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中曾說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有何依據?

2020-12-11 待曉兒

杜甫《登高》一詩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這個評語是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下的:

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麼,做出這樣高的評價,其所依據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何為律詩?句法、章法、字法以及意境有嚴苛要求

「律詩」很多人都感覺自己很熟悉,最常見的就是七律、五律,所以很多人把一首有八句詩的作品就認為是律詩。

這是一個誤區。

「律詩」屬於新體詩的一種,是南朝沈約等人發現了漢語具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秘密之後才開始逐漸有人創作的,但這時候的新體詩歌絕不成熟,也以四句居多。

到了唐初,初唐四傑在新體詩上有一定的貢獻,除此之外還有沈佺期、宋之問和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這些人才逐漸大量創作新體詩歌,尤其是杜審言的律詩已經較為成熟了。

直到杜甫時期,律詩才真正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無論是從技法還是從形式上,都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限制。

但是這種限制過於嚴苛的時候,創作起來就不容易了,所以就出現了廣義上的「律詩」和狹義上的「律詩」。前者其實只是滿足大部分要求即可,而後者是嚴格符合律詩標準的,杜甫的《登高》就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字數、句數等常見的規則之外,狹義律詩對于格律的要求十分嚴苛。

比如押韻的時候需要壓「平聲韻」,並且一韻到底,不能中途換韻,即使是如今看來聲音相同的兩個韻部直接的轉換也是嚴格禁止的。

這裡需要補充一個音韻學上的常識,就是現在我們認為是一個讀音的字,韻母相同就能押韻,但是在古代是分不同的韻部管轄,比如「東」和「冬」雖然讀音一致,但就分屬兩個不同韻部,其所在韻部中的字是不能通押的。

這種關係很複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專業的書籍來系統學習。

除此之外,關於律詩的首句到底入不入韻,也有區別。

「五律」中首句不能入韻,而「七律」中的首句是必須入韻,這是俠義上律詩的嚴苛限制。

而對於律詩當中每一個字其實都有「平仄」的要求,「平上去入」四聲中,除「平聲」外其他三種都屬於「仄聲」。

這就要求在選用每一個字的時候都必須符合平仄的規律。如果一個本來應該用「平」的字卻用了「仄」聲字,這叫做「失粘」。

「失粘」在廣義律詩當中是被允許的,畢竟要求並不是非常嚴格,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可以在後邊的詩句裡進行調整,這種方法叫做「坳救」。

但是,狹義律詩裡是絕對不允許有「失粘」現象的出現,必須要完全符合律詩對於「平仄」的章法。

從詩句關係的角度來說,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分別是「首、頷、頸、尾」。每一聯前半句為「出句」,後半句為「對句」,講求對仗工整。

狹義律詩裡,每一聯都需要對仗,而廣義律詩當中只要頷聯和頸聯對偶即可,如果遇到佳句,頷聯也可以適當不對偶。

當然,詩歌最為重要的不僅僅有形式,還有內容。

律詩的內容必須要有實際價值,符合「詩言志」的傳統,意境當高遠。

知道了這麼多關於律詩的限制,我們再來看杜甫《登高》一詩為何被稱為「古今律詩第一」。

《登高》一詩在律詩的各項標準中做到了極致

我們先來看《登高》這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我們之前提到的狹義律詩的角度來說,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這首詩的四聯全是極為工整的對偶句式。

一首詩,八句皆對,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別說如此工整。

可能很多人會感覺最後一聯好像有點不對,「苦恨」和「新停」好像對不上,其實這是受到了現代漢語的影響。

「苦恨」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名詞,但是在這首詩歌裡,「苦」是表示程度的,和「新」是同一類型。

「恨」到什麼程度?「苦恨」;什麼時候「停」的?「新停」。

除此之外,這首律詩首句押韻了,這是狹義律詩的要求。

而這首詩壓得就是「平聲韻」,這一韻腳雖然有規定,但平聲韻很不好押,尤其是在情感比較濃烈的律詩當中。

一般情況下,平聲較為「舒緩」,所抒發的情感也不是很濃烈,以「靜」為主。

比如說李白《靜夜思》裡面,「光」、「霜」、「鄉」三個字都是音韻悠長,自然會勾起無限情思,但也只能是在「靜夜」之中。

而杜甫這首《登高》明顯「沉鬱頓挫」,情感是非常濃烈的。

我們來看這幾個意象:

「風急天高」、「鳥翔猿嘯」、「無邊落木」、「滾滾長江」、「萬裡秋色」、「登高臨遠」……

這些景象如何用舒緩的「平聲韻」來接住,是非常考驗作者創作功底的。

如此壯闊、蕭瑟的情景,杜甫在此詩的首聯所用的竟然是一個白描手法,這是更讓人欽佩的地方。

什麼是「白描」啊?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不加渲染、力求筆墨簡潔的技法,用這樣的方式來寫壯闊秋景,該是什麼樣的筆力呢?

