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早的一首詩其成就不亞於李白它解釋了為什麼泰山是五嶽之首

2020-12-18 夢裡都貪歡

說起泰山,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要問為什麼泰山會是五嶽之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得上來,咱們先來看看杜甫是怎麼說的吧!

《望嶽》是杜甫在遊山東時期,初經泰山時所做,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陽應進士試,未中。於是他在趙、齊(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漫遊,約五年時間。寫此詩時作者還未經歷過那麼多的磨難,所以詩間盡顯出蓬勃朝氣與非凡的胸襟。給人一種鼓舞力量。下面我們來評一評這首詩看看高偉雄俊的泰山是怎麼奪人心魄的。

望 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存雲,決眥入歸鳥。

第一二句寫遙望泰山之貌。首句「岱宗夫如何?」以設問起,寫出了初見泰山時的那種喜悅、驚嘆、仰慕之情。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夫如何」就是怎麼樣呢?「夫」作為虛字嵌入句中,別具讚嘆之韻味。第二句「齊魯情未了」是對「夫如何」 的回答。詩人不直接回答泰山有多大、多高,而以古代齊、魯兩國之地來展示泰山跨越之寬廣,泰山之高大也就不言自明。「青未了」寫遙望泰山的總體印象:蓊蓊鬱鬱、綠綠蔥蔥。「未了」二字更有兩層含義:就縱向時間而言,千百年來泰山都是如此蓊綠不褪;就橫向的空間而言,千數百裡青綠盎然,綿延不斷,展現了泰山巍峨氣勢和壯美色彩。

第三四句寫近看泰山之景。如果說遙望是大筆勾勒、寫意的話,那麼近望則近似工筆了。你看「造化鍾神秀」,仿佛大自然都專門鍾情於泰山,使它靈動而秀麗,巍峨而博大。「陰陽割昏曉」,泰山本身由於高大,竟然能區分出陰陽昏曉來。因為泰山南向日為陽,泰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已曉之時,山北背日仍為昏暗。這是由近望而顯現泰山之山勢特點。

第五六句寫細望泰山之感。細望泰山,雲層疊疊,盤旋繚繞;倦鳥歸林,暮靄重重。正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所說:「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如此從早到晚的細望,壯美的山勢山景觸發了詩人的主體感受,不由得睜大眼睛專注地觀賞層雲、歸鳥之時,心中不免激起浩然之氣,頓覺眼界大開,視野開闊。

