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把自然數的奇數一、三、五、七、九稱之為「陽數」,偶數二、四、六、八稱之為「陰數」。而「九」是自然數中最大的數,《周易》以為「九」是「陽之極數」。顧名思義,「重」就是重複、重疊,把「九月九日」稱之為「重陽」,就是兩個「陽數九」重疊的意思。在民間口口相傳的風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這一個節日的主要風俗。
中國幅員遼闊,有山地,有平原,平原無山可登,這樣一來不是給希望登高避兇者帶來了困難嗎?於是,有人想到了漢字的諧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代,在平原無山的地區或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裡,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為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汴京(今開封市)城內,重陽「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饋送,上插彩小旗」。
「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
重陽糕與通常食用的糕無明顯差別,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紙質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簡單,古代旗幟多用於軍隊,旗幟所指就是軍隊所在,旗幟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當然,吃重陽糕就代表了重陽登高。
農家自製的重陽糕通常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紙旗就成了重陽糕,這就是所謂的「小紅旗插白糖糕」。
重陽糕也是商人為促銷商品,充分借用古代重陽風俗而精心設計的風俗食品。
上海出版的《圖畫日報·營業寫真·賣重陽糕》的配畫詩中講:
重陽須食重陽糕,片糕搭額願兒百事高。
此風不自今日始,菊糕滋味殊堪飽老饕。
重陽糕內摻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陽的清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貼到小孩的額上,再喊三聲「願兒百事俱高」,用以祝願兒童健康,順利的成長。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陽古風。
上海地處蘇南江南水鄉的邊緣 ,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區境內依稀分布幾座小山,其中橫山又稱「橫雲山」,多烏臼,重陽季節,紅葉紅遍山頭,成為松江人重陽登高之首選。
上海縣並沒有山,坐落在上海縣城牆上的天后宮丹鳳樓是上海的制高點,登丹鳳樓則是上海重陽登高之首選。
清《三姑嬉弈圖》,
左邊是黃浦江,右邊是上海城牆,
建在城牆上的樓就是天后宮的丹鳳樓,
(原圖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上海的重陽登高活動首選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點,到丹鳳樓登高遠眺黃浦江的春潮秋濤也被叫做「鳳樓遠眺」,成為「滬城八景」之一。
1853年丹鳳樓毀於兵燹,好在上海建在城牆上的建築還有大境閣,制勝臺幾處。於是,重陽登高一度轉移到大境閣。1912年上海拆除城牆,似乎已沒有高度較高的場所,於是,又只得改到高度並不高的豫園的大假山,而實際上大假山並不大,也不高,容納不了幾多人,重陽登高的活動也漸漸地被上海人遺忘。
如今,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還被定為「老年節」,老年節的活動很多,而「登高」是主要活動之一。上海有眾多的高樓大廈,登高是強身健體的運動,對老年人來說,「登高」也寓意健康、高壽。
圖文:上海市檔案館官微@檔案春秋(作者:薛理勇)
編輯:周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