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合,作為詩詞創作中常用的寫作手法,通常作為一種寫景方式,描寫動態與靜態的景物,以動景襯靜景,以靜景襯動景,動靜相結合,顯得更加和諧。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詩詞中的動靜結合的運用。
化動為靜
即將動景當作靜景來寫,如:
望廬山瀑布唐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瀑布仿佛河流懸掛在望廬山前,飛奔而下,就像銀河從九天墜落。本詩中詩人竭力刻畫飛流直下的瀑布場景,運用了化動為靜的手法,將本該一瀉而下的瀑布形容成一條高掛於山川之間的白練,將流動的水靜景化。更加突顯瀑布在「遙看」的視野中所展現的美。
化靜為動
即將靜景當作動景來寫,如
書湖陰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茅草當中整潔清淨,主人親手栽下排排花木。院外小河圍繞著農田和秧苗,無聲守護,青山帶著綠意映入眼帘。本詩中將「一水」「兩山」擬人化,賦予了山水人的情感。山水本是不動的,卻在詩人的筆下動態化,仿佛擁有了生命一般,紛紛為院落內獻上一片翠色,既顯出青山,河流農田的勃勃生機,也體現了山水有情。
以動襯靜
通過描寫動態的景襯託靜態的景,或借描寫喧鬧的環境,周遭的聲響來襯託周圍的寂靜,如:
入若耶溪唐 崔顥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裡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橈向餘景。」
泛舟若耶溪上,遠處水天相接,山中傳來陣陣鳥鳴,還伴著蟬的鳴叫聲,樹林顯得更加清幽了。本詩以動襯靜,以聲襯靜。詩人寫到「響自答」「言彌靜」,蟬鳴反而顯得山林更加寧靜,鳥鳴卻也格外清幽。以蟬鳴,鳥鳴的聲音去襯託這樣周圍環境,以動寫靜,更顯山林環境清幽,寧靜。
以靜襯動
通過描寫靜態的景來襯託動態的景。
動靜互襯
同描寫運態的事物和靜態的事物,使之互相襯託,如: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皎潔的明月驚走枝頭喜鵲,清風帶來遠處的蟬鳴聲,稻花香中吹來陣陣蛙聲,星星時隱時現,忽而下起了點滴小雨,轉過幾道彎,舊時的茅屋出現在眼前。這是一首典型的運用動靜互襯手法的詞,月光明亮,驚醒鳥雀,清風吹拂,陣陣蟬鳴。再說到田間地頭,稻花散發陣陣清香,一陣一陣的蛙聲傳來。「驚雀」「鳴蟬」「蛙聲」皆為動態,而「明月」「清風」則是靜態的,喜鵲聲,蟬鳴聲,蛙聲,聲聲不絕,加上明月,清風等,有動有靜,有喧鬧有寂靜,動景與靜景互為依託,更顯和諧。
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一方面對於環境的渲染及營造周圍的環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營造了極為強烈的畫面感。另一方面,將動靜結合的手法運用到我們的古詩文創作中,更能體現詩人的情感。所以說,在詩詞中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將詩詞提升一個層次。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