第七八句寫極望泰山之情。前面由「貌」而生「景」,由「景」而生「感」再由「感」而生「情」。什麼「情」呢?登臨而覽之情!所以,詩人用「會當」二字表登攀之決心;「凌絕頂」,述攀登之頂點。然後再俯望群山,體會孔子所云「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豪情。這兩句結語充分表達了青年杜甫雖考場失意,仍充滿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全詩緊扣詩題「望嶽」,開篇用「何如」虛提設問之後,句句寫「望」但又句句不見一「望」字,這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明之處。詩人鍊字,極為精妙。以「鍾」狀「神秀」,以「割」狀「陰陽」,頗具人情味;以「生」領「層雲」,以「入」統「歸鳥」,以「覽」綰「眾山小」,實屬景情融合,熔鑄了詩人的激情與抱負!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可見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泰山歷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尤其是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被推為五嶽之首也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杜甫在泰山下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讀來激勵人心
    其實杜甫評價李白的這兩句詩更像是在說自己,他渴望自己的詩將贏得蜚聲詩壇的名望,但想像自己身後,肯定會是詩名不顯的冷清光景。美好的想像與事實之間總是有太大的落差。真正的事實是杜甫身後依然名不彰,聲不顯。大詩人元稹凝神靜氣,揮筆寫了一篇氣勢跌宕、辭藻華瞻、對仗工整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文中寫道: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
  • 有「五嶽之首」的泰山,又是先聖孔子的故鄉,山東怎麼這麼厲害?
    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一首這樣的歌「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那個看,風吹那個谷穗哎遍地香。」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這個是肉格上小學的時候學的歌,當時還在想「沂蒙山是哪裡?怎麼有人把它寫成了歌?」
  • 杜甫一首著名的記遊詩,氣勢宏偉,寓意深遠
    杜甫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陽,後遷居鞏縣。西晉名將杜預十三世孫,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少好學,詩名早著。開元二十三年應試不第,次年北遊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天寶三年與李白相遇於洛陽,同遊梁宋,結下深厚友誼。
  • 泰山海拔並不高,何以稱為五嶽之首?
    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論海拔,東嶽泰山(1545米)僅能排第三,那是哪些因素讓其成為五嶽之首呢?1.泰山歷史文化悠久,文化氛圍濃厚。(1)封禪文化:歷代帝王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如:秦始皇封禪、唐高宗、武則天封禪、唐太宗的未遂封禪、唐玄宗封禪、宋真宗封禪等等。
  • 李白最得意的一首詩,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
    李白最得意的一首詩,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在璀璨的中華文明史中,唐詩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珠,給我們留下很多哲理深刻的名篇。再比如寫理想抱負,杜甫登上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以表心志。古代泰山已經夠高了,按理說杜甫以泰山自比抱負,應該沒人超越了吧!不!李白告訴我們,山不是極限,天空才是「詩和遠方」。所以他寫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在眾多唐代詩人之中,李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大山。
  • 4首霸氣的詩詞,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誰最大氣磅礴?
    李白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這是一首七言古詩,李白作詩,最棒的就是古體詩,因為古體詩在創作上非常自由簡直跟李白狂放瀟灑的個性渾然一體,所以對於李白這樣的詩人,一定不能有束縛,比如七言律詩,因為有太多的限制,相比之下,李白在律詩上的成就,就要稍微遜色一些了。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躺在沙丘城想念杜甫,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然而歷史上還就是有這種人,他們還認認真真的去做考證,從歷史中發現一些李杜不和的蛛絲馬跡,然後費盡心思的炒作,希望大家接受自己的觀點,以至於在後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是有很多人都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嗎,杜甫給李白寫了14首,李白卻僅僅給杜甫寫了3首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李白如果看不上杜甫,當初就根本不會與杜甫見面。
  • 海拔不是最高,位置不是最中間,泰山憑什麼成為五嶽之首
