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重陽到,這組精美的...

2020-12-22 瀟湘晨報

揚子晚報網10月24日訊(記者 陳詠)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來到,連日,一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在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師生朋友圈熱傳。24日,記者找到堪稱藝術品的粉筆畫的作者,該校基礎教育部主任、數學教師朱中海。朱老師不僅畫得好,還結合和重陽習俗有關的古詩詞,以「登高望遠,詩畫重陽」為題,和師生分享傳統文化。

豐收祭天

陪你到老

登高望遠

老人相伴秋遊

重陽糕

佩茱萸

菊花酒

記者看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包括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豐收祭天等內容。寥寥數筆,刻畫傳神。

朱中海老師告訴記者,農曆九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一個月,也是豐收的月份。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一直沿襲到今天,很多地方也稱其為「老人節」。

朱中海說,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敬老祭祖等風俗。傳統的重陽節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自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留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等流傳千古的名句。

採訪中,朱中海老師還結合重陽習俗談了自己對這一傳統節日的理解,「重陽日曆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花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而且,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為凌霜不屈的象徵。重陽節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所以有重陽賞菊的習俗。」

談到菊花酒時,朱中海說,菊花酒在古代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詩人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個「就菊花」,就是飲菊花酒,這是中國人重陽節親友之間必備的招待。