「風急」、「天高」、「渚清」、「沙白」,一字傳神;猿聲哀嘯,飛鳥低回,動靜轉換之間極為流暢,由遠及近,毫無斧鑿痕跡。

而頷聯中最讓人稱道的是「落木」二字。

「落木」其實就是「落葉」,但杜甫沒有用「葉」而是用了「木」字,其出處就在於屈原《湘夫人》: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只有「落木」才承擔得起「無邊」二字。這是杜甫在「鍊字」上的講究。

詩歌頸聯和尾聯是對其情感的一種抒發,意致高遠,情韻悠長,「萬裡悲秋」一語筆力千鈞;「獨登臺」一事寫盡「愁苦」。

最妙的卻是,情感這種虛無縹緲的事物如果沒有了現實依託,那麼終將如浮萍散去,無所歸依,所以才有了「兩鬢霜白」和「新停濁酒」的感慨,將已經無限高邈的情致一瞬間拉入現實中來。

可以說,《登高》一詩在律詩各項標準之中都已經做到了極致的程度。

所以,胡應麟才如此形容這首詩:

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

這才是「古今七律第一」所獨具的風採。

唐朝影響力最大的時期,不在「盛唐」,而在「中晚唐」

相關焦點

  • 《慶餘年》中讓範閒名動京城的《登高》為何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慶餘年》主角範閒憑藉一首詩聖杜甫的《登高》名動京城,天下皆知,劇中也把《登高》評為古今第一七律,而事實上,在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七律!這首七律,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面出現過,當時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評價這首詩說,這首登高,古今七律第一,雖說有著秋意之悲,暮年之悲,但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依然突出了詩人的壯,可謂是悲不壓壯!氣韻宏大。一段簡短地詩評說出了在康震老師的心中,登高這首七律的地位有多高!
  •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嚴羽的《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
  •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
    之前小樓精讀過的《黃鶴樓》,就被宋人嚴羽、清人吳昌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不過,在小樓精讀《黃鶴樓》那篇文章的評論中,很多朋友認為,七律第一,應該是杜甫的《登高》。確實,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
  • 慶餘年中令範閒名動京師的《登高》,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最近正在熱播的《慶餘年》,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在第七集中,張若昀飾演的主角範閒新到京師,應邀參加靖王舉辦的詩會,卻遭到郭保坤與賀宗緯的一再挑釁,不得不借用杜甫的《登高》來打擊對方的囂張氣焰,卻沒想到讓自己一舉成名,一夜之間成為京城的風雲人物。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是中國古代詩壇最為傑出的詩人之一,人稱「詩聖」!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篇,精典無數,是中唐「新樂府詩」的引路人。唐朝白居易,一生都推崇並踐行杜甫的「現實主義」主張;詩人張藉,燒掉杜甫的詩和蜜水來飲,希望提高自己的詩學修養;宋朝黃庭堅專門研究杜甫的詩,「江西詩派」;南宋丞相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他說自己想講的,都被杜甫講過了!
  • 《慶餘年》中,範閒靠杜甫的《登高》震驚全場,不愧是七律之冠
    在熱播大劇《慶餘年》的第七集,穿越到古代的範閒為了能找到心儀的姑娘,應邀參加了世子舉辦的文人詩會。在比賽中,由於當時範閒沒有找到姑娘,心情不太好,便憑著記憶寫下了杜甫的經典名篇《登高》,從而豔壓群芳,一舉拔得頭籌。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這首唐詩其實並不算律詩,為何卻被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
    中國有句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一方面說武者容易自滿,沒有人願意屈居人下,另一方面說文人謙虛,從不敢自稱第一。其實不然,歷來文學上的排名從來沒少過,初唐四傑王勃為首,唐宋八大家中韓愈列為第一,科舉考試中更有狀元榜眼探花,可見文人有時候也是要分個一二的。
  • 範閒殿前一連背了三百首詩,為什麼登高能排到第一?
    這首本是少陵野老杜甫作來抒發自己登高時所見所感的七言律詩,前段寫景,後段寫己。詩中充斥著潦倒失意,壯志難酬的蒼涼之感。也是在慶餘年中,莊墨韓解說詩句用以攻擊範閒的重要說辭。 原著中,莊墨韓解詩說道:"萬裡悲秋,何其涼然?"
  • 杜甫的這首詩憑什麼稱第一?連慶餘年都選用它?
