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歷來,人們都講究在這一天登高、插茱萸闢邪、飲菊花酒。民俗學者王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此之外,古時民間還有吃重陽糕、點菊燈等種種有趣習俗。
2014年,長春舉行重陽節祭孔活動 張瑤 攝
民間登高、插茱萸闢邪 吃「迎霜兔」與重陽糕
據公開資料顯示,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至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當時宮廷、民間同賀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其實,重陽節最早起源於古代『避忌』觀念。傳說,那一天如果不離開居住地去山上的話,可能會遇到災害;而避走山上之後,歸家時發現牲畜都已經死去,這就相當於代自己『受過』,後來形成傳統:重陽一定要登高。」民俗專家蕭放解釋道。
王娟認可了這一說法。她同時介紹,菊花到了九月才綻放,古時被認為是長壽花,當時曾有帝王給年長的大臣送菊花,祝福其長壽,後來與「九九重陽」合併在一起,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節日。
在飲食方面,人們則會吃重陽糕與「迎霜兔」。王娟說,重陽糕也叫菊花糕,或者製作原料中有菊花,或者糕餅上會有菊花紋飾,「重陽糕會分成很多層,形似寶塔,多是長輩送給子女,有祝福孩子們『步步登高』的意味。吃『迎霜兔』其實就是吃兔肉,與『多子』之意有關」。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古時點菊燈、搭菊花山
其實,說到重陽節的文化內涵與傳統習俗,與菊花不無關係。王娟介紹,重陽節首先是一個關於菊花的節日,「菊花在過去是君子的象徵,古人對其評價極高,重陽節過去又叫做『菊花節』」。
正因為如此,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道教出現後,菊花又成為道教修煉、養生的象徵,當時民間認為喝菊花水可以使人長壽。」王娟稱。
等到了宋代,古籍中關於菊花的記載就更多了。王娟說,重陽節前後,除了登高、插茱萸等一系列習俗外,人們會賞菊、點菊燈、搭菊花山,整條街都非常漂亮,「所謂菊燈,就是用菊花制出各種造型,人們也會在燈下賞菊」。
「當時官府還會與民間同樂。重陽之時,明清時期,會辦一些有關菊花的展覽,各家各戶,尤其是商鋪,還要買很多菊花,去裝飾自己的門戶庭院。」王娟稱。(上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