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021-02-08 古文詩歌

【簡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植物,即茱萸。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白話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闢熱氣而御初寒。」

【整體賞析】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相關焦點

  • 醉夢|​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明日重陽
    「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兩個「異」,就把少年離家的孤苦渲染的非常的充分。「異」鄉是一個常見的詞,就是他鄉。「異客」就是王維自創的一個詞,順著「異鄉」說,這「異客」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我在他鄉有一種陌生感,別人看我也很陌生,我和這個地方彼此覺得陌生,這就是離家之苦。第二個好,承句警策。
  • 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小夥伴們下午好今天是陰曆九月初九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讀到這樣的詩句,我就湧起一股思鄉之情。
  • 朋友圈32條思鄉說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 縱使城市裡五光十色,也留不住我歸心似箭的內心。4. 今年的冬雪特別厚實,我開始無限思念那個遙遠的家鄉。5. 對於回家,我的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悅、欣喜和殷殷的期待。6.
  • 「每逢佳節倍思親」品十二首經典重陽詩詞,談重陽節來歷與風俗
    圖片來自網絡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之名源於《易經》,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它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到戰國時期,重陽就已受到人們重視,到了唐代,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後一直沿襲到今天。【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又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重陽節由此有著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福長壽安康的節日寓意,故為」敬老節」。而今又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
  • 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快樂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個不可歸家。記不清是多少年不能回家過節;記不清多少次在外過節了;記不清是多少次不記得過節是什麼感覺了。就像是常年在外拍戲的演員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與家人的節日問候只能通過視頻,電話,或者其他通訊平臺以表思念家和家人的心情。逛街,購物,吃飯,遊山玩水,看電影.....儘管天氣悶熱,豔陽天,就連風也是的但是卻阻擋不了,放假的人們過節的心情。
  •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首播時間:19:35 重播時間:21:30 次日重播時間:6:40、12:00 也可搜索騰訊視頻
  • 感動教師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初離開家鄉時滿是對親朋的想念,特別是新學期開學後接踵而至的中秋節,舉目無親、倍感寂寥,多年以後,當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我於學習、生活中有了熟悉的教師、同學、同事,漸漸感到異客亦不曾被佳節冷落——「今晚來家吃飯吧,你師兄師姐都來,嘗嘗為師的手藝……」 「斯文有傳,學者有師」。
  • 每逢造句和解釋_每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每逢在教材中的例句:1、樹下擺著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總是坐滿了人。(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9、海濱小城)2、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
  •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
    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人們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花,共同慶祝重陽節。今天,記得告訴爸媽,我愛你們!佳節思念,不如久久陪伴。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小時候,他們把你捧在手心,視若珍寶;長大後,他們把所有艱辛擔下,只為讓你追逐夢想。
  • 那些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瞬間
    可能是爸媽寄來的年貨特產,可能是家鄉好友的一通電話,也可能是某個陪伴了你很多年的小物件……城市熙攘,燈火萬家,身處異鄉的你是否也曾在某個瞬間體會到異鄉人的孤獨?*本文內容整理自豆瓣話題「那些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瞬間」@寒香見就是,突然想吃家裡的飯菜時。
  • 2020中秋節徵稿活動:雖在異鄉,「我在泰安挺好的」
    這個節日,承載著太多的中華民族的情懷,中秋佳節應當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總有人,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和親人過個團圓節。「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自外地安居泰安的「異鄉人」們,是否在這個日子想念自己的家人,又有什麼話想告訴遠方的親人們?
  • 瀏陽蒸菜:中秋佳節丹桂飄香,吃蒸菜賞月品酒嘗月餅!
    1 中秋佳節丹桂飄香,正是賞月品酒吃月餅好時節。每逢中秋佳節,是中國人團聚的日子,遠嫁的女兒都會回到娘家,與家人一起團聚在一起,一家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2 中秋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祭月節、月娘節、團圓節等。中秋節源於上古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在中秋佳節這一天,人們有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民間習俗,歷史悠久,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