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唐·王維
朗誦:林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林杉
南京市科睿小學的學生們
名師與你聊古詩
周雅婷
周雅婷是南京市科睿小學年級組長,曾獲得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南京市五一創新能手、南京市技術能手、南京市德育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優秀中隊輔導員等。2019年獲得「全國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實驗領跑者」;2018年獲得南京市德育工作創新獎一等獎;2016年獲得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論文一等獎,南京市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建鄴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特等獎等。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因此,重陽節也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因此,古時民間在重陽節就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在古代,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屈原的《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會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的時候才開壇飲用。菊花酒是藥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能讓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因此,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九九插茱萸也是古代風行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表達了詩人對重陽節闔家團圓的渴望。
在重陽節,重陽糕也是應時應景的美食,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慄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登高,它是民間悠久的重陽習俗。因為農曆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 便成了民俗事象。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因此,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傳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也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因此,重陽節也被成為老人節。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用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表現了重陽日飲酒賞白菊的欣喜;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用「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表現了通達的人生態度;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用「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達了對重陽節飲酒賞菊的期待……
《九日渡江》
作者:明·李東陽
朗誦:林杉
秋風江口聽鳴榔,遠客歸心正渺茫。
萬裡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
煙中樹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繞建康。
直過真州更東下,夜深燈影宿維揚。
尹湘江
尹湘江是南京市金陵中學語文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中學一級教師。現任江蘇省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理事,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市中小學德育中心組成員、南京市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指導專家。
主持湘江工作坊,榮獲全國優秀校園文學校刊編輯、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二等獎,南京市五一創新能手。
今年秋天的菊花已經逐漸綻放了,這就預示著重陽節就要到了,您有沒有準備好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時節和朋友一起去踏秋、登高呢?賞菊花、喝菊花酒,踏秋、登高,還有插茱萸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重陽節前後的的民族習俗。
重陽節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易經》裡有「六陰九陽」的說法。「九」是陽數,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二九」相重的日子,所以叫做「重陽」,有的地方也稱這一天為「重九」。九月初九,數字「九九」和長久的「久」諧音,所以這一天又有「長久」之意,祭祖與敬老活動也就經常在這一天裡開展。日子久了,也成了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540年前,他一個人過重陽節,留下一首詩
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節日都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慶祝的。但是540年前的那個重陽節,那個時候南京還叫應天府,大明朝應天府鄉試考官李東陽因為公務在身,不能和自己的親人團聚。李東陽是長沙人,辦完了這趟公差,他還需要渡過揚子江,經由揚州北上京城復命。
「秋風江口聽鳴榔,遠客歸心正渺茫。」
這是詩歌的首聯,寫的是李東陽來到秋風送涼的渡口,聽到艄公們用木條敲打船幫的聲音,這聲音是即將開船的信號。此船一開,李東陽距離家鄉更遠了,想到這些,遠在他鄉做客的人那種急於回家的心思就更加迫切了。
頷聯裡詩人寫到:「萬裡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
詩人在這個重九佳節,不能和親人團聚,卻乘江船上,一方面感念天地之間萬裡乾坤廣袤無窮,一方面又感慨人生短短不過百年,像這樣風和日麗的重陽又能有幾個呢。有限的日子卻有對故鄉無窮的思念,想來令人感慨。
此刻長江兩岸的風物給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受呢?頸聯裡是這樣描寫的:「煙中樹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繞建康。」
在這一聯裡,我們仿佛看到寬闊的江面上煙水茫茫,遠遠看去有一帶影影綽綽的樹影,定眼觀瞧,才發現是瓜埠山影在江中浮動;江南的建康城龍盤虎踞,鐘山縈繞,一派雄奇險要,也與長江氣勢相應,只是這江南江北的形勝山川怕都有登高望遠,賞菊飲酒的遊人了吧?詩人心頭的愁緒也好似又增添了幾分。
在這樣的心緒之下,那船兒也似乎走得更迅捷了,詩人遠離故鄉的速度也更快了,就像詩歌尾聯寫的那樣:「直過真州更東下,夜深燈影宿維揚。」行船到達真州也就是今天的儀徵時,天色還沒有全黑,所以可以辨別出方位。「直過」,描繪出風中的帆船行進速度很快,未做片刻停留的情景。「更東下」,則表明了本次航行的目的地乃是維揚,也就是今天的揚州。不過到達揚州已是「夜深燈影」了。作者孤身一人飄零至此,不能和家鄉的親人團聚,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所以詩歌至此,戛然而止。
我們的重陽節就要到了。慶祝重陽節的傳統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賞菊、飲酒、登高、踏秋;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又是鮮明而統一的,或者慎終追遠,祭祀先人,或者孝親敬老,祝福健康長壽。這個重陽節,您會如何度過呢?
更多詳細報導,歡迎收聽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地區FM93.7,蘇南地區FM95.3)的各檔節目,《江蘇新聞聯播》07:00-07:30《新聞早高峰》07:30-09:00《新聞晚高峰》18:00-19:00。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