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

2020-12-18 品詩賞詞

松樹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題材,它代表著高潔、堅韌以及一份傲骨。詩人們通過描寫松樹,也寄寓自己不畏艱難的良好品質。李白曾描繪松柏,「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李商隱也讚美高松,「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

古松

宋代:王安石

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這首詩的大意是:古松枝幹高聳,直上雲天,迥然超出眾木。山壑間夜風吹拂,松濤陣陣,月籠千山,陰雲罥掛。豈是憑藉沃土的栽培,不過倚靠造化的神功。朝廷宗廟若缺少良材,正可材盡其用,但如果沒有良匠,就不要隨意砍伐。

北宋嘉佑三年,王安石任提點江西刑獄。江西名士王韶頗具詩才,有一次他陪王安石同遊廬山,王韶見山中古松挺拔,便即興賦詩。王安石讀後也詩興大發,於是和詩一首,抒發內心感慨。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對廬山非常熟悉,廬山的古松枝葉繁茂、軀幹挺拔,首聯就是描寫古松的茂盛與高聳,「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森森,描寫古松的繁茂;青冥,指青天高處。

李白有詩,「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不附林,指獨立於山林之外,這裡引申為不隨俗從眾。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叫一尋。百餘尋,極指其高聳的模樣。

廬山的古松得天獨厚、氣勢不凡,卓然獨立、高潔脫俗。詩人先做了總體概括,接下來繼續從側面渲染,「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千山萬壑、風生月照,作者通過渲染襯託,突出古松堅韌不拔的高大形象,其實正是以松喻人,展現出詩人的高風亮節。

頸聯轉而進行議論,「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王安石熟讀詩書,也喜歡採集先輩的妙句,這兩句就是化用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感遇》詩,「豈因地氣暖,自有歲寒心。」糞壤,即肥土。唐人柳宗元有詩,「糞壤擢珠樹,莓苔插瓊英。」詩人讚揚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純潔,也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高尚追求。

最後詩人表達了不隨波逐流的心願,「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作者對前途既充滿期待、也深懷擔憂,他希望得到賞識提攜,為國效力;更擔心遇到平庸之輩,才不盡用,同時也委婉地道出了拒絕與庸人為伍的志趣。

