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當,肉格來啦!
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一首這樣的歌「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那個看,風吹那個谷穗哎遍地香。」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這個是肉格上小學的時候學的歌,當時還在想「沂蒙山是哪裡?怎麼有人把它寫成了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長大了,有一次又聽到了這首歌,想起來小時候的疑問,就動手開始查了查,才知道沂蒙山是在山東省。下面肉格帶你們來看看山東吧。
肉格是個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人,你們呢?個人比較喜歡爬山,那會聽同學說,有個「五嶽之首」有些心動,你說巧不巧,一查「五嶽之首」泰山也是在山東,這就不得不去一趟了。不過我一開始說的泰山可不是電影裡面那個比較厲害的猩猩哦。既然說到了泰山,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的泰山吧。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
了解了這個巍峨的泰山,我們接著來說他所在的城市山東吧。肉格帶你們了解一下這裡的文化吧。我喜歡吃,咱先來了解一下這裡的飲食文化。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了解了這裡的飲食文化,我覺得戲曲文化也是不能忽略的呢,畢竟是國粹嘛,來吧,一起來看看。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戲曲到明清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李開先的《寶劍記》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現代戲曲劇30多種,可分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隙和民間歌舞及說唱形成的戲曲劇種等。 山東流行的梆子腔劇種,有豫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兩夾弦、東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種。獲得梅花獎的豫劇演員章蘭、朱桂琴、李新花等還活躍在山東各地的舞臺上。
看到這,你心動了嗎?想不想來親身了解一下呢?看到這文章就要結束啦,喜歡肉格的文章嗎?喜歡就點讚加關注哦,當然肉格也會在評論區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