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最火的電視劇,當屬《慶餘年》,開播以來持續霸佔各大平臺的網播劇榜首,有關話題也屢上熱搜。
相信看過劇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
主角範閒被其他才子嘲笑沒有才華,範閒用了一首詩打賭,賭搞事的兩人如果寫不出比這更好的詩,以後就不再寫詩。
而這首詩,他選了杜甫的《登高》。
結局可想而知,範閒賭贏了。
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在業內的評價裡那可是超一流的。
宋朝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評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二聯不用故事,自然高妙。」
明朝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直接就把《登高》捧到了七言第一的寶座。
這首詩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公元767,杜甫55歲,這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想像的安定並沒有到來,國家深陷內亂,依然兵荒馬亂。
好日子沒來也就算了,憂國憂民的杜甫不久前還因直言相諫被貶,只能依靠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救濟過活。好景不長,幫他的嚴武在這一年病逝了。杜甫失去了靠山之後,只剩下一座草堂,就是那個「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破爛草堂,無奈之下,他只能離開成都,一路漂泊流浪到了夔州。靠著當地都督的幫忙,倒也是有田有地,還有住的地方。
他可以在這裡安心養老了嗎?並沒有,當時55歲的杜甫,已經疾病纏身,形銷骨立。不僅有身體上的痛楚,還有精神上的。
天下還未太平,當日的壯志少年卻已經老了,跑不動了,加上朋友病的病,死的死,大半輩子過去了,他除了潦倒落魄別無其他。
這一年的重陽節,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有感而發,於是就有了這首《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想要做的想要看的都沒有實現,但他的精力和時間已經跟不上了,百年暮齒,多病衰疾,獨登臺,無親朋,一生都在漂泊。此時的杜甫,已經不是那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氣風發的杜甫了。
這種哀傷的情感,被藏在每一個字裡。就如梁啓超所說:「這首詩是工部最有名的七律,小孩子都讀過的。假令我們當作沒有讀過,掩住下半首,閉眼想一想情形,誰也該想得到是在長江上遊——四川湖北交界地方秋天一個獨客登高時候所見的景物。底下『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那兩句,不過章法結構上順手一點,其實不用下半首,已經能把全部情緒表出。」
所以才成為千古絕唱。
當然除了情感上的,這首詩格律技巧也是高級。《登高》詩謹遵格律,嚴守平仄。首句入韻,四聯全都對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胡應麟評價:「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
將自己的寂寞孤獨,心傷哀愁融入文字,還將漢文字獨特的魅力發揮到極致,能寫下這種詩的,也只有杜甫了。
所以《慶餘年》中,機智如範閒,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劇中的朝代沒有李白杜甫蘇軾等文壇大哥),用這一首——杜甫磨鍊了幾十年格律技巧寫下的堪稱七律模板的《登高》,去「欺負」那些個剛出爐的才子小朋友,一戰成名,轟動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