說起佩茱萸,朱中海老師侃侃而談。「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朱中海說,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有詩云「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插茱萸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好安寧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重陽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火了
    陪你到老  菊花酒  記者看到,這組精美的「粉筆畫重陽」,包括飲菊花酒、嘗重陽糕、佩戴茱萸、陪長輩登高、豐收祭天等內容。寥寥數筆,刻畫傳神。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一直沿襲到今天,很多地方也稱其為「老人節」。  朱中海說,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敬老祭祖等風俗。
  • 登高、賞菊、插茱萸,敬老節俗代代傳,今天,請陪長輩吃塊重陽糕
    西漢初年,皇宮中已盛行在九月九日飲菊花酒、吃蓮餌、佩戴茱萸,據說可以令人長壽,但還未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漢末魏初,曹丕在他的《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江大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桂秋認為,大約是有了曹丕的提倡,九月九日才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最初或帶有避災驅禍的信仰成分,但到後來成了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
  • 古人過重陽:賞菊飲酒、聚會享宴、食糕佩茱萸
    宋朝人劉摯給友人文瑩的詩中,也有類似的心境:「無酒無人更無菊,重陽愁過鹿皮翁。」(宋·文瑩《玉壺清話》)鹿皮翁是一位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一人在高山頂上修煉成仙。從這些詩句來看,登山、飲酒、賞菊,已成為唐宋文人度重陽的「標配」節目。後世附庸風雅的皇帝,也選這一天登高。據《遼史》,遼聖宗三年九月初九,「重九,駱駝山登高,賜群臣菊花酒。」(遼史116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詩情畫意說重陽|登高賞菊 遍插茱萸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秋風蕭瑟起思念心底留九九重陽佳節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是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 重陽節習俗盤點:民間插茱萸闢邪 吃重陽糕點菊燈
    歷來,人們都講究在這一天登高、插茱萸闢邪、飲菊花酒。民俗學者王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此之外,古時民間還有吃重陽糕、點菊燈等種種有趣習俗。2014年,長春舉行重陽節祭孔活動 張瑤 攝  民間登高、插茱萸闢邪 吃「迎霜兔」與重陽糕  據公開資料顯示,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
    大意為,漢代一名叫費長房的道士對一家人說:「重陽節當日會有大災,你們必須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才能驅除災難。」   蕭放在採訪中說,重陽節登高實則是古人寄託信仰和期望的方式,即希望通過在重陽節登高這一具有儀式感的方式祈福、躲避災難。
  • 陳茂君|重陽:九九時節當敬老
    這一天,民間有登高野遊、賞菊飲酒、佩戴茱萸、蒸花糕、放風箏、迎出嫁女回娘家等習俗,所以,又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女兒節」等別稱。重陽節的由來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東漢時,汝南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跟隨其修道。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今年九月初九,你家將有大災降臨。」
  •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那些孩子們不得不知的重陽節英語小知識
    一天,費長房提醒桓景,九月九日這天,他家會發生災禍,全家人必須外出登高避禍。每人要佩戴一個絳色的囊袋,裡面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同時飲菊花酒,才可躲開災禍。桓景帶著家人,一一照辦。 晚上回家後,桓景發現災禍果然降臨,牲畜全都離奇死亡,但家人都倖免於難。
  •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發布時間: 2016-10-08 15:16:34   |  來源: 人民網-健康時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專家簡介:  龐浩龍,解放軍305醫院副主任藥師  蒲昭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
  • 風不大能望遠,氣溫剛剛好,今天重陽宜登高
    來自市氣象部門的預報說,今天我市多雲天氣,氣溫14℃~20℃,偏東風2到3級,風力不大,登山絲毫不受天氣的影響。只是早晚溫差較大,建議老年人晚一點登山,以免山上氣溫低,造成身體不適。重陽節,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飲宴祈壽等習俗。
  • 重陽糕怎麼做?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隨後,現代人為了提倡敬老、尊老、愛老等社會風氣,又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1.吃重陽糕  大家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然而知道重陽節要吃重陽糕的人,卻少之甚少。重陽糕與年糕相比較,前者要小得多。重陽糕是以米粉、豆粉為原料,外加慄子、杏仁等作為餡,製成糕點。後來人們為增加美感,將重陽糕製作成各種顏色的糕點,並在糕點上撒上桂花。
  • 「跟著古詩過重陽」菊花酒、重陽糕……重陽節,我要吃著過
    因此,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九九插茱萸也是古代風行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 介紹重陽節400字作文(精選4篇)
    ,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 古時重陽節蜀地習俗
    清同治版《大邑縣誌》記載為:「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佩茱萸……」  此俗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有記載,在唐代已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 「詩詞鑑賞」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古詩詞裡的重陽節!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佩茱萸、飲菊花酒。天朗氣清的日子裡,探訪秋的神韻,綻放美麗的心情,平淡的生活因之而多姿多彩。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
  • 老蘇州怎麼過重陽? 出遊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蘇報訊(記者 朱雪芬 王可)九九重陽節,在這一天,「老蘇州」有不少傳統習俗,登高望遠、出遊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昨天,「老蘇州」們聚在一起,分享重陽節習俗背後的故事。   「持螯飲酒菊花天」,又到了品嘗大閘蟹的好時節,菊花也進入了盛開期。昨天一早,來自姑蘇區金閶街道閶門社區的「老蘇州」們帶著各自種植的菊花,在藝圃裡來了一場賞花大會。各種顏色的菊花爭奇鬥豔,好不熱鬧。重陽節插茱萸也是老傳統。現場,「老蘇州」們用紅色粘土和小樹枝自製茱萸,只見老人們把粘土捏成一個個紅色圓球,插在小樹枝上,一株手工版的茱萸就出現了。
  • 【記憶】登高、吃重陽糕......今朝,聊聊重陽節的風俗由來
    顧名思義,「重」就是重複、重疊,把「九月九日」稱之為「重陽」,就是兩個「陽數九」重疊的意思。在民間口口相傳的風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這一個節日的主要風俗。中國幅員遼闊,有山地,有平原,平原無山可登,這樣一來不是給希望登高避兇者帶來了困難嗎?於是,有人想到了漢字的諧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宋代,在平原無山的地區或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裡,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為重陽節的主要風俗。
  • 重陽節習俗及演變——烏蘭察布新聞網
    又載:「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清《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重陽部》引)可見晉代時過重陽節已是相當流行了,佩茱萸,食蓬餌(最初的重陽糕),飲菊花酒都是當時的節俗。而過節的涵義既是求長壽(曹丕所論與《西京雜記》均說明了重陽節這個涵義),又包含了「闢除惡氣而御初寒」、「祓除不祥」。二者並行不悖。
  • 重陽之意:孝親敬老,傳統禮俗倍增文化認同
    九月初九這一天,月、日皆為陽數,兩九相重合,故稱為「重陽」,也叫做「重九」。據考證,「重陽」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雖沒有形成節日,卻已有登高的風俗。西漢初年,皇室有九月初九日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習慣。魏晉以後,重陽節日氣氛漸趨濃重。
  • 重陽糕
    對重陽節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王維的這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插茱萸……茱萸是啥?沒見過,搜張圖看看。朋友圈刷到有不少人藉機去爬山了。杭州有山有水,秋天的杭州山清水秀,爬爬山身心都舒服的。重陽糕——出現在一個小姐妹的朋友圈裡。很是特別,吸引了我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