    而這首詩,他選了杜甫的《登高》。結局可想而知,範閒賭贏了。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在業內的評價裡那可是超一流的。宋朝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評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二聯不用故事,自然高妙。」明朝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直接就把《登高》捧到了七言第一的寶座。
  • 杜甫的悲秋詩《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第一?
    杜甫的登高,算得上是中國詩歌中悲秋題材中的絕唱,屬於第一梯隊的水平,但是絕對不能說他的這首詩,是千古悲秋的鼻祖。好玩的國學,先從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這一方面,來說說中國人的悲秋意識從何而來,然後我們再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悲秋詩歌中的最高水平。先來說說中國人為什麼會悲秋?
  • 史上最難以超越的一首律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詩必盛唐,凡說詩必然離不開唐詩!但現代很多人認為唐詩便是格律詩,實際不然。唐詩是唐代詩歌的總成,其體裁包括古體詩、古風、近體詩(即格律詩)、樂府、甚至一些處於萌芽階段的長短句等等。其中最能體現近體詩特點的當屬七言律詩:每句成七言,最能體現出近體詩的平仄;一篇有八句,其中四句對仗、四句押韻,因而也最考驗詩人遣詞造句的筆力和用韻的熟練程度。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的便是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可以說是歷史上最難以超越的一首七律,被詩家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生活中有些事有些人,即是如此,就像那一篇篇遊記一樣,時過經年,再次翻閱,仍如昨天,自難忘。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慶餘年》:範閒一作成名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其詩可大有來頭
    最近,藉由《慶餘年》這部影視作品,讓杜甫的詩那是又火了一把。劇中,在詩會上,範閒(從現代穿越的主人公)被他人言語所激,隨即當場寫下(默寫)了一首詩,此詩讓他一作成名,在當時的文壇上闖下一番名聲,讓眾人無不拍手叫好。
  • 杜甫《登高》,韻腳回杯哀來並不押韻,怎麼還被稱為七律第一呢?
    在此之前,詩人按照生活中的口語押韻作詩。《切韻》的出現,令詩人作詩押韻有了一個標準,不會因為方言的不同出現押韻的偏差。到了唐朝,作詩是科舉中的重要科目,如何押韻自然要有嚴格的標準。《唐韻》就是以《切韻》為基礎改編的韻書。無論你的家鄉話怎麼念,到了考場上,就老老實實按照唐韻來給我押韻。否則就是」落韻「,別想拿到好成績了。
  • 杜甫寫了一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最近有部電視劇火了,它叫《慶餘年》,想必各位讀者朋友們也看過或者略有所聞,在第7集裡,主角範閒參加詩會,在寫詩之前,他自信地表示「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一輩子都不寫詩了」,最後他悠閒地寫下一首詩,然後念出。
  • 唐詩三百首中排名第一的七律,非杜甫的《登高》莫屬
    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排名七律第一,在全唐詩乃至所有詩中就都能排名七律第一了。詩歌的體裁不同,有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等多種,其中以五言和七言為多見,四言、三言、六言等比較少。在古詩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和李白比,在律詩的範圍內,沒有誰能和杜甫比。
  • 徐曉彬:《登高》教學設計
    《登高》曾被胡應麟譽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鬱勃,手法高超,教學《登高》也是一次難得的登峰體驗。「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即使是短暫的40分鐘,也應力求師生對作品有較豐富較深入的理解,較準確較細緻的玩味。因此,本節課要交流研討的內容包括:登高的時間、地點、背景,《登高》中的詩人形象,「登高」的內涵,《登高》的高妙之處。詩是最精粹的語言,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美人如花隔雲端」,詩,總是在遠方。
  • 杜甫的一首《登高》,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本詩系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重陽節在夔州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之作,也是最能代表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七律之一。清代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而明代胡應麟對這首詩更為推崇:「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