    「天下第一山」、「中國十大名山之首」、「五嶽之首」等等都是泰山的美稱,它位於山東省中部,矗立在魯地中群山間。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其實要論海拔泰山不如西嶽華山(2160米),只能位居第三,要論位置,其實中嶽嵩山地處古稱「天下之中」的河南地區,那麼泰山是憑藉什麼成為五嶽之首的呢?泰山之名泰山,古代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等。遠古時期稱火山、太山。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泰山並不高,為什麼能作為五嶽之首,而不是其他四嶽呢
    一提到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大詩人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但其實泰山並不是最高的山峰,為何還能作為五嶽之首呢,下面就來聽小編為您細細分析。泰山雖然不是一座很高的山,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無可替代的政治山,文化山,歷史山,。
  • 杜甫寫給李白的第一首詩,生動刻畫了李白傲岸、狂放的精神品質!
    唐玄宗天寶四年,李白與杜甫在山東兗州分別,杜甫寫下了第一首贈與李白的詩(現有資料顯示是最早的),用詞淺顯,但是卻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風貌刻畫的入木三分:——贈李白——唐代:杜甫秋來相顧尚飄蓬,
  •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這首遊覽詩全篇以「望」字貫穿,前四句寫望中所見,五、六句寫望中所感,七、八句寫望中所想,從而顯示了感情與自然浩氣溝通的心理過程。全詩遣詞峻刻,雄奇偉岸;篇末用典,由望嶽而生登臨之想,表現青年杜甫不因文戰失利而氣餒,高自期許,壯志凌雲的大氣。登泰山而曉天下「的格言廣為人知,而杜甫更能進一步的知道其出自《孟子。盡心》篇,而這恰恰是讀透這首詩的關鍵。所謂」盡心「意思是盡其心而與天道相通。
  • 李白一首詩短短四句,包含五個地名,唯有杜甫這首絕句更勝一籌
    但李白的一首絕句卻不同凡響,四句之中卻用了五個地名,二十八字佔用十二字,堪稱前無古人: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以「入」、「發」、「下」相連貫,寫出了空間與時間的變化,馳騁之自由隨性,果然李白也!這首《峨眉山月歌》意境明朗開闊,讀來舒暢爽快,短短四句,雖被佔用五個地名,但寫景曠遠空靈,抒情自然巧妙,語雖短而情長,可謂妙入化工!李白這首詩四句五地名的創舉,堪稱前無古人。有詩詞論家稱它後無來者,其實不然!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這首詩寫泰山,通過描繪泰山的巍峨和雄壯,讚美了泰山的氣勢,嘔歌了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在詩的後半段,詩人由泰山而抒發了人生不斷向上的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經成為勵志的名句。
  • 李白、杜甫在嶽陽樓各寫下一首詩,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卻高下立判
    唐詩宋詞,中國文化裡最美的四個字,錦繡山河,煙青雲色,全部被一支筆按進那詩意蓬勃的字裡行間,任何不堪在它面前都將變得絢爛,任何尖銳在它面前都將變得柔軟,而我們則只有徜徉其中,為自己假設上一份夢筆浴花的人生。多少意氣書生都隕落在歷史長河之中,唯有李杜才是真猛者,於中流激浪,濺起的水花都是榮耀的顏色。
  • 泰山海拔不足2000米,為何卻被尊為五嶽之首?3個原因讓人震撼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當時遊歷山東的時候寫下《望嶽》裡面的詩句,從詩句中我們能體會到他的那種敬畏之心。中國的三山五嶽,為何泰山海拔不足2000米,卻被尊為五嶽之首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 《望嶽》:青年杜甫一劍定江山的成名之作,典型的盛唐之音
    問題是,這些作品一首也沒有保存下來,大概他自己根本就沒當回事。那就從頭開始吧。大師出手,一定有驚人之舉。他選擇寫五嶽之首的泰山。這事要稍微扯遠一點說。這是他詩集的開卷之作。整個文學史從此記住了一個光耀千古的名字:杜甫,後來與李白齊名的「詩聖」。後人用了許多無以復加的形容詞來描述他,而韓愈說得最簡潔有力:「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杜甫到底來過泰山嗎 他與泰山究竟結下什麼緣分,留下了多少故事
    我感到最著名的和膾炙人口的當屬杜甫的《望嶽》,它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真可謂千古絕唱,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感慨和思索。杜甫(公元712- 770 年),字子美,河南省鞏縣人。他一生坎坷。從35歲開始,他到長安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參加進士考試時,當時的宰相李林甫以「野無遺賢」為幌子,一個也不錄取。他在長安城中,追隨達官貴人,希望進人仕途。
  • 和尚的一首詩,俠氣之重,連李白杜甫都自嘆不如
    唐朝是詩畫之家的盛世,造就了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的大詩人,在讓唐詩名句的江湖中,能夠一下子讀出詩句之妙的,必定也一下子能知道這個詩人。比如寫《獻錢尚父》的貫休,他在這首詩中因為一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而名滿古今,其俠氣之重,連李白杜甫都可能自嘆不如!《獻錢尚父》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 你還記得讚美泰山的幾首詩?你一定要記住這個宏偉的唐詩
    從古至今,許多詩人都被泰山的壯觀景象所吸引,讚美泰山的詩歌也不少。最難忘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望嶽》成了讚美泰山風景的經典之作。《望嶽》杜甫泰山在五嶽開頭的景色有多壯觀和美麗?有一天,我們必須爬上泰山的山頂,俯瞰群山,原來高的山峰會變得這麼小。背景:杜甫25歲時參加了長安考試,當他考試不及格時,他孤獨地在河南、河北、山東徘徊,所以他寫了這首詩。他位於山東泰安市的北部。當時是杜甫,是青春年少,這首詩歌頌了泰山和壯麗的氣氛,以表達他對未來的期待。東嶽泰山一直是文人最喜歡的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