細味王安石的這首七律,作者借物抒懷,以物喻己,首聯對古松高聳進行靜態描寫,頷聯又有萬壑風生的動態描寫。同時作者還藉助想像,虛實相生地展現出千山月照的瑰麗圖景,通過多緯度、多視角的描畫,讀者仿佛已經看見了廬山蒼松,也聽到了松濤陣陣,更被詩人不懈的追求和高潔品質所感染。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立意深刻,最後14字更是撼動人心
    北宋的一位學者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卻也非常無奈和悲哀,下面介紹的是王安石的一首七律,立意深刻,最後14字更是撼動人心。讀史宋代: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 王安石的一首詩,巧用典故,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含義深遠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讀完令人深受啟發。他的詩歌也是題材豐富、含蓄深婉,更讓讀者咀嚼不盡。王安石在年輕時就胸懷青雲之志,而且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僅才華卓絕,而且胸有溝壑。
  • 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七律,空靈縹緲,最後14字更彰顯非凡才華
    古詩題材豐富,詩人表達孤寂心情和萬千感慨,既可以詠史懷古,也可以託物寓意,甚至還可以創作遊仙詩。比如陶淵明就寫過《桃花源記》,用夢想中的桃源勝境,反襯當時社會的黑暗,並抒發對百姓們所受痛苦的同情。下面就分享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七律,空靈縹緲,最後14字更彰顯非凡才華。重過聖女祠唐代:李商隱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 戚繼光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14字,就讓人欽佩不已
    明代有一位大英雄,一生為民族和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最後卻遭到排擠。下面介紹戚繼光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14字,就讓人欽佩不已。放舟蓬萊閣下明代:戚繼光三十年來續舊遊,山川無語自悠悠。一個「續」字,點明曾經來過蓬萊閣,如今是故地重遊,又是一番氣象。詩人曾組織戚家軍,半輩子都辛苦徵戰,曾經九戰皆捷,戰功赫赫,也使戚家軍名聞天下。「滄波浩蕩浮輕軻,紫石崚嶒出畫樓」,頷聯境界闊大,作者似乎忘記了曾經被那些奸佞之輩陷害的愁怨。浩蕩的煙波之上,漂著一葉輕舟;紫石的高山上,還有裝飾一新的畫樓。
  • 蘇軾的一首七律,筆調活潑,最後兩句更充滿喜悅之情
    而作為一位儒者,蘇軾也極其有悟性,所以即使在那些憂患相仍的歲月裡,他也能安貧樂道、恬淡悠然,絲毫不畏各種挫折,更鼓舞了他身邊的很多人。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七律,筆調活潑,最後兩句更充滿喜悅之情。過嶺北宋:蘇軾七年來往我何堪,又試曹溪一勺甘。
  • 偉人故地重遊,這首七律開篇就氣勢雄渾,最後14字更令人振奮
    雖然有人壯志未酬身先死,更引得後人淚沾襟,但依然有無數後繼者,不畏艱難和困苦,最後終於描繪出前輩們曾經朝思暮想的宏偉藍圖。下面介紹的是偉人故地重遊,這首七律開篇就氣勢雄渾,最後14字更令人振奮。七律·洪都作者:毛澤東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
  • 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北宋:王安石龍甲虯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應嗟無地逃斤斧,豈願爭明爝火間。王安石為了表達內心的困擾,就精妙地構思了這首絕句。詩人含蓄地在詩行中表達了個人的觀點,卻值得後人深思。作者先巧妙地設置題目,「道傍」二字,不應等閒視之,說明這松樹不是生於險峰峭崖,也非長在深谷澗底,而是人所共見的路邊。但為何「亭亭千尺」的古松,卻未能為世所用,而是被當作松明,這就更使人慨嘆。
  • 袁枚動靜結合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趣味濃厚,最後5個字逼真傳神
    下面要介紹的是清代詩人袁枚動靜結合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趣味濃厚,最後5個字逼真傳神。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隨園主人。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這首詩樸實自然,前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林樾是指道旁成蔭的樹,詩人在樹蔭下休息,忽然聽見牧童唱歌,於是抬頭一看,一位稚氣未脫的孩子騎著黃牛,唱著悠揚的歌曲,慢慢地往自己這邊走來。詩人一方面旅途疲憊,另一方面也是百無聊賴,於是對這一幕牧童唱歌的圖景格外地興趣濃厚。
  • 王安石的這首詩很冷門,最後14字卻是離別經典贈言,如今仍然適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送項判官》,就是王安石筆下一首動人心弦的送別詩。不過相較於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等送別名篇,這首《送項判官》就要冷門很多了。但王安石這首詩的最後14字,卻是離別經典贈言,即便千年後的今天看來,也依然適用。
