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10月24日訊(記者 陳詠)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來到,連日,一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在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師生朋友圈熱傳。24日,記者找到堪稱藝術品的粉筆畫的作者,該校基礎教育部主任、數學教師朱中海。朱老師不僅畫得好,還結合和重陽習俗有關的古詩詞,以「登高望遠,詩畫重陽」為題,和師生分享傳統文化。
豐收祭天
陪你到老
登高望遠
老人相伴秋遊
重陽糕
佩茱萸
菊花酒
記者看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包括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豐收祭天等內容。寥寥數筆,刻畫傳神。
朱中海老師告訴記者,農曆九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一個月,也是豐收的月份。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一直沿襲到今天,很多地方也稱其為「老人節」。
朱中海說,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敬老祭祖等風俗。傳統的重陽節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自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留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等流傳千古的名句。
採訪中,朱中海老師還結合重陽習俗談了自己對這一傳統節日的理解,「重陽日曆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花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而且,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為凌霜不屈的象徵。重陽節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所以有重陽賞菊的習俗。」
談到菊花酒時,朱中海說,菊花酒在古代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詩人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個「就菊花」,就是飲菊花酒,這是中國人重陽節親友之間必備的招待。
說起佩茱萸,朱中海老師侃侃而談。「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朱中海說,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有詩云「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插茱萸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好安寧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