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題材,它代表著高潔、堅韌以及一份傲骨。詩人們通過描寫松樹,也寄寓自己不畏艱難的良好品質。李白曾描繪松柏,「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李商隱也讚美高松,「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動靜結合,最後14字更顯不俗胸懷。
古松
宋代:王安石
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這首詩的大意是:古松枝幹高聳,直上雲天,迥然超出眾木。山壑間夜風吹拂,松濤陣陣,月籠千山,陰雲罥掛。豈是憑藉沃土的栽培,不過倚靠造化的神功。朝廷宗廟若缺少良材,正可材盡其用,但如果沒有良匠,就不要隨意砍伐。
北宋嘉佑三年,王安石任提點江西刑獄。江西名士王韶頗具詩才,有一次他陪王安石同遊廬山,王韶見山中古松挺拔,便即興賦詩。王安石讀後也詩興大發,於是和詩一首,抒發內心感慨。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對廬山非常熟悉,廬山的古松枝葉繁茂、軀幹挺拔,首聯就是描寫古松的茂盛與高聳,「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森森,描寫古松的繁茂;青冥,指青天高處。
李白有詩,「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不附林,指獨立於山林之外,這裡引申為不隨俗從眾。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叫一尋。百餘尋,極指其高聳的模樣。
廬山的古松得天獨厚、氣勢不凡,卓然獨立、高潔脫俗。詩人先做了總體概括,接下來繼續從側面渲染,「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千山萬壑、風生月照,作者通過渲染襯託,突出古松堅韌不拔的高大形象,其實正是以松喻人,展現出詩人的高風亮節。
頸聯轉而進行議論,「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王安石熟讀詩書,也喜歡採集先輩的妙句,這兩句就是化用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感遇》詩,「豈因地氣暖,自有歲寒心。」糞壤,即肥土。唐人柳宗元有詩,「糞壤擢珠樹,莓苔插瓊英。」詩人讚揚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純潔,也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高尚追求。
最後詩人表達了不隨波逐流的心願,「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作者對前途既充滿期待、也深懷擔憂,他希望得到賞識提攜,為國效力;更擔心遇到平庸之輩,才不盡用,同時也委婉地道出了拒絕與庸人為伍的志趣。
細味王安石的這首七律,作者借物抒懷,以物喻己,首聯對古松高聳進行靜態描寫,頷聯又有萬壑風生的動態描寫。同時作者還藉助想像,虛實相生地展現出千山月照的瑰麗圖景,通過多緯度、多視角的描畫,讀者仿佛已經看見了廬山蒼松,也聽到了松濤陣陣,更被詩人不懈的追求和高潔品質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