  • 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荊公寫詩非常注意遣詞造句,經常反覆琢磨一個字,甚至廢寢忘食,只為精益求精。王安石還喜歡創作集句作品,就是將別人的詩句摘選一些,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 淺談詩詞中常用的動靜結合手法
    動靜結合,作為詩詞創作中常用的寫作手法,通常作為一種寫景方式,描寫動態與靜態的景物,以動景襯靜景,以靜景襯動景,動靜相結合,顯得更加和諧。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詩詞中的動靜結合的運用。化靜為動即將靜景當作動景來寫,如書湖陰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 曾鞏的一首七律,用典無痕,其中兩句仿佛神來之筆
    詩詞創作中經常使用典故,一方面可以避免平鋪直敘,顯得文辭委婉;另一方面也借用古代的一些故事和傳說,讓詩文更顯生動。比如唐詩中經常出現借漢諷唐,李商隱以及杜牧就有很多類似的作品。下面介紹曾鞏的一首七律,用典無痕,其中兩句仿佛神來之筆。
  • 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
    一次外出公差,王安石半夜被凍醒,這首七律寄寓深遠,尾聯更是含蓄不盡。葛溪驛宋代: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悽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皇祐二年,當時30歲的王安石從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宿驛站中,秋聲擾攘,悲從中來,作了這首詩。 當時王安石還是舒州通判,但是他勤政愛民,治績斐然。雖然只是小吏,但他位卑不忘憂國,體現了廣闊的胸襟。
  • 王安石最知名的一首古詩,因為其中一個傳神的字而備受推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也曾官至宰相,在北宋的文化史、詩歌史乃至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古文文章很受關注的不爭的事實。除此之外,他的詩歌其實也有不俗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一首代表作,因為其中一個傳神的字而備受推崇。這首詩名為《泊船瓜洲》。全詩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脫口而出,白居易也驚呼神妙
    一首好詩,總能讓人回味無窮。也正因為其水平高超,才會顯得洛陽紙貴、經久不衰。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詩歌,才算優秀作品?首先必須情感真摯,沒有誰會喜歡無病呻吟的作品,讀者更願意看見抒情言志的詩歌。其次要含蓄、經得起咀嚼。
  • 黃庭堅不多見的一首七律,想像豐富,尾聯更值得反覆誦讀
    下面介紹黃庭堅不多見的一首七律,想像豐富,尾聯更值得反覆誦讀。詩人細細欣賞,更讚嘆不已,雲濤石一塊奇妙的石頭,雖然形體微小,卻能給人以豐富的想像,更顯鬼斧神工。作者用「咫尺」與「遠連空」進行對比,體現出首句裡的一個「妙」字,簡直丹青難描。
  • 李白最有面子的一首詩,有美酒有知已更有佳人,最後14字神來之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大概是李白最有面子的一首詩了,有美酒有知已更有佳人,當真是風光得很,就是少一個送別最該有的「愁」字,最後14個字堪稱神來之筆。《金陵酒肆留別》唐代: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 清代的一首七律,起首就境界開闊,後兩聯尤其精彩,充滿愛國情懷
    清代末期有一位詩人,就在這一天寫了一首詩,不僅描繪了一幅壯闊場景,而且抒發了一腔豪情。下面分享清代的一首七律,起首就境界開闊,後兩聯尤其精彩,充滿愛國情懷。陳去病,號巢南,字佩忍,江蘇吳江人。他早年擁護康、梁變法,1903年東渡扶桑,1906年又加入同盟會,並和柳亞子共同發起組織南社。辛亥革命後,詩人還參加過討袁、護法運動,晚年曾擔任大學的中文教授,著作有《浩歌堂詩鈔》。本詩寫於清代光緒年間,當時34歲的作者,由黃浦江乘船出東海,正在前往南方參加革命的途中。
  • 明代的一首七絕,詩境淡雅,又溢滿神韻,最後3個字更顯精妙
    下面介紹明代的一首七絕,詩境淡雅,又溢滿神韻,最後3個字更顯精妙。明代:張鶴鳴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花外小舟吹笛過,月明香動水雲舟。佛山,即千佛山,古代又叫舜耕山,在濟南以南約2.5公裡。「翠欲流」三字,足以表現青山的雄奇、與綠水之柔美,其餘的景觀也就可以令人遐想了。詩人又泛舟湖上,涼風習習、碧波蕩漾,花團錦簇、笛聲悠揚,如此美景,讓詩人完全忘記了朝堂中的煩惱,一時間簡直就感覺自己正在畫中遊,又似乎就處在仙境。張鶴鳴雖然官運亨通,但仕途並非一帆風順。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因其中一個字而名傳千古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至今還廣為傳頌。尤其是詩中的「綠」字,歷來為人稱讚,它將本是無形的春風,轉化為一個鮮明的形象,極為傳神。相傳王安石曾就這一個字,就改過不下十次,從「到」、「過」、「入」等,最後才到「綠」字,可見古人寫詩所花的工夫,真是到達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但確實是這個「綠」字最符合詩的情境,某種程度上來說,王安石的這首詩也可以看作是因為這一個「綠」字而名傳千古。全詩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