、清人吳昌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不過,在小樓精讀《黃鶴樓》那篇文章的評論中,很多朋友認為,七律第一,應該是杜甫的《登高》。確實,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
  • 《慶餘年》中讓範閒名動京城的《登高》為何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這首七律,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面出現過,當時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評價這首詩說,這首登高,古今七律第一,雖說有著秋意之悲,暮年之悲,但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依然突出了詩人的壯,可謂是悲不壓壯!氣韻宏大。一段簡短地詩評說出了在康震老師的心中,登高這首七律的地位有多高!
  • 史上最難以超越的一首律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而之所有唐詩就是格律詩的認知,大概是因唐詩中近體詩所佔比例很大,尤其是我們現今所學習的唐詩大多都是近體詩,因而易給人以錯覺印象。近體詩是興起於唐初的新的是個題材,它是文人們在對詩歌文字發音規律的基礎上總結出的押韻、對仗、平仄的規範,因而近體詩雖形式固定,但讀來抑揚起伏,表達力極強。因而近體詩盛行於唐代。
  • 慶餘年中令範閒名動京師的《登高》,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在第七集中,張若昀飾演的主角範閒新到京師,應邀參加靖王舉辦的詩會,卻遭到郭保坤與賀宗緯的一再挑釁,不得不借用杜甫的《登高》來打擊對方的囂張氣焰,卻沒想到讓自己一舉成名,一夜之間成為京城的風雲人物。杜甫的這首《登高》全文如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登高》,韻腳回杯哀來並不押韻,怎麼還被稱為七律第一呢?
    不過,杜甫的《登高》是不是第一律詩,自古就有爭議,見仁見智吧。一、唐詩的押韻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們現在作詩,都是用宋朝的平水韻。按照平水韻的標準,杜甫這首詩的韻腳:哀、回、來、臺、杯,都在【十灰】韻部。符合平水韻的詩,也符合唐韻。
  • 杜甫的這首詩憑什麼稱第一?連慶餘年都選用它?
    而這首詩,他選了杜甫的《登高》。結局可想而知,範閒賭贏了。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在業內的評價裡那可是超一流的。明朝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直接就把《登高》捧到了七言第一的寶座。這首詩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 這首唐詩其實並不算律詩,為何卻被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
    中國有句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一方面說武者容易自滿,沒有人願意屈居人下,另一方面說文人謙虛,從不敢自稱第一。其實不然,歷來文學上的排名從來沒少過,初唐四傑王勃為首,唐宋八大家中韓愈列為第一,科舉考試中更有狀元榜眼探花,可見文人有時候也是要分個一二的。
  • 杜甫的悲秋詩《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第一?
    杜甫的登高,算得上是中國詩歌中悲秋題材中的絕唱,屬於第一梯隊的水平,但是絕對不能說他的這首詩,是千古悲秋的鼻祖。好玩的國學,先從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這一方面,來說說中國人的悲秋意識從何而來,然後我們再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悲秋詩歌中的最高水平。先來說說中國人為什麼會悲秋?
  • 《慶餘年》中,範閒靠杜甫的《登高》震驚全場,不愧是七律之冠
    在比賽中,由於當時範閒沒有找到姑娘,心情不太好,便憑著記憶寫下了杜甫的經典名篇《登高》,從而豔壓群芳,一舉拔得頭籌。實際上,杜甫的這首《登高》得到古今文人的大力追捧和喜愛,並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在公元767年,那一年的杜甫已經55歲,此時的他,流落到夔州。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他說:山河遠闊,人間煙火,無一是你,又無一不是你。他說:即使褪色,即使枯萎,但只要再看一眼,萬般柔情便會湧上心頭。他說:我什麼都沒忘,但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也不能忘。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杜甫的一首《登高》,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本詩系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重陽節在夔州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之作,也是最能代表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七律之一。清代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而明代胡應麟對這首詩更為推崇:「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杜甫寫了一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最近有部電視劇火了,它叫《慶餘年》,想必各位讀者朋友們也看過或者略有所聞,在第7集裡,主角範閒參加詩會,在寫詩之前,他自信地表示「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一輩子都不寫詩了」,最後他悠閒地寫下一首詩,然後念出。
  • 徐曉彬:《登高》教學設計
    《登高》曾被胡應麟譽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鬱勃,手法高超,教學《登高》也是一次難得的登峰體驗。「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即使是短暫的40分鐘,也應力求師生對作品有較豐富較深入的理解,較準確較細緻的玩味。因此,本節課要交流研討的內容包括:登高的時間、地點、背景,《登高》中的詩人形象,「登高」的內涵,《登高》的高妙之處。詩是最精粹的語言,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美人如花隔雲端」,詩,總是在遠方。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範閒殿前一連背了三百首詩,為什麼登高能排到第一?
    這首本是少陵野老杜甫作來抒發自己登高時所見所感的七言律詩,前段寫景,後段寫己。詩中充斥著潦倒失意,壯志難酬的蒼涼之感。也是在慶餘年中,莊墨韓解說詩句用以攻擊範閒的重要說辭。 原著中,莊墨韓解詩說道:"萬裡悲秋,何其涼然?"
  • 唐詩三百首中排名第一的七律,非杜甫的《登高》莫屬
    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排名七律第一,在全唐詩乃至所有詩中就都能排名七律第一了。詩歌的體裁不同,有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等多種,其中以五言和七言為多見,四言、三言、六言等比較少。在古詩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和李白比,在律詩的範圍內,沒有誰能和杜甫比。
  • 10首巔峰唐詩七律,杜甫獨佔5首,李白和崔顥各有1首
    唐人七律之中,以杜甫的成就最高,杜甫的七律,可謂包羅宇宙,寫盡人事。如果要試著排出唐詩七律的十魁首,自然杜甫居多。以下是根據每首七律的思想、藝術成就,以及流傳度試著綜合排名。此排名乃一家之言,僅供參考。1.登高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登高》:在短短的幾十個字裡,包含著杜甫怎樣的情懷?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晚年貧困潦倒,在他的《登高》裡有所反映,這首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全詩如下: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