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2020-12-09 倚窗寒梅看世界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杜甫圍繞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自己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此詩八句皆對,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詩論家胡應麟評價此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故《登高》有「曠代之作」的名號,被後世譽為「七律之冠」,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範閒為何會選中《登高》開篇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杜甫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杜甫又被稱作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草堂也傾塌、毀壞。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 使之得以保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均對杜甫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首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在761年所作,而詩中的茅屋正是今日的杜甫草堂。詩中所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青少年時期杜甫家庭環境優越,杜甫曾做過三次漫遊,其間兩次與李白相遇。作為同一時代的詩人杜甫和李白被合稱為李杜,745年兩人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並互贈了詩篇。杜甫贈李白的詩說:「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回贈杜甫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面,然而李杜的大名使他們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杜甫草堂博物館核心文物區內,有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景點。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5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隨著歷年的不斷修葺、擴建,今日的杜甫草堂草木葳蕤,花團錦簇,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植物園。

中年的杜甫進士屢考不中,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終鬱郁而不得志,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仕途失意,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在一次次遷徙中杜甫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晚年寄居於夔州,在此期間,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即是在此期間的作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成為千古絕唱,為後人稱頌。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四川,輾轉於湖南長沙、衡陽等地,寫下了《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表達了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的複雜心情。

公元770年冬天,五十九歲的杜甫在由潭州去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因貧病交加而去世。雖然杜甫為後世留下了1500多首詩歌,但在杜甫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杜甫的詩作並未受到重視。宋朝以後,杜甫的詩才開始受到廣泛重視,其聲名亦達到頂峰,杜甫不只在中國留名,其聲名甚至遠播海外,在韓國和日本杜甫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是這樣評價杜甫的:「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相關焦點

