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之名源於《易經》,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它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到戰國時期,重陽就已受到人們重視,到了唐代,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後一直沿襲到今天。【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又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重陽節由此有著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福長壽安康的節日寓意,故為」敬老節」。而今又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
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風俗,除此之外還有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
為啥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雖然這種說法不免牽強附會,但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是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的好時機,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闢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插茱萸,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留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流傳千古的名句。而關於重陽節的膾炙人口的詩篇也不勝枚舉。又是一年重陽節將至,今天小編整理了十二首經典重陽詩詞,與君共賞。同時祝福大家生活幸福永久,工作順利恆久,愛人甜美久久,親人溫存久久,友情天長地久,九九重陽,快樂久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
《九日送別》-- 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宋·吳文英
山遠翠眉長。高處悽涼。菊花清瘦杜秋娘。
淨洗綠杯牽露井,聊薦幽香。
烏帽壓吳霜。風力偏狂。一年佳節過西廂。
秋色雁聲愁幾許,都在斜陽。
《沉醉東風·重九》-- 元·盧摯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
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折桂令·九日》-- 元·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裡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