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妙」應是古詩鑑賞的教學重點。《登高》曾被胡應麟譽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鬱勃,手法高超,教學《登高》也是一次難得的登峰體驗。「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即使是短暫的40分鐘,也應力求師生對作品有較豐富較深入的理解,較準確較細緻的玩味。因此,本節課要交流研討的內容包括:登高的時間、地點、背景,《登高》中的詩人形象,「登高」的內涵,《登高》的高妙之處。詩是最精粹的語言,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美人如花隔雲端」,詩,總是在遠方。因此有必要設計短小精悍的預習作業,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充分地預習,與杜甫神遇,與教者默會。
1.咬文嚼字,領略語言的表現力。
2.知人論世,把握詩作的背景及詩人的情感。
3.比較互鑑,鑑賞本詩高妙獨到之美。
(投影照片「秋盡江南草未凋」)昨天已經是小雪的節氣了,可外面依然松柏挺翠,惠風和暢。其他地方的秋天也這樣嗎?比如,杜甫所在的夔州?
(齊讀前兩聯)詩中「風急」,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回」字有人解釋為「回來」,你同意嗎?(板書:「回」字篆書)
點評「風急」兩字在詩中的作用:筆所未到氣已吞。
1.杜甫為什麼在這樣的天氣還要出門?
2.重陽節有哪些習俗?(投影王勃、白居易、杜甫九日詩各一首)
1.這個重陽節,杜甫有不登高的理由嗎?(齊讀後兩聯)
2.他果真奔波萬裡嗎?杜甫晚年有哪些疾病纏身?(手繪地圖計程、投影杜詩)
3.後兩聯勾勒了怎樣的詩人形象?(板書:幾句詩評價)
1.即使秋高風怒號,老病愧人扶,杜甫還是出門了。他是怎樣登高的?
2.請談談你對「獨」字的理解。
3.討論:「獨」字中蘊涵的詩人形象。
1.你猜,詩人在登高的時候會想到些什麼呢?
2.除了腳下這座高臺,還有什麼高處是杜甫想攀登的嗎?
(投影杜甫《九日》《有嘆》,劉禹錫《九日登高》等詩)
3.齊讀全詩,帶著理解,融入感情。
1.結合兩位學者的觀點,探究:詩歌尾聯如何斷句?如何理解?(投影蕭滌非、王力兩先生觀點)
2.本詩中入聲字的巧妙運用有助於形成沉鬱頓挫的風格、聲情並茂的效果。教師示範朗讀,學生嘗試個性化朗讀。
在《登高》中,杜甫的個人遭際每況愈下,精神追求卻窮且益堅。落木蕭蕭而下,詩人踽踽獨上,這正是詩人偉大之處,詩歌感人之處。請同學們課後寫下自己的讀詩感悟,可長可短,亦詩亦文。最後將老師的習作供大家參考。
讀《登高》感賦
衰殘誰解杜陵哀,高閣窮猿怯夢回。
語縱驚人明主棄,心猶向日死神來。
西京已發帝王冢,故國盡燃烽火臺。
速遣官軍蕩河北,孤舟絕粒任停杯。
1.查閱資料,了解杜甫755—770年間經歷,嘗試繪製簡易行蹤圖。
2.閱讀下面兩組相關詩作,畫出精彩詩句,字裡行間作批註。
3.結合人教版、統編版教材兩種注釋,以及下面提供的兩位學者觀點,探究:詩歌尾聯如何斷句?如何理解?
末二句用當句對法,艱難對苦恨,潦倒對新停。繁霜鬢,白髮日多。艱難苦恨四個字含有許多文章,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是「悲秋」「多病」,同時也是「繁霜鬢」的根由。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
尾聯正是半對半不對。「艱難」對「潦倒」可以算是對仗;但其餘的就不好說是對仗。「繁霜鬢」應以「霜鬢」連讀,不應以「繁霜」連讀。《佩文韻府》在「繁霜」條下不收杜句,而在「霜鬢」條收杜句,那是很有道理的。杜甫《送何侍御歸朝》有「春日垂霜鬢」,《宴王使君宅》有「泛愛容霜鬢」,可見「霜鬢」是杜甫詩中的熟語。「苦恨繁霜鬢」只是「苦恨霜鬢已繁」,而不是「苦恨繁霜之鬢」,因此不能認為是以「繁霜」與「濁酒」對仗。
——王力《詩詞格律》
4.閱讀下列杜甫相關作品,了解大意。
夢李白二首(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空囊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滷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寫懷二首(其一)
勞生共乾坤,何處異風俗。
冉冉自趨競,行行見羈束。
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
萬古一骸骨,鄰家遞歌哭。
鄙夫到巫峽,三歲如轉燭。
全命甘留滯,忘情任榮辱。
朝班及暮齒,日給還脫粟。
編蓬石城東,採藥山北谷。
用心霜雪間,不必條蔓綠。
非關故安排,曾是順幽獨。
達士如弦直,小人似鉤曲。
曲直我不知,負暄候樵牧。
- End -
本文選自《語文學習》2020年2月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教學教研室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