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佳節登高望遠,喝菊花酒,已經是一種風俗習慣。那麼,你可知道重陽節的起源是什麼嗎?這些風俗習慣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曉波就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紅楓醉染清秋的霜林,以斑斕的色彩演繹著大自然的華美樂章。拂過歲月的琴弦,那些沉睡的華夏文化在跳躍的音符中甦醒。而重陽節,就是秋天詩卷裡一頁雅致的風景。菊花綻放,是馨香馥鬱的盛宴;秋天行來,是雲淡風輕的際會。飄逸的芳菲,記憶遠遊的步履,穿越魏晉與唐宋,採集一束束霜菊與茱萸,在詩人詞客的印象裡,寫下錦繡玲瓏的辭章。重陽節登高,清秋時賞菊。這是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它被成熟的光芒所籠罩,蘊涵了秋天深沉高遠的思想。
追溯到先秦,在秋季農作物豐收之時便有了祭天、祭祖的風俗。魏晉以來,重陽日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為一種時尚。直至唐朝,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而後隨著朝代的更迭沿襲至今。九九重陽,如今又被增定為敬老節,年歲壓在雙九的日子,隱含著長長久久、延年益壽的寓意。在空的歲月面前,重陽這個綿延千載的佳節,不知被多少支溫潤的筆填充過。也許那些心曠神怡的片段,在翻卷的浪潮中只留存一些模糊的景象。
但是憑著時光流淌的痕跡,我們仍然可以尋找出許多精緻生動的細節。溫暖的秋陽落在古藤攀附的城牆,那一束束金色的亮光,折射著過往時間的沉香。在這天高雲談的清秋午後,選擇離開城市的高樓大廈,離開市井巷陌的攘攘冠蓋,輕盈地推開重陽這個古老節日虛掩的門扉。紅葉內斂的山頭,一片深秋的風景就那樣生動起來。漫步于楓樹林中,在寫意的空間撥弄流水清音,靜讀煙霞性情。
流轉的山風順著季節的方向,將深深的情愫傾瀉到逶迤的峰巒,蔓延至幽深的谷底,浸潤到秋天的脈絡裡。那憑高長嘯的曠達,飲酒賦詩的閒雅,醉臥白雲的灑脫,是天空與大地的心靈對話,是古人與今人的思想疊合,讓豪邁快意的人生變得深邃悠長。置身在雲煙蒼茫的山巒,俯覽著城廓的黃昏景致,那些或高聳或平和,或古典或現代的建築,靜靜地沉醉在酡紅的夕陽裡,呈現著歲月行走的痕跡。
遠處飛翔的大雁,它撥開層雲,丈量故鄉的路程,將思念與祝福帶向那個遍插茱萸的地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黃少一人。」最是這吟哦千載的詩句,給重陽增添一抹濃濃的鄉情。登高望遠,穿行在歷史的的光的,奔流中,感悟更豁達、更高遠的人生意境。那個絢麗繁華的朝代,隨著變幻的時空,濃縮成淡淡的記憶,在水墨古卷的文字中沉澱成重陽登高的典故,唱和了千古風流。
低眉遙望南山腳下,籬院故圃裡,一朵朵悄綻的黃花,法歲月的鉛華,以奪目的清雅,點染出重陽的色彩。那個獨倚斜陽的瘦影,守著東籬,飲一壺菊花佳釀,賦閒歸隱,形骸無我。「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菊花,以它孤標傲世、卓然離俗的淡泊情操,融人文人揮灑的墨中,寫進我們編織的夢裡。於薄暮的風中獨醒,獨醒間猶見其悠然超逸的風骨。
在有流水的地方,秋天的船筏滿載菊花的清香,它從鄉村籬舍的溪邊放逐,流經古鎮石橋,流人雪浪江濤,邁著文明的步履,載著歷史的碎片,在流淌的歲月裡漸行漸遠。行經之處,刻錄了千年的光陰,也見證了世事的風雲。目光越過遠方那些斑斕的秋樹,落在了蘆花飄飛的江畔。觀江濤者影,聽沙汀雁聲,在寧靜至極的意境中感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純然清遠,也體會著秋天深邃的味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那輪刻著「重陽」二字的秋月,宛若一塊遠離繁華的美玉,靜靜地鑲嵌在天邊。一半是明鏡曉霜,一半是歲月蒼茫。在季節如此頻繁地交替裡,有多少過往的記憶悄然地呈現?被時光閒置的靜謐空間,連文字與意念也顯得多餘。元山的輪廓在無邊的著色中走失,只餘下低低吹弄的簡聲,於輕遞的微風中徐徐渺渺、若有若無。
古老文化、民間風俗的傳統節日,像壺陳年佳釀,讓古往今來的華夏兒女們品味出濃鬱的醇香。一歲韶華,雲煙過眼,趁這重陽日、佳節時,遨約兩三好友行舟泛水,登樓詠月,超然以風物,放達於人情。在江山如畫的中華大地,踏著一條浮光躍金的道路,浩歌天下,勁舞太平。
在外的遊子一到佳節就開始想念家人,重陽節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自先秦開始就已經有了重陽節,由此可見,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鄉情永遠是我們最難割捨的情懷。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給曉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