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泰山,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要問為什麼泰山會是五嶽之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得上來,咱們先來看看杜甫是怎麼說的吧!
《望嶽》是杜甫在遊山東時期,初經泰山時所做,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陽應進士試,未中。於是他在趙、齊(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漫遊,約五年時間。寫此詩時作者還未經歷過那麼多的磨難,所以詩間盡顯出蓬勃朝氣與非凡的胸襟。給人一種鼓舞力量。下面我們來評一評這首詩看看高偉雄俊的泰山是怎麼奪人心魄的。
望 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存雲,決眥入歸鳥。
第一二句寫遙望泰山之貌。首句「岱宗夫如何?」以設問起,寫出了初見泰山時的那種喜悅、驚嘆、仰慕之情。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夫如何」就是怎麼樣呢?「夫」作為虛字嵌入句中,別具讚嘆之韻味。第二句「齊魯情未了」是對「夫如何」 的回答。詩人不直接回答泰山有多大、多高,而以古代齊、魯兩國之地來展示泰山跨越之寬廣,泰山之高大也就不言自明。「青未了」寫遙望泰山的總體印象:蓊蓊鬱鬱、綠綠蔥蔥。「未了」二字更有兩層含義:就縱向時間而言,千百年來泰山都是如此蓊綠不褪;就橫向的空間而言,千數百裡青綠盎然,綿延不斷,展現了泰山巍峨氣勢和壯美色彩。
第三四句寫近看泰山之景。如果說遙望是大筆勾勒、寫意的話,那麼近望則近似工筆了。你看「造化鍾神秀」,仿佛大自然都專門鍾情於泰山,使它靈動而秀麗,巍峨而博大。「陰陽割昏曉」,泰山本身由於高大,竟然能區分出陰陽昏曉來。因為泰山南向日為陽,泰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已曉之時,山北背日仍為昏暗。這是由近望而顯現泰山之山勢特點。
第五六句寫細望泰山之感。細望泰山,雲層疊疊,盤旋繚繞;倦鳥歸林,暮靄重重。正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所說:「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如此從早到晚的細望,壯美的山勢山景觸發了詩人的主體感受,不由得睜大眼睛專注地觀賞層雲、歸鳥之時,心中不免激起浩然之氣,頓覺眼界大開,視野開闊。
第七八句寫極望泰山之情。前面由「貌」而生「景」,由「景」而生「感」再由「感」而生「情」。什麼「情」呢?登臨而覽之情!所以,詩人用「會當」二字表登攀之決心;「凌絕頂」,述攀登之頂點。然後再俯望群山,體會孔子所云「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豪情。這兩句結語充分表達了青年杜甫雖考場失意,仍充滿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全詩緊扣詩題「望嶽」,開篇用「何如」虛提設問之後,句句寫「望」但又句句不見一「望」字,這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明之處。詩人鍊字,極為精妙。以「鍾」狀「神秀」,以「割」狀「陰陽」,頗具人情味;以「生」領「層雲」,以「入」統「歸鳥」,以「覽」綰「眾山小」,實屬景情融合,熔鑄了詩人的激情與抱負!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可見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泰山歷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尤其是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被推為五嶽之首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