  • 《慶餘年》中,範閒靠杜甫的《登高》震驚全場,不愧是七律之冠
    在熱播大劇《慶餘年》的第七集,穿越到古代的範閒為了能找到心儀的姑娘,應邀參加了世子舉辦的文人詩會。在比賽中,由於當時範閒沒有找到姑娘,心情不太好,便憑著記憶寫下了杜甫的經典名篇《登高》,從而豔壓群芳,一舉拔得頭籌。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杜甫的這首詩憑什麼稱第一?連慶餘年都選用它?
    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在業內的評價裡那可是超一流的。宋朝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評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二聯不用故事,自然高妙。」明朝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直接就把《登高》捧到了七言第一的寶座。這首詩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 一起讀經典:杜甫《登高》世多歧路,五味雜陳
    《慶餘年》中範閒就是憑著這麼一首詩,輕輕鬆鬆炸裂全場,豔驚四座,後得封「詩神」。也難怪,老杜這首詩——古今律詩排名第一,就算穿越到外太空,也是千古絕唱。李白詩中神仙,玩詩玩得出神入化,似乎怎麼都能駕馭,但比起律詩,在小粉絲杜甫面前他應該甘拜下風。這也不難理解,以李白恣意揮灑的個性,怎甘心被嚴密的格律束縛了心境!
  • 杜甫落魄時在這間草屋待了4年,寫了240多首詩,如今這草堂出名了
    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落魄是到成都草堂期間寫的一首詩。詩裡面寫的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茅屋漏水的無奈場景。這首詩真實地記錄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杜甫的詩詞可謂天下人皆知,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唯一的「詩聖」,他的詩則被稱為「詩史」。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是後世給他的一些稱號!
  • 杜甫《登高》 無奈至極的詠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逃難、做官、被貶、辭官、再逃難等許多周折,於乾元二年(759)歲末抵達成都,並在親友幫襯下修築了草堂居住。寄居蜀中7年,杜甫帶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
  • 範閒鬥詩會上大放異彩,其實不符合實際,古人的鬥詩應該是這樣的
    《慶餘年》可以算得上是2019年年末最火的一部電視劇,也是人們討論的熱點,雖然近期已經結束了大結局的播放,但是其熱度卻高居不下。而在電視劇中,張若昀飾演的範閒更是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當然,人物是帥的,劇情也是有趣的,但是這畢竟是電視劇,是如今的我們創作出來的東西,因此在某些地方,或許也是存在不符合事實的情況,比如範閒在鬥詩會上的表現,便和古人的鬥詩場景有所出入。
  • 景致記錄:看懂了杜甫草堂,也就明白了四川人愛杜甫的一顆心
    唐末,詩人韋莊來到成都,在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建起了最初的杜甫草堂博物館。此後,一千多年裡,杜甫草堂經過多次重建,方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規模。正門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題,他就是出現在《甄嬛傳》裡的那個果親王。
  • 《慶餘年》中讓範閒名動京城的《登高》為何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慶餘年》主角範閒憑藉一首詩聖杜甫的《登高》名動京城,天下皆知,劇中也把《登高》評為古今第一七律,而事實上,在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七律!這首七律,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面出現過,當時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評價這首詩說,這首登高,古今七律第一,雖說有著秋意之悲,暮年之悲,但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依然突出了詩人的壯,可謂是悲不壓壯!氣韻宏大。一段簡短地詩評說出了在康震老師的心中,登高這首七律的地位有多高!
  • 在草堂學詩是什麼體驗?杜甫草堂與石室中學館校牽手
    12月6日,成都石室中學30餘名師生來到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展「少陵詩社」研學活動,並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籤署了館校合作協議。此前,成都石室中學、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共同倡導發起了「少陵詩社」學生社團,旨在通過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弘揚詩聖「民胞物與」的文化情懷。
  • 世界讀書日草堂千人誦詩致敬杜甫
    ()草堂誦詩向成都人的老鄰居致敬讀書破萬卷,吟詩最傳神。今天,杜甫草堂成了詩詞的海洋,超過四千名熱愛詩詞的朗誦者齊聚草堂,在世界讀書日這天,在杜甫千年前居住的地方,用杜甫的詩詞向成都人千年的老鄰居致敬。《客至》《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贈花卿》……下至三四歲的兒童,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一首首詩詞在草堂的亭臺樓閣、蒼松古柏內迴蕩。
  • 《慶餘年》中曾說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有何依據?
    杜甫《登高》一詩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這個評語是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下的: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直到杜甫時期,律詩才真正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無論是從技法還是從形式上,都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過於嚴苛的時候,創作起來就不容易了,所以就出現了廣義上的「律詩」和狹義上的「律詩」。前者其實只是滿足大部分要求即可,而後者是嚴格符合律詩標準的,杜甫的《登高》就做到了這一點。
  • 慶餘年中令範閒名動京師的《登高》,為何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最近正在熱播的《慶餘年》,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在第七集中,張若昀飾演的主角範閒新到京師,應邀參加靖王舉辦的詩會,卻遭到郭保坤與賀宗緯的一再挑釁,不得不借用杜甫的《登高》來打擊對方的囂張氣焰,卻沒想到讓自己一舉成名,一夜之間成為京城的風雲人物。
  • 《慶餘年》:範閒一作成名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其詩可大有來頭
    最近,藉由《慶餘年》這部影視作品,讓杜甫的詩那是又火了一把。劇中,在詩會上,範閒(從現代穿越的主人公)被他人言語所激,隨即當場寫下(默寫)了一首詩,此詩讓他一作成名,在當時的文壇上闖下一番名聲,讓眾人無不拍手叫好。
  •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這裡有關於杜甫的生活,一起來旅行吧
    東部祠的東邊有一個少陵草堂的碑亭,其實這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茅屋的一個象徵。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築就是詩史堂,果果看到這裡面有很多杜甫的畫像,還有一些有名的人題寫的匾額。還有一個地方叫工部祠,這個地方是按照杜浦我以前寫的詩中的語句所建造模仿的一個茅的房子。
  • 墨魂浣花草堂杜甫答案是什麼
    在遊戲墨魂中,浣花草堂用來和各位墨魂進行聯詩,可以獲得不同數量的默契和墨魂文心,聯詩的時間當然是越長越好了,因此玩家們就希望增加對墨魂詩詞的了解,所以寒山今天整理了浣花草堂中杜甫聯詩的答案,各位玩家感興趣的話就一起看看吧。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杜甫《登高》
    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⑵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⑸萬裡: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讀七律詩,還要看注釋,看詩評詩論,看大眾的體會感想。大家欣賞詩的美感是相通的。嚴羽的《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範閒殿前一連背了三百首詩,為什麼登高能排到第一?
    慶餘年中,範閒剛入京城時,就在詩會上以一首登高,驚動了在場所有名門才子,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後期入宮遭到莊墨韓栽贓誣陷他抄襲他老師詩作一事。 這首本是少陵野老杜甫作來抒發自己登高時所見所感的七言律詩,前段寫景,後段寫己。詩中充斥著潦倒失意,壯志難酬的蒼涼之感。也是在慶餘年中,莊墨韓解說詩句用以攻擊範閒的重要說辭。 原著中,莊墨韓解詩說道:"萬裡悲秋,何其涼然?"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讓世界讀懂「杜甫很忙」
    在黃萍的理解裡,文創產品只是一個載體,通過文創產品來表現杜甫草堂想要表達的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審美範式,以期許概括出這座城市的城市氣質,這也許才是成都文博文創人的使命和方向。「為什麼是由一個館到一座城呢?大詩人杜甫為什麼能在成都寫出這麼好的詩,成都的包容性、成都